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 壤
泌阳县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绝大部分属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少部分是区域性土壤砂礓土、潮土和水稻土。各种土壤随地势高低、成土母质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肥力和用途。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多适宜种植林木。垅岗地带及平原区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第一节 土壤种类和分布
据1984年土壤普查,境内净土壤面积334万亩,其中可耕地207万亩,宜林地127万亩。共分4个土类,6个亚类,17个土属,48个土种。呈复区分布。以黄棕壤面积最大,277万亩,占全县土壤净面积的83%。
一、黄棕壤 分黄褐土和粗骨性黄褐土两个亚类。
(一)黄褐土 遍于全县,总计153万亩,属于农地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74%,多处在条状缓岗洼地间。此类土又分为黄胶土、黄老土、壤黄土3个主要土种。土壤母质为第四纪黄土母质。岗顶一般为黄胶土,共48万亩,岗坡为黄老土,58万亩,岗间洼地为壤黄土,47万亩。黄胶土土层浅,质地差,不耐旱、涝,属低产土壤;黄老土和壤黄土,保水、保肥性强,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县内肥力较高的土壤。
(二)粗骨性黄褐土 总计124万亩,属于林地土壤,遍于全县山区丘陵地。土壤由花岗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等各种酸性岩风化残积坡积而成。500米以上的高山区,自然植被覆盖度较大,表土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松、杉及阔叶林生长;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自然植被多已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高,适宜栎林、松类生长。
二、潮土 共41万亩,占土壤净面积的12%,多分布在较大河流两岸,呈带状分布。分为灰砂土和灰两合土两个土属。土壤多为河流沉积物,在紧沙漫淤分选规律的作用下,土体内有砂壤粘土不同排列层次。通体中壤至轻壤,比较肥沃,适耕期长。受河水影响,有夜潮现象。适宜麦、豆、棉花、芝麻等作物生长。
三、砂礓黑土 共13万亩,占土壤净面积的4%,集中分布在南阳盆地东沿的郭集、泰山庙两乡境内低平洼地上。土壤母质为第四纪上更新统湖相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保水、保肥性较强。但质地粘重,通透性弱,排水不良,湿时泥泞,干时坚硬,俗谚“早晨软,中午硬,下午犁不动”。由于土层厚,肥劲长,对作物生长有“养老不养小”之说。适宜种植小麦、红薯、大豆、芝麻等作物。
四、水稻土 3万亩,占土壤净面积的1%。多为淹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好的山间谷地。适宜种植水稻。
第二节 土壤养分
全县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9.9PPM,全氮0.076%,碱解氮含量平均63.2PPM;速效钾平均169.23PPM,有机质含量平均1.14%。各类土壤PH值在6.7~7.5之间,近于中性,土壤不酸不碱,适合农作物生长。土壤代换量在7.18~74.43毫克当量/100克之间,肥力居中下等。
据省地理研究所1984年对境内部分乡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抽样化验结果,全县平均PH=7.38,钼0.04PPM,锰30.26PPM,硼0.15PPM,锌0.58PPM,铜1.28PPM,铁14.51PPM。多数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因而增施磷肥和氮肥的效果非常明显。
境内土壤资源丰富,潜力比较大。土壤肥力较好的灰两合土、黄老土、壤黄土等占土壤净面积的43.4%,占耕地总面积的70%,大部分土壤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由于土壤多分布在低山和岗坡地形上,地表径流大,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多数土壤质地粘重,耕层浅,适耕期短,内排水不良,不耐旱、涝,因而农作物产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