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污 染
泌阳县环境污染以县城为甚,主要表现为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排放。化肥厂、钉丝厂等为废水排放单位,水泥厂、砖瓦厂、化肥厂、面粉厂等为烟尘排放单位。居民区年排垃圾等废物89万吨,粪便1万余吨。旧城原有7个大坑,经年淤积,干涸3处,现存4坑蓄水甚少,泥质乌黑发臭。坑内鱼、藕、苇等濒于灭绝。坑四周垃圾粪便堆积,夏季蚊蝇肆疟。商业区日均上市6万余人,熙来攘往与各种机动车辆音响嘈杂一起,成为噪音。
乡村环境污染情况主要表现在:一、1958年“大办钢铁”时,对境内森林和村庄的已成材树木乱砍滥伐,既对环境净化产生不良影响,又使飞禽走兽少了赖以生存的条件,乌鸦、大雁、野猪等急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二、1965年后,农田逐步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造成土壤板结和使粮食、蔬菜等残留毒素,对人畜颇有影响。
第二节 监 测
1984年8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后,对县城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查出:有较大污染源17个,其中水污染7处,气污染2处,烟尘污染2处,粉尘污染3处,细菌污染3处。全城区年排废水1478.7万吨,废气2.9亿立方米,废渣20600吨,粉尘558.3吨。化肥厂废水含硫化物超标30倍,制药厂废水悬浮物超标20倍,榨油厂废水悬浮物超标30倍,化肥厂废气排放超标498倍。监测站按“三废”污染状况,依法征收排污费。同时,督促化肥厂、水泥厂、制药厂、砖瓦厂、面粉厂等烟尘污染单位安装排污消尘设备。1985年监测站处理河南油田下二门村采油站排放含油污水污染河水和井水事件,依《环境保护法》让采油站作出了赔偿。同年,查处农机公司铜加工厂排放有毒气体污染环境事件,经建议后该厂已迁移。
第三节 治 理
解放前,历代统治者筑城修寨以备刀兵,立署设堂以示威仪,从不顾及自然环境净化等集体福利事业。
建国后,环境保护逐步引起社会重视。50年代初,人民政府倡导植树造林。1959年县城分居委划定卫生区,在主街道设专职清道工。县、乡防疫站定期巡回城乡,对人、畜、禽等注射疫苗,喷洒药物消灭蚊、蝇、臭虫等。从1960年起,县城主街道配清洁工4人,及时处理垃圾粪便,保持了街道环境卫生。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注意在渠旁、路边培草植树,绿化环境。1972年部分公社农田规划为大方田,丘陵岗地改造为梯田,乡村环境为之一新。1980年境内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环境美得到人们的关注。县“五四三”(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定期检查督促搞好环境卫生。1984年对城区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生产公司化肥、农药库迁到城区外;钉丝厂废水污染和噪音污染严重,近期限制发展,远期搬迁;水泥厂、面粉厂、煤球厂进行粉尘处理,并在厂周栽植树木,以净化空气;制药厂废水南流改为北流,与缫丝厂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浇地;利用城区坑塘水面种藕、养鱼,以期自然净化;不许在水源和泌阳河岸建设对水有污染的工农业企业;指定垃圾堆放位置,增建公共厕所和垃圾箱池;限制机动车辆进入主街;提倡单位和个人养植花卉。根据县政府“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主管部门配合有关单位,采取“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经济制裁”的办法,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开展环境卫生流动红旗比赛。1987年城关市政管理所配专职清洁工24人,垃圾车1辆,砌垃圾池2个,置垃圾箱18个,修建公共厕所32处。县直机关、厂矿共建花坛200个,家庭院户置盆景花卉者尤多,城乡居民已初步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