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建材工业
第一节 砖 瓦
汉代境内已有砖瓦生产,清及民国时,仍用传统方法设模做坯,以柴草土窑烧制青砖、小布瓦。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有砖瓦窑24座,从业118人,年制砖瓦122万件,产值7200元。1949年全县乡村年制砖290万块,瓦192万片。
1953年城关杨保恩等8家联合组成砖瓦合作社,从业25人,集资在城北置土窑4座,年产砖12万块,瓦8万片,产值5000元。1956年城关砖瓦合作社改称窑业社,归属县手工业联合社。1958年6月,将陈庄高竹园耐火砖厂改称县耐火砖厂,从业3000人,日产砖2.1万块。7月,耐火砖厂被南阳专署接管,并安排新野、唐河来人参加制作,因管理不善而亏赔,翌年停办。先后共生产耐火砖600万块。1969年县窑业社扩建成机制砖瓦厂。
1970年后,部分生产队以窑业作为主要副业门路,烧制砖瓦出售或按工分作价分给本队群众建房。1976年为适应灾后建房需要,板桥、沙河店、春水、象河、立新、羊册等公社及部分生产大队先后修建轮窑,砖机生产。1980年后,在乡村建房热潮中,部分农户用砖机做坯,明窑烧制,或机做水泥砖、瓦。1987年县、乡办砖瓦厂6个,轮窑15个。村组置吊丝窑52个,土窑775个,总从业2050人,年产砖1.6亿块,瓦8050万片。
县机制砖瓦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城西梁河南岸。1969年由县窑业社转厂,当年购置350型制砖机1台,有职工120人,班产机砖坯2万块,年产600万块,产值21万元,上缴税利2.1万元。1973年建24门轮窑1座,置400型制砖机1台,自动制瓦机2台,职工174人,年产机砖910万块;机瓦196万片,总产值47.5万元,获利税13.万元。经鉴定其机砖符合部颁标准。1975年8月,洪水冲毁厂房10间,损失计20余万元。1984年因原址土源渐少,迁厂至城南杨庄南岗,建38门轮窑1座,置500型制砖机1台。1987年有职工250人,固定资产101万元,流动资金82万元,年产值89万元,获利3万元,税金8万元。
第二节 石灰 水泥
民国期间,杨集陈纯相等6户,建石灰窑烧制石灰,销于附近乡村。
1958年杨集公社办石灰厂。1959年县开办水泥厂。同时,接收杨集石灰厂为国营企业。1962年县水泥厂停办。1969年杨集石灰厂改为县、社合办。1970年县水泥厂续建,当年投产。1977年县水利局开办水泥预制厂。
是年,马谷田公社、下碑寺公社办石灰厂。1978年杨集石灰厂归属公社管理。1979年7月,高店公社石灰厂建成投产。1982年高邑公社办石灰厂。1985年赊湾、象河乡办水泥预制厂,以制作楼板、檐板为主产品,兼制水泥砖瓦。1987年乡村个体及联办水泥预制厂14个,从业156人,年预制件5500平方米。
县水泥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城西姚庄北。始建于1959年,时因设备不全未投产。1970年续建投产,有职工72人,年产水泥2712吨,产值10万元。1972年厂长黄鹏飞设计地蛋窑1座,解决了水泥原料烧炼问题。1974年1月3日,厂区电路短路失火,毁厂房1204平方米,损失计50多万元。之后,厂内工人自力更生,制自动上料设备1套,斗子车10辆,并积极生产,迅速弥补了灾后损失。1985年设备初步配齐,有破碎机、球磨机等水泥专用机械24台(套),年产水泥2500吨,水泥预制件736立方米,其他窑熟料1980吨。水泥标号规格符合上级规定标准,产品供不应求,当年被评为省系统内先进企业。1987年,有职工184人,固定资产63万元,流动资金57万元,年产值44万元,获利润11万元,税金3万元。
杨家集石灰厂 乡办集体企业。厂址在杨家集北2里坡山街东侧。1958年开办。1969年县、社投资2万元建大轮窑1座。之后,又先后建大、小轮窑两座,改进了牛蛋窑土法烧炼方法,日产石灰47吨。其石灰具有吃沙量大、粘性强、纯度高、颜色白等优点。1985年从业200人,产值33万元,获利8万元。1987年“杨家集石灰”被评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
第三节 采 石
境内石砌桥涵、房基有一定历史。建国后,采石建筑仍受群众欢迎,一些房屋或水利工程仍用石块垒砌。1974年立新公社在双山、李岗建采石厂,制品有门墩、石条、石槽等。1977年贾楼公社办采石厂。1982年起,福建惠安县来石工建筑队18人,在县城、官庄、郭集等处用石条建造楼房10多座。是年,贾楼公社向阳(竹园)大队田庄村38户从事石料加工,年产值4.5万元。1984年10月,杨家集乡农民冯宗彦等联办莹玉大理石厂,从事建筑工艺品制作。1985年1月,下碑寺乡石灰窑村成立采石专业队,从业12人,年采石4000立方米。4月,象河乡上曹村办采石场。8月,象河乡办矾石厂,自动化生产,年产值7.8万元。是年,黄山口、杨家集、下碑寺、马谷田等乡部分村户办石米加工厂,供应修路及房屋地坪、外表装修所需的大小石子。1985年县城建局办大理石工艺厂,有职工21人,固定资产10万元,制作建筑和生活用装饰品。置有锯石机、磨石机等设备,年产值14万元,获利1万元。
莹玉大理石厂 杨家集乡农民联营企业,厂址在杨家集街西1华里处。1984年以农民冯宗彦为首集资20万元,县、乡扶持5.5万元,银行贷款11.5万元筹建,1985年9月建成投产。有职工63人,置锯石机、抛光机等设备,以境内马谷田、官庄等乡大理石为原料,生产板材和其他装饰工艺品。当年完成板材加工4000立方米,产值36万元。产品销往郑州、洛阳等地。1987年其产品被评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
第四节 钉 丝
建国前,境内无机制盖钉。1972年,城关镇开办钉丝厂,集体企业。厂址在人民街中段路西。从业67人,设拔丝、制钉、镀锌、包装4个车间,置制钉机、拔丝机、镀锌滚筒等设备20余台,年生产能力400吨。产品有各种规格的铁钉、镀锌油毡钉等。1974年所产镀锌油毡钉经天津口岸销往国外,成为河南省出口镀锌油毡钉的第一个厂家,填补了河南省钉丝行业毡钉生产的空白。1987年全厂有职工65人,固定资产13万元,流动资金65万元,年产值80万元。镀锌油毡钉被评为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