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商业,古因交通闭塞,人民贫困,不甚兴旺。县城和较大集镇坐贾较少,货物集散依靠商贩人担、畜驮、车拉或船运。
清康、嘉年间,秦、晋商人因取得官盐商销资格,先后在城关、沙河店、牛蹄、羊册、饶良、官庄等地开设商号,并集资建山陕会馆。清末,由于京汉铁路通车,商品多从东路而来,县内商号和集镇渐多,市场堪称活跃。
民国前期,因军阀混战,兵匪骚扰,商业日见萧条。抗战前夕,社会秩序暂趋稳定,商业曾一度兴旺。民国29年(1940年)后,日军犯境,灾荒频仍,民不聊生,加之通货膨胀,致使大批商户破产停业,直至泌阳解放,商业很不景气。
建国后,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劳资两利,城乡互助”政策,鼓励扶持商人正常经营和发展。1952年,全县商户、从业人员、营业额均达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国营、合作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商品零售额,国营商业占8.9%,供销合作商业占17.3%,私营商业占73.8%。1953年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粮、油购销由县粮食、油脂公司和基层合作社经营,私营粮行停业,人员大部改行务农。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商品零售额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国营占34.4%,供销合作占43.9%,公私合营占21.4%,私营仅占0.6%。嗣后,国营、合作商业认真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稳定了物价。同时,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下,对一、二类物资实行统购、派购,不准进入自由市场,工业品购销均按照指定渠道计划分配供应,准许进入自由市场的商品较少。
1958年“大跃进”中,泌阳实行一县一社,对商业采取“快过渡,大合并”办法,个体商贩被取缔,集体商业过渡为国营商业,成为单一的国营经济。加之连年自然灾害侵袭,造成物资匮乏,许多商品凭票供应,紧俏商品高价供应,出现群众买难卖难问题。继而在“左”倾错误影响下,商业不顾客观实际需要,组织大购大销,盲目采购,硬性推销,因货不对路,又造成大批商品积压。1961年经过调整,商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工副业生产和私营商业活动当作资本主义批判,把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个体商贩被取缔,集贸市场被关闭,再次出现物资奇缺局面。
1979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改变过去统得过死的弊端,实行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取消了所有票证,粮、棉、油在完成统购任务后可以自由交易,出现了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的局面。
第一章 机 构
第一节 商业局
县内管理商业的官方机构,民国以前无考。民国26年(1937年)县政府设立财务委员会,兼管工商业业务训导事项。后曾设烟酒专卖局直到解放。
1949年县人民民主政府设工商管理局。1950年县人民政府撤工商管理局改设工商科兼管商业事项。1956年成立商业局和服务局。1958年5月县服务局、县供销社并入商业局,不久与粮食、银行等合并改称为财政贸易部。1959年3月撤销财政贸易部,恢复商业局。1970年5月机构大合并,商业、粮食、外贸、供销、工商五单位合并为商业局,1973年分设。1987年商业局内设办公室,人事、业务、财务、审计、基建、信访、治保等股室,辖百货、纺织品、副食品、饮食服务、五交化、石油、综合零售公司、商场和副食品加工厂等9个单位,下设商业网点119个,共有职工1136人。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民国时期,县政府曾设合作室,意在建立供销和消费合作社,但有名无实。
建国后,1950年10月成立泌阳县供销合作社筹备委员会。1952年10月正式成立泌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53年3月召开首届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1954年县供销社联合社易名为供销合作社。1958年5月并入商业局。10月又并入县人民公社财政贸易部。1959年12月恢复商业局,供销社改为第二商业局,1961年复为供销合作社。1970年与商业局再次合并。1975年复设供销合作社。1984年体制改革时,恢复泌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其集体商业性质,并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1987年理事会内设办公室、人事、财务、物价、业务、统计、储保等科室。监事会内设办公室、审计、信访等科室。联合社辖棉麻、土产、生产、联营4个公司和罐头厂及24个乡、镇基层供销社。设经营网点536个,农村代购代销店203个,共有职工2659人。
第三节 粮食局
民国28年(1939年)县政府设粮食科至解放。
解放后,境内各爱国民主县政府均设财政科,负责财政和粮草的征收、支配。1948年泌东、泌西两县分别设立县粮库,负责公粮征收、储存。次年初合并为泌阳县仓库。1950年9月县仓库改为粮食局。1951年11月设粮食支公司。1952年9月设油脂公司。1954年和1956年粮食支公司、油脂公司先后并人粮食局。1958年10月粮食局并入财政贸易部。1959年复为粮食局。1970年粮食局改名为粮油公司,归县商业局领导。1973年恢复粮食局,将局原辖种子公司划归农业局。1979年10月县粮食局设粮油议价公司,具体负责议价粮油购销工作。1987年局内设办公室和财务、人事、购销、储运、工业等股,下辖粮油议价公司、直属粮库、油厂、面粉厂、饲料公司和24个乡、镇粮食管理所,共有职工1757人。
第四节 外贸公司
1952年县成立食品公司,负责粮、油、食品等进出口业务,归政府工商科领导。1959年县商业局增设外贸股,旋与食品公司合并,初称外贸办公室,后改为对外贸易经理部。1961年改称南阳专员公署对外贸易局泌阳县办事处,实行政企合一。1963年改名为泌阳县对外贸易局。1964年政企分家,增设粮油食品进出口和对外贸易两个公司。1966年两公司撤销并入外贸局,复为政企合一单位。1970年外贸局改为对外贸易公司,归属商业局领导。1973年恢复外贸局。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称外贸公司,实行企业管理。1987年公司辖工纺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食品仓库、宰杀场、良种猪繁殖场、冷库、汽车队、驻马店中转站和24个乡、镇外贸经营处。共有职工1026人。
第五节 物资总公司
1956年成立中国木材公司河南省泌阳县支公司,隶属县商业局。1960年组建物资局,木材公司来属。1962年改称物资站。1965年复名物资局。1968年改称物资供应站。下辖物资、木材、农机、生产4个公司。1970、1971年生产公司、农机公司先后分出。1979年物资站隶属县计委。1981年恢复物资局。1984年体制改革时,改为物资总公司。下属物资综合、木材、煤建、工业煤炭、物资贸易5个公司。1986年撤销物资贸易公司,将物资综合公司分为金属机电、轻化建材两个公司。1987年物资系统共有职工415人。
第六节 烟草公司
1952年成立中国烟草专卖公司泌阳县支公司。1957年撤销支公司,其业务归县烟酒副食服务站和县副食品公司经营。1983年成立泌阳县烟草专卖局,和烟草专卖公司合署办公,实行政企合一。1987年下设6个卷烟批发站、2个批发门市和10个烟叶收购点。共有职工179人。
附:所属各专业公司
百货公司 1954年6月建立中国百货公司河南省泌阳县支公司,时有职工31人。1958年12月易名为工业品经理部,1961年复名百货公司。1987年共有批发部3个,零售门市5个,职工108人,销售额597.6万元,交纳税金4.2万元。
纺织品公司 1951年6月始建泌阳县花纱布公司,1956年更名为纺织品公司,1958年并入百货公司,1961年分出复原名,1968年再次并入百货公司,1987年又恢复纺织品公司。共有职工90人,批发门市2个,零售门市4个,销售额582.8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交纳税金3.3万元。
副食品公司 1952年建立中国专卖事业公司泌阳县酒类专卖处,1954年易名为烟酒专卖处,1955年更名为烟酒专卖公司,1958年改名为副食品公司,1963年又易名为糖烟酒公司,1965年复名副食品公司,1970年改为烟酒副食服务站,1977年恢复副食品公司。1987年共有职工176人,批发零售门市部19个,销售额562.8万元,实现利润6.4万元,交纳税金8万元。
五交化公司 1956年从百货公司分出成立,1957年并入百货公司,1978年再次分出。1987年有职工72人,批发零售门市部8个,销售额428.5万元,实现利润1.8万元,交纳税金5.9万元。
石油公司 1959年成立燃料经理部,1960年并入生产公司,1961年从生产公司分出,成立器材建筑公司。1963年石油、煤炭业务分开,成立石油公司,1970年合并改称燃料公司。1978年石油煤炭业务再次分开,复名石油公司。其设备由中央商业部设计院设计并投放科技试验资金4万元,修建地下油库一座,总储量3000立方米。1987年有职工148人,销售额424.4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物资综合公司 1962年成立物资站,1968年与木材公司合并,改称物资供应站,隶属县计委。1979年与木材公司分开,改为物资综合公司。1986年物资综合公司分为金属机电、轻化建材两公司。1987年共有职工98人,门市部和农村购销站8个,销售额485.5万元,实现利润12.9万元。
木材公司 1956年成立中国木材公司泌阳县支公司。1958年改名为森林经营站,1959年易名为木材公司,1968年并入物资供应站,1979年分出复名木材公司。1987年有职工80人,门市部和农村销售站3个,销售额255.1万元,实现利润9.9万元。
煤建公司 1959年煤炭业务归燃料经理部,1963年与石油分开后,改名燃料公司。1970年复与石油公司合并,仍名燃料公司。1978年再次分开,改称煤建公司。1984年由商业局改属物资局,年定亏损补贴50万元左右。1987年有职工143人,销售额182.7万元,亏赔8.6万元。
工业煤炭公司 1974年成立工业煤炭办公室,属工业局。1978年6月改名煤炭调度办公室,改属计委。同年12月成立工业煤炭公司,1981年改归物资局。1987年有职工61人,销售额95.3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1952年10月建立泌阳县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经理部,1955年改称生产资料供应批发站,1958年改为农具生产资料公司。1965年业务由省统一领导、统一核算,改称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河南省泌阳县公司,1970年省公司业务下放。1987年有职工91人,门市部3个,销售额720万元,实现利润16.6万元。
土产公司 1952年成立泌阳县供销合作社推销供应经理部,1954年称土产经理部,1956年易名土产品采购批发部,1958年改称土产公司。1965年业务由省公司统一领导,统一核算,改称河南省土产公司泌阳县公司,1970年省公司业务下放。1987年有职工135人,设批发零售门市部14个,销售额503万元,亏赔10.4万元。
棉麻公司 1952年成立泌阳县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经理部,1956年并入县农产品采购局,不久局被撤销,将其移交县供销合作社,改称农产品采购经理部。1962年改称棉麻公司。1965年8月省公司统一核算,改称中国棉麻公司河南省泌阳县公司,1970年省公司业务下放。1987年有职工400人,下设城关、官庄、羊册、沙河店4个棉花收购站(厂站合一)。收购棉花290万公斤,销售额786万元,实现利润5.2万元。
联营公司 1983年建立,隶属县供销合作社,时有职工15人。1987年增至42人,设门市部6个,销售额254万元,亏损6.5万元。
粮油议价公司 1979年县粮局成立议价股。1980年由股改称议价公司。1987年有职工13人,议购粮食18112吨,油脂6168吨,议销粮食18112吨,油脂4881吨,实现利润16万元。
饲料公司 1984年成立,隶属县粮食局。1987年设饲料销售门市4个,职工54人,销售饲料6978吨,销售额206万元,实现利润26万元。
工纺畜产品进出口公司 1964年建立外贸公司,1966年底并入外贸局,1973年复建,1984年改称工纺畜产品进出口公司。1987年有职工79人,门市部6个,销售额624.9万元,亏赔16万元。
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 1964年建立,隶属县外贸局。1966年为转营多种商品,曾改名贸易货栈,1985年复名为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1987年设门市部5个,有职工33人,销售额34.8万元,亏赔4.3万元。
农业机械公司 1962年建立农业机械供销站,隶属农业局。1968年改属物资局。1971年改为农业机械公司,归农机局领导。1975年后陆续建立官庄、板桥、沙河店、王店、羊册、象河、春水销售门市部。1987年有职工147人。年购进额392万元,销售额406万元,亏赔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