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卫生队伍
民国36年(1947年),全县中西医从业人员约600人。除县卫生院11名职员外,其余全是私营。
建国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务人员不断增多。专业门类亦渐趋齐全。卫生医疗部门由私营为主,逐步改变为以国营为主。卫生工作人员由自由职业者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截止1987年底,在职的卫生工作人员1297人,另有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1105人。
第一节 防保人员
1954年县人民卫生院防保股配4名专职人员,主管全县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1958年设泌阳县卫生防疫站,防疫医生增配至8名。后陆续发展,到1987年职工增至64名。同时各乡(镇)卫生院均配有专职防疫医生。
1959年建泌阳县妇幼保健所,配妇幼保健人员4名。到1987年该所医务人员发展为39人。各乡(镇)卫生院均配有1~2名专职妇幼保健医生。各村委卫生所亦配有专职或兼职妇幼保健员。
第二节 医疗人员
中医 1953年国家开始组织个体中医药店(铺)成立一批联合诊所,形成一支人民卫生队伍。1954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建中医院一所,吸收16名中医中药人员为职工。1962年选择21位名老中医为师,带学徒18名,五年出师为中医士或中医师。1981年经省统一考试,在县内乡村医生中选拔中医13名,充实中医队伍。加之历年从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到1982年卫生人员晋升职称时,经考试考核,全县评定主治中医师6名,中医师74名,中医士96名,中药师3名,中药士29名,总计208名。另有长期从事中医中药且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的农村医务人员716名。
西医 1952年西医、西药人员32人,1982年为956人。1982年职称评定时,全县评定主治医师6名,医师109名,药剂师4名,检验师2名,助产师2名,妇幼保健师3名,护师3名,X光照射、心电图、超声波等技师2名,医士、药剂士、护士及其他相当职称的人员825名。
第三节 人员培训
一、以师带徒
解放前,从医多为生计,术不轻授他人,只传本家子弟,甚至授男不授女。县内名医李仲昆、郜子和、陈德三,医术均祖传三四代。亦有因长辈为痼疾折磨,拜于名医门下发愤习医者。
新中国成立后,抛弃旧习,号召名老中医带徒传授医术,培养中医人才。1963年,县人民医院和各区卫生院有国家计划内中医学徒20人,区以下卫生所有集体所有制中医学徒95人。1964年、1965年两年,上级批准招收中医学徒28名,分别在县医院和区卫生院跟师学习。这批中医学徒共143人,初学《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诀》等入门书,继之学习全国中医学院的统一教材,旁及《医宗金鉴》、《寿世保元》、《傅青女科》及《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书。其中2人1981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1987年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二、短期培训
1951年上级派关大姐(不知名字)到泌阳推广新法接生,办“改造旧产婆”学习班。1956年12月县卫生科举办中医学习班,兼授西医传染病学说,参加者50人。1958年10月举办护理员学习班,学员30人,1959年初,县文教卫生部举办针灸学习班,培训学员39人。1961年县妇幼保健所培训接生员50人次。1964年3月,县卫生科举办抢救农药中毒与疟疾防治学习班,各区卫生院和各公社卫生所医务人员参加。1965年4月为贯彻“抢救名老中医,使中医后继有人”的精神,县举办中医学习班,学习《伤寒论》等理论知识。1975年县妇幼保健所用1个月时间,培训妇幼保健员86名,1977年培训妇幼保健员112人次。平时还用以会代训的办法开展学术讨论,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
三、办学
1960年春始办泌阳县卫生学校,同年12月停办,1974年3月恢复。1969年县办“五七”专科学校1处,内设人医班,先后两次招收学员180名。同年8月乘河南省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医疗队在泌阳巡回医疗之机,利用官庄中学的校舍,举办“红医班”,招收在职医务人员和大队赤脚医生45名,学制1年,讲授大专院校医药学教材。参加的在职人员在1982年职称评定时,大部分晋升为内、外科医师。
四、在职人员进修
从1952年开始,县、区各医疗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陆续派遣有专业基础的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部门进修学习。至1982年先后外出进修1年以上西医内科的32人次,西医外科的15人次,西医妇产科的8人次,西医儿科的5人次,五官科的5人次,,眼科的4人次,中医的26人次。还有正骨3人次,理疗1人次,护理5人次,防疫2人次,心血管2人次,脑电图1人次,心电图1人次,麻醉1人次,X线照射9人次,检验8人次,药剂5人次,中药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