第六章 岁时节令
第一节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农历岁首,谓之“大年”。是日,家家竞相早起,老幼皆穿戴新衣,明烛、焚香、燃放爆竹。迷信者在屋内设供品,祭祀神祖。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早餐吃饺子。饭后,家族邻里互相拜年,恭贺新春。然后上坟烧纸,缅怀先祖。中午,家家团圆,贫者吃蒸馍烩菜,富者设酒宴。初二开始携礼品走亲访友,你来我往,很有礼节。一般地初二必去舅家看望,其他亲朋可早可晚,但不能晚至十五日后,俗言“亲戚走到十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3天,机关团体召开团拜会、茶话会、文艺晚会,欢渡春节。节前、节中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慰问烈、军属和孤寡老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活动。1984年后,迷信鬼神之风复有出现。
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谓之“破五”。表示年事毕。是日凌晨,清除初一以来积存的灶膛灰,撒在村外路口,叫“送穷灰”。初六日农家开始干活,商户开门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元宵节,也叫灯节。是晚,县城和较大集镇各家吃“汤圆”。从十四至十六日,前后3晚,家家门口挂灯。幼儿提灯笼,互相比美,引男女老少成群外出观灯。城乡开展玩龙灯、打狮子、踩高跷、冲旱船、放焰火、猜灯谜、搞灯展、演戏、玩杂技等活动,热闹非常。
二月二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是谓“龙抬头”。农家开始春耕。早晨用青灰在院内撒大圆圈,中放一撮粮食,预示五谷丰收。还用棍子敲屋梁、屋山墙,口念:“二月二敲梁头,大圈满小圈流;二月二敲屋山,大圈满小圈尖”等。是日吃炒豆,俗称吃蝎子尿儿,以期毒虫灭绝。
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各家各户在门前插柳枝,提前或于早晨置供品上坟,修坟祭祖。建国后,清明节又是机关学校职工、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并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日子。
端阳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是日早餐人们多吃粽子、糖糕、油条、煮鸡蛋和大蒜,喝雄黄酒。并用酒涂抹鼻、耳,谓可防毒虫爬入。家家门口插艾。幼儿颈项、手脖、脚脖绑五色线,戴香囊。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出闺的女子麦罢瞧娘家。近年来,农村有把未过门的媳妇叫家中过节,已成习惯。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仲秋节也称团圆节。节前,亲朋好友备月饼、柿子、苹果、梨等贺礼相互看望。是日,吃焦馍、瓜果、月饼,以示团圆。晚间赏月。旧时主妇还设香案愿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时值秋高气爽,人们相约登高、赏菊。此日后,阴雨天不再出现雷电,俗言“九月九,龙封口”。现定为“老人节”。
十来一 即农历十月初一,迷信称之为“鬼节”。是日,修坟扫墓,有“早清明、晚十来一”的说法。早晨吃油条或油馍。
冬至 日期不定,以二十四节气冬至日为节。是当年最冷天气的开始。早上吃饺子,叫“安耳朵”,俗言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早餐吃“腊八粥”。即以熬大米或小米粥再下面条,并兑放炒好的豆腐、胡萝卜、白菜等。此饭做满满一锅,有“腊八饭',剩一半”的说法。寓意“年事毕、六陈①足”,田间农活到此结束。
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旧俗当晚“祭灶神”,由家长主祭,将灶神像入位,供上灶糖,点燃香表、蜡烛、鞭炮,由一男孩捧公鸡(称灶马),主祭人用酒泼在鸡头上,祷告灶君乘马上天汇报,求其美言。祭灶毕,家人喝粉条豆腐汤、吃火烧馍。之后几日,准备过年衣食用品。
除夕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晚上吃饺子,之后阖家围坐一起熬年。室内张灯结彩,举家欢庆。家长要给晚辈、幼儿发压岁钱。
①六陈:指谷子、大麦、大豆、小豆、芝麻等六种粮食,以其可以久藏,故称六陈。
第二节 现代节日
元旦节 俗称“阳历年”。是日,机关、企事业单位张灯结彩,写对联、出壁报,演文艺节目、集会庆贺。职工休假1天。
三八节 即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是日,机关、厂矿妇女集会,有关单位为妇女演文艺节目慰问、庆祝。女职工放假1天。
植树节3月12日为国家法定的植树节日。届时,干部、工人、学生等均在指定地点植树。
五一节 即5月1日“国际劳动节”。是日,机关、厂矿放假1天。各单位办壁报、特刊,组织文娱活动示贺。不少青年以此日为婚日。
儿童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小学学生及幼儿园组织文娱活动,欢度节日。
建党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是日,各级党组织举办活动,宣传党的光荣历史,表彰先进党员,以示纪念。
建军节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纪念日。是日,干部群众和学校学生与驻军举行联欢会,党政领导则与驻军召开座谈会,慰问指战员,庆祝节日。
教师节9月10日,教育系统召开会议,表彰先进,发放奖品,倡导尊师重教。
国庆节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贴标语、出特刊,组织文艺活动庆祝。例假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