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 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自卫队 民国25年(1936年)12月鄂豫边省委在泌阳县义和寨通过决议,以抗日防匪名义,在确、泌、桐、信组织农民武装自卫队。“泌阳组织最普遍,差不多各村都有。信阳第二区、确山第三区组织最好”①。泌阳邓庄北吴祥春自卫队组建最早,高邑北苏天广自卫队威信最高。该自卫队由共产党员苏天广任自卫队中队长,下设三个分队,共100多人。次年初,边区省委派牛德胜任泌阳自卫队大队长兼指导员,负责领导全县的自卫队工作。泌阳比较驰名的自卫队除邓庄铺北的吴祥春、高邑北的苏天广以外,还有高邑南的张国兴、城东的刘世耀、城北桃园的徐老七、小丁庄的丁占先、城南二郎庙的申占元、城西的张国安、王楼沟的熊国顺、碾盘沟的吴明义等。
民兵 解放战争时始称民兵。建国后,民兵组织日趋健全。1950年后,县到基层均建立了民兵组织。195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调整发展了民兵组织。凡年满18至45岁、政治进步、历史清楚、身体健壮、家庭出身贫雇农和中农的男性公民,均编人民兵组织。18至30岁为基干民兵,31至45岁为普通民兵。县建立民兵基干团。1958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办民兵师”,农村、城镇、机关、学校、厂(场)矿、企业,16至50岁的公民都编人民兵师。为便于生产和领导,自县至基层分别编为师、团、营、连、排、班。1959年底撤销民兵师。1964年9月根据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要求,恢复民兵师、团、营、连、排、班建制。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级民兵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根据中央“组建县(市)民兵独立营、团”的指示,县建立基干民兵战备团。1973年更名为民兵武装基干团。1975年县成立民兵指挥部,次年撤销。1981年全县民兵组织进行全面整顿、改革,将18至25岁经过训练的民兵及复员退伍军人编为基干民兵,18至35岁未经训练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为使民兵编组与生产、行政组织相适应,农村各级行政组织和城镇工矿企业,依民兵人数多少分别编为营、连、排、班。基干民兵单独编组。民兵干部,1950至1956年,县、区专职武装干部为现役。1958年后,社(乡)专职武装干部改属地方编制,每社配4至5人,1984年以来减为1至3人。武装部长一般都参加同级党委。行政村、村民小组民兵干部均不脱产,待遇采取集体提成或定额补助。
第二节政治工作
民兵(赤卫队、自卫队)政治工作,除经常进行形势战备、时事政治教育外,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以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建国初期,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对民兵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以及国家法令、社会主义性质、共产主义理想等方面的教育。1962年以后,对民兵加强了形势战备教育,贯彻民兵条例,实现民兵工作“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组织民兵开展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1978年后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方针政策的教育。民兵在联产承包、发展商品生产、治穷致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第三节 军事训练
1951年县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和中南军区《关于民兵冬季训练的指示》,本着“劳武结合、不误农时、不误生产”的原则,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对民兵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以后每年一次,时间不少于90个小时。训练内容有队列和步兵射击要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军事现代化进步的程度,先后增添了投弹、利用地形地物、防空常识、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单兵战术、五三式轻机枪射击、爆破等项目,并逐步开展八二迫击炮、八二、七五无后座力炮、四O火箭筒、五三式重机枪、高射机枪、侦察兵、通信兵等专业技术训练以及战术训练。训练方法,采取自上而下培训骨干,集中授课,分散练习,结业时实施实弹射击的方法。1965年比武高潮中,全县民兵采取土法上马,就地取材、自制训练木枪、木弹、土手榴弹和土六O迫击炮弹进行演习,取得良好效果。武汉军区曾在“军训简报”上予以推广。陈庄区桃园公社武装部长樊有青在军训中搞技术革新,发明了六O炮训练弹和通讯联络用的小型简易电话机,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荣获奖章、奖状和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兵训练有改革:采用农闲季节分期分批集中训练方法,对象是第一持枪手和班排长以及部分年纪轻、身体好、有文化、家庭劳力较充裕的基干民兵。内容多是战术训练。1983年实行军民挂钩训练,由部队派教员到民兵训练地助训。通过训练,在掌握军事技术、战术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选拔尖子,开展比武活动。场地多在南河沙滩、月儿弯、盘古山等自然靶场。项目有射击、投弹等。射击有半身靶、钢板靶、玻璃瓶靶、气球靶、小口径步枪打雷管和六O迫击炮四百米射击等。先后被誉为“神枪手”的有陈庄的樊有青、林凤兰,马谷田的陈全宇,县直的王雪梅、刘秀顺等。
第四节 重要活动
一、参军参战 支援前线
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泌阳自卫队1000余人配合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的第六连和少年先锋排,打退了“定远团”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在这次战斗中,二郎庙自卫队长申占元战死,小丁庄自卫队长丁占先抓到一名俘虏。从自卫队成立到抗战胜利,共有1000多名自卫队员积极参军。彭雪枫、陈少敏在给中央《竹沟部队二十八日誓师出发》的电报中说:“信阳吃紧……现围绕竹沟部队之已有组织之民众武装,且可全部听我调动……,最近即可开来泌阳民众武装人枪二百余……。”在解放战争中,泌阳广大民兵配合解放军和地方武装同敌人作战100余次。打死打伤敌人2080人,俘敌6620人,缴获各种武器1000余支。在抗美援朝期间,民兵踊跃报名,志愿赴朝参战。1949年上半年,为支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全县民兵全力投入支前工作,在县支前司令部领导下,曾运送5万根枕木修复京汉铁路,维修驻南公路75公里,护送粮食255万公斤、土织棉布6500疋和其它各种物资。1970年武汉军区在泌阳、桐柏结合部进行军事演习时,泌阳县民兵5000余人开展支援活动,修道路、架桥梁、站岗放哨,并运送大批军用物资。
二、剿匪反霸
在鄂豫边省委管辖范围内,凡不听红军游击队(后为独立团)的劝告,肆意骚扰残害群众的“杆子”,就坚决予以消灭。在消灭土匪战斗中,自卫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民国26年(1937年)10月27日周庆鸣领导竹沟农民武装暴动成功,次日被王占奎匪部占据,省委派邓一飞、周风泉前去交涉,被其杀害。数日后,王匪被马卜寨农民自卫队击毙,竹沟重新回到农民自卫队手中。民国27年1月独立团进驻竹沟不久,4000多名土匪盘据在竹沟西南一带村庄残害百姓,群众苦不堪言,要求独立团剿匪.当时,独立团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和手枪队共300多人,很难吃掉这股土匪,于是,各自卫队奉命集中,配合主力四面埋伏,当主力部队突击队打掉土匪指挥部后,自卫队四面出击,很快打垮了这股土匪,解救了300多名“肉票”。这一仗影响很大,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独立团的信赖。是年初泌阳县政府高邑区长马之堂带领团队袭击馆驿自卫队,自卫队在牛德胜指挥下据寨坚守,打断团队旗杆,打死打伤数人,团队溃退。民国37年至38年间,泌阳刚解放不久,反动地方武装残余势力和土匪恶霸纠合在一起,进行破坏活动,妄图颠覆人民政权。人民解放军一七四师于民国38年春进驻泌阳,对大股土匪进行重点清剿。民国38年8月中共泌阳县委发出“剿匪反霸”指示后,全县民兵积极投入这一斗争。经过一年多的武装清剿和强大的政治攻势,共捕捉匪首42人,毙俘匪众950余人,土匪自首者1151人。此外,在剿匪战斗中捣毁匪窝113个,缴获长短枪592支,轻机枪4挺,手榴弹97枚,六O炮弹8枚,战马3匹,各种子弹1.2万多发。至1950年8月,境内土匪基本被肃清,政权得以巩固,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在反霸斗争中,民兵帮助工作队访贫问苦,收集地霸罪恶事实材料,捉拿隐蔽、逃亡分子,民兵特等功臣冯广安,在1951年镇反时,为追捕恶霸张文祥,一连几天废寝忘食,最后终于在确山县将张抓获归案。
三、维护社会治安
鄂豫边省委领导下的农民自卫队,是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农民群众的自卫组织。平时分散从事生产,一有任务,可招之即来,或领导人民抗捐抗税,或打击、消灭土匪,维护了地方治安,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时,“杆众”只要知道这是“老共”的地盘,都不敢冒然进犯。建国初期,为保卫人民胜利果实,在全县民兵中普遍开展“五防”(防造谣、防破坏、防火、防盗、防特)、六护(护公路、护桥梁、护厂(场)矿、护麦、护秋、护库)活动,至1952年,全县民兵配合公安机关共侦破各种刑事案件400多起。1955年春,羊册反动会道门头子李炳照等人,利用封建迷信,威吓诱骗群众,组织反革命暴动,女民兵张桂芳通过其丈夫了解了内幕,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4月8日,羊册、官庄、饶良等区民兵协助公安机关一举破获了这起反革命暴动案。1966年1月22日,板桥区尚庄村社员尚培和房子失火,张庄村民兵排长张振坤知道后,立即组织民兵赶赴现场,冲进烈火,扑打火苗,抢救孩子,搬运财物,张振坤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献出了生命。1983年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中,全县组织民兵一万多人,配合公安机关,捉拿各种刑事犯罪分子,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是年7月,县监狱13名犯人越狱逃跑,全县出动民兵、群众5万余人,不分昼夜,到处设岗放哨,堵截搜查,终将越狱罪犯全部捉拿归案。
四、修建大型工程和抗洪抢险
1951年4月国家在境内修建板桥水库,泌阳出动民工2万余人,其中民兵1.5万余人。1958年泌阳投入5000民兵参加鸭河口水库工程建设,历时210天,出色完成任务,受到总指挥部表扬。1971年8月组织民兵1200余人修建泌阳河大桥,提前3个月竣工。同年9月先后抽调民兵万余人赴平舆县王岗村参加汝河疏浚工程,8个月时间完成土沙方94.5万立方米的挖河工程任务。1975年8月上旬,全县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沟河漫溢,境内大中小型水库都遭到洪水威胁。全县动员民兵和群众5万多人,日夜坚守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加高库坝,疏通渠道,组织人、畜、财物转移。除板桥大型水库和六座小型二类水库垮坝失事外,其它均安全度险。
五、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贾楼乡竹园行政村楼房沟,位于贾楼河岸边,“75.8”大水时,几百亩耕地被水冲沙压。1983年1月基干民兵禹殿科组织民兵修堤拦洪,自己出面贷款3000元,购买炸药、雷管和劳动工具,苦干3个月,动土、沙、石5400多立方米,修筑一条长1971米的河堤,不仅使380亩耕地免遭洪水淹没,又新改良田120亩。双庙街乡夭庄行政村民兵连,积极带领民兵治穷致富,改变过去单一种植,搞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1985年总产值达100万元,人均收入600元。民兵连还开展了“我为困难户办好事”活动,30名民兵集资1.2万元,为困难户购买化肥3吨、大牲畜11头,帮工300多个,使数十家困难户开始摆脱了贫困。是年,该民兵连出席了河南省劳动致富表彰大会。
第五节 民兵代表大会
60年代以来召开过四次民兵代表大会。第一次,1965年6月8日参加代表293人,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273个;第二次,1968年4月7日参加代表368人,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260个;第三次,1973年10月4日,参加代表632人,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590个;第四次,1977年12月参加代表503人,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46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