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人团体
第一节 组织机构
民国23年(1934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者1388人,未建工会组织。
县总工会 1949年10月,中共泌阳县委指派李振德在城关着手筹建工人组织,1950年8月成立泌阳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正式成立泌阳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县工会联合会并入县委福利部,1959年5月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工会处于停顿、瘫痪状态。1968年秋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成立“泌阳县革命职工代表执行委员会”,行使工会职权。1973年恢复泌阳县总工会。1983年配正、副主席、秘书、组织宣传部长、生产福利部长、总会计各1人。直属单位有县工人俱乐部。
基层工会 1950年春,在城关、沙河店建立邮电、搬运、建筑、理发、教育、店员及复成烟厂、新成烟厂等14个基层工会,共发展会员220余人。此后,各区相继组建工会,到1953年,全县建立52个基层工会,会员1562人。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供销合作社的建立和国营工商业的发展,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工会组织逐渐增多。1956年,全县建立66个基层工会,会员有2600余人。1957年工会组织进行了整顿,并建立县委、县人委等行政机关工会。1958年基层工会增至91个,会员达3959人。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精简职工,会员减为3169人。“文化大革命”初工会工作停顿。1973年恢复工会组织后,工人队伍发展迅速,至1980年基层工会212个,会员达7382人。1987年,全县有10个产业工会,279个基层工会,会员15700人。
第二节 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从1953年至1987年,泌阳县召开了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3年7月1日召开,会期两天。代表53人。会上,中共泌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田德芳向大会致词,县工会筹委会副主任李振德作《加强工会建设,提高工会战斗力,保证我县工云任务的顺利完成》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7人,候补执行委员5人。会议决定正式成立泌阳县工会联合会,李振德当选主席。
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6年9月26日~29日召开。代表71人。吕济文作工作报告,提出:1、把先进生产者运动开展起来;2、加强工人阶级队伍组织建设;3、工会组织要完成建设时期的光荣任务。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7人,候补执行委员3人。吕济文当选主席。
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8年9月25日~26日召开。代表91人。工作报告中提出:1、继续贯彻党中央发展地方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2、多、快、好、省地大闹文化技术革命;3、明确指导思想,树立革命干劲,使工会工作力争上游;4、从全局出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关心职工生活;5、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工会战斗力。吕济文继续当选主席。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2年4月9日~12日召开。代表138人。副主席杨永安作工会工作报告,要求:1、深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内容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班组活动,2、继续抓好职工生活,促进生产,3、进一步抓好职工教育。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9名,杨永安任副主席,主持工作。
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1973年12月召开。代表300人。李建文作工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委员38人,其中常委15人。李建文任主席。
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0年1月24日~25日召开,代表341人。中共泌阳县委副书记阎枫栖向大会致词,赵锡良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巨大作用》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执行委员21人,其中常委9人。赵锡良当选主席。
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4年7月15日~16日召开。代表274人,其中妇女代表48人。中共泌阳县委副书记崔长德向大会致词,徐德成作工作报告,号召全县工人继续深入贯彻中国工会十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二大”精神上来;学好文化、技术业务知识,增长“四化”建设才干;深人开展创先进竞赛活动;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实事等。会上表彰了18个先进单位、21名优秀工会干部、94名积极分子。大会选举执行委员22人,其中常委8人,徐德成当选主席。
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7年9月2日~3日召开。代表129人。中共泌阳县委书记刘玉轩向大会致词。大会选举出第八届执行委员19人,其中常委9人。徐德成继任主席。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建国前工人活动
民国初期,泌阳木工、铁工、理发业搞民间结社,木业组成“鲁班会”,铁业组织“老君会”,理发业组织“罗祖会”,以此形式维护本行业工人权益。
民国8年(1919年)5月,在北京“五四”运动影响下,县城数百名市民、工人、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并成立“抵制日货委员会”,查封和焚毁部分日货。
民国14年(1925年)6月23日,县城工商界数百名工人举行游行示威,抗议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及在汉口惨杀中国工人事件的发生,并罢工、罢市一日。同日,泌阳蚕业学校师生向上海学联发出声援电,对死难同胞致以哀悼。
民国34年(1945年)8月20日,县理发工人获悉上海一女理发员因反抗资本家调戏而被警察逮捕的消息后,“罗祖会”即召开全县理发工人大会,声援女理发员的正义斗争,并捐款200万元资助。
二、建国后工会活动
劳动竞赛 1955年至1958年,县工会在工人中连续开展先进生产(工作)者竞赛活动。县百货公司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43条,推行“货位定额、商品标签”的经验,提高了销售额;城关铁工厂试制成功元车鼓风机、轴承钢套,提高生产效率10倍以上。1958年,全县革新试制先进工具20余种,邮电局试制三用电话会议机成功,城关铁业社试制成功煤气机,板桥农场制成拢场机、扬场机和翻晒粮食机等,生产效率均显著提高。1980年以来,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竞赛重点:一是由体力型转向智力型,用技术改造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把竞赛内容转向合理化建议,用集体智慧,解决生产关键,挖潜革新,推进企业发展。1986年全县有3529名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4102条,被采纳2769条,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18.4万元。
政治教育 1950年11月,县工会筹委会对各行业职工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忱,有380名会员捐献飞机、大炮款52万元(折新人民币52元),向志愿军写慰问信64封。1982年3月,县总工会会同团县委、县妇联在职工中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活动。1986年,县总工会购买《法律法规选编》300册发至基层工会,向广大职工进行普法知识教育。1987年法律知识竞赛,全县85%以上职工达到及格水平,其中有123名受到省、地、县表彰。
文化和技术培训 50年代县总工会开办职工夜校或文化补习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1978年恢复。1984年开办8个初、高中文化学习班,参加600余人。经过一年多学习,大部分毕业。至1987年,县职工学校学员分别考入省内各类大专和职业中专学校的240人,录取名额为全区之冠。1981年以来,本着“干啥学啥”原则,由基层工会组织进行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1985年县直开展技术进步选拔赛,有31个工种、4000多名职工参加,选拔出24名先进技术能手。至1987年共开办各种技术专业培训班84期,培训4348人次,大多数职工已达到本工种应知应会水平,有的还成为本行业的技术骨干。
劳保福利 1958年后,各工业企业工会配有劳保委员,专抓劳动保护工作。1983年会同卫生局、劳动局对缫丝厂、制药厂、化肥厂、榨油厂、面粉厂、水泥厂、砖瓦厂等单位职工进行职业病大检查,在检269人中,发现因直接接触尘毒而患有尘肺和矽肺病的18人,当即对其进行治疗。同时还健全了安全生产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对女工劳保更为注意。1984年县缫丝厂、制药厂等22个企业单位建立女工委员会,专作女工劳保工作。为解除女工后顾之忧,有5个厂工会办起幼儿园和托儿所。1982年~1987年曾三次对女工进行妇科病检查,共检查1498人,发现477人患有妇科病,均及时进行了治疗,治愈率达80%以上。1984年县和基层工会,为女工建冲洗室7个,购买冲洗器1100个,提高了女工卫生水平。
职工福利 1954年和1956年,本县两次遭受严重涝灾,部分职工生活困难,县总工会和各基层工会共拨出2.8万元救济1024名工人。三年困难时期,广大职工生活普遍困难,南阳专区财政局、工会和县财政、工会共拨出54360元,救济职工2380人次。1981年以来,县工会和基层工会每年拨出2.5万元,解决因天灾人祸造成特殊困难的职工。1987年又拨出4.3万元,对生活特殊困难的2100名职工进行补助。从1961年起各基层工会办起62个互助储金会,参加3100多人,储金1.24万元。1980年储金会147个,参加8130人,储金3.13万元。1987年发展到223个,10969人储金达27.79万元。
文体活动 1952年建立工人俱乐部,配有篮球、单杠、秋千、游艺室等设施。之后,体育活动项目和器材设施逐渐增多。1980年以来,坚持普及原则,把体育活动转向基层。县总工会帮助化肥厂、制药厂、油厂等单位开展体育活动,1983年化肥厂被评为省职工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出席省召开的职工体育工作“双先会”,受到奖励。1987年,全县有150多个基层工会办起“职工之家”,藏书4万多册。其中91个基层工会有收录机,52个基层工会有电视机,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