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国营农牧场简介
国营板桥机耕农场
1954年建,省属企业单位。初建时,场址在沙河北岸上段村。饲养大牲畜65头,羊1141只,北京鸭4000余只,长毛兔2000余只,海里鼠20余只,向水库投放鱼苗200多万尾。1956年有职工406人,在八亩坪荒岗上建园艺队,试栽苹果、梨、葡萄等.1957年迁板桥街。拥有耕地2万多亩。每年夏粮播种面积约2.2万亩,秋粮播种面积0.5~0.8万亩。场部下设上段、孙老庄、唐庄、董岗4个生产队。另有畜牧、水产、园艺、副业队和机务修理车间。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公社与农场合并。1959年有700余人,加上家属计2000余人,拥有汽车5部,拖拉机8台,康拜因收割机9部,汽马车7辆,发电机组2个,净选机1台,汽船(捕鱼用)1艘,木船30多只,时栽苹果5905亩88570株,砀山梨500亩7500棵,玫瑰香葡萄30亩3万株。另有酿酒、砖瓦、粉厂、木工等副业。固定总资产550万元。是年,场、社分开,实行以场带队,除原有范围外,又辖葡萄架、姜林、陈建庄3个大队4000多名社员。社员年满16岁以上者均为劳动力,每月由场发给工资17元,后降为11元。因过于庞大,管理不便,从此农场日趋衰落。1964年农场下放给县,省不再投资。1965年在正阳县建立板桥农场正阳分场。1969年板桥农场奉命撤销,所有土地、房屋、设备,移交国家建材部“五七”干校。
国营老庄农场
位于板桥水库上游,原系板桥农场1个生产队。1969年板桥农场撤销后,该队划归泌阳驴良种繁育场管理。1983年从繁育场析出,建立老庄农场,独立核算,为县局级企业单位。主要任务是:以农为主,林、牧、副全面发展,同时兼作良种繁育基地。1985年粮食总产突破1500吨,油菜籽122.5吨,花生果215吨。总产值112.3万元,利润3万元。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研究所及其它一些农业科研部门挂钩进行良种繁育。1987年农场共有职工281人,其中干部12人,固定工223人,临时工46人。总土地面积11351亩,其中耕地7491亩,林地面积2876亩,汽车8部,链轨拖拉机7台,胶轮拖拉机6台,50千瓦电机组1台,联合收割机3台,手扶拖拉机及小动力机械36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0台(件),计2575匹马力,大牲畜156头。历年,共繁育小麦良种425吨,大豆良种285吨,花生良种125吨,玉米杂交种20.9吨,油菜新品种40.15吨。
泌阳种畜场
原名泌阳驴场,1957年创建。初建时,场址在王店区上寺沟一座破旧寺院内。资产是从当地群众家借养了大小40余头公母泌阳“三白驴”,组织7名热心养驴的社员担任饲养员。1958年冬,场址迁到陈庄区朱庄,房舍仍为几间破庙宇和部分民房,有土地60亩。是年,县委正式命名为“泌阳县牧场”。时“三白驴”已发展到75头,且养一批牛、羊。随着牧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1961年县委决定牧场搬迁至原省劳改农场曾沟。1962年定名为“泌阳驴良种繁育场”,为县属一级机构。1964年有职工104人,耕地700余亩,山坡放牧地2万余亩,人、畜房舍计2700平方米。饲养各种牲畜605头,其中泌阳驴174头、南阳黄牛153头、马、骡22头、细毛羊209只、猪47头。1973年泌阳驴存栏259头。后因机械化的发展,驴的役用量减少,驴的市场价格下跌,饲养种驴亏本,故泌阳驴存栏数逐年下降。1979年更名为“泌阳种畜场”。主要任务是繁殖培育泌阳驴,起示范作用。1983年根据省农牧厅保种任务的要求,至1987年种畜场仍存栏泌阳驴41头。
种畜场自创建至1984年,共向国内外输送泌阳驴1015头,优质南阳黄牛1425头,细毛羊5705只,马、骡140匹。
泌阳农业科学试验站
1950年6月利用原民国县政府“泌阳农业技术推广所”改建。站址初在城南1公里大杨庄。1950年有耕地35亩,又征用地主土地150亩作试验田。当时有干部4名、工人3名,耕牛2头和部分农具。1951年春迁至城北1公里马庄,更名为泌阳县地方国营农场,有耕地340亩,1952年增到1506亩。1957年分为农场和农业科学研究所,1963年又并为农业试验站。1978年更名泌阳农科所,1980年更现名(一级机构)。其任务是:承担省、地、县布置的农业科研、试验项目,为科学种田提供依据。1987年共有试验地680亩。有职工83人,其中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4人,耕畜6头,还有75匹马力拖拉机1台,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3台,汽车1部,联合播种机、机引犁、耙各1台(部),50千伏变压器1台,胶轮车1辆,灌溉水井2眼。累计基建投资27万多元,固定资产总值24万元。是年总收入14.25万元。1951~1987年,除为本县引进试验推广小麦优良品种外,还选育出“泌阳11”、“泌阳19”、“泌阳34”小麦新品种,及“泌综1号”、“泌综4号”玉米新品种,推广了棉花“河南69”、“547”新品种,此外还引进推广绿肥作物“毛叶苕子”、“草木樨”。先后获各种科研成果奖19项,29人次。1964、1965、1980年,荣获省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泌阳棉花原种场
场址在泌阳东北老河乡境,是1973年2月接收国家建材部板桥“五七”干校产业改建的,隶属县农牧局。时有耕地1018亩,房屋40余间及部分农业机械。主要任务是繁育棉花原种。1987年全场有职工178人,土地1204亩,其中耕地1018亩;厂房、仓库、畜舍共2380平方米;汽车2部,50千瓦电机组15部,拖拉机2台,精选机1台,收割机2台,粮油加工机械4台。固定总资产24.1万元,流动资金10.5万元。建场以来共提供棉花原种70吨。
沙河店青年农场
1973年5月由原来3个青年队合并建成,场址在沙河店南刘岗。到1980年共接收安置知青622名。有土地890亩,分3个农业队,大小动力机30余台,每年养牛百余头,生猪250多头,羊300余只,植树造林万余棵,开荒百余亩。办有副业、砖瓦、机械修配、副食加工等厂,每年生产商品粮4万余公斤。1983年撤场,土地归还当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