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境内山岗起伏,河流纵横,砂土地和易涝地多,受东西向气流的影响,常遭水旱灾害。为除害兴利,历代人民均有挖沟排水、修陂引水、建塘蓄水的传统。西汉时境内建马仁陂“灌溉民田万顷。”嗣后虽又兴修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但都是应急措施,未作根本性治理,故水旱灾害仍不断发生。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1951年在县境修建板桥水库。1952年在象河设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6年进行以打井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7年贯彻中央“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的治水方针,全面开展兴修水库、塘、堰、坝、引河渠及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全县10多座中小型水库先后动工。1959年宋家场和老河水库破土兴建,但由于工程多,战线长,劳力、物资、技术、资金不足,加之自然灾害侵袭,一些工程先后停工。1961年中小型水库大坝虽都截流合龙,但多属“半拉子”工程。1962年后,对“半拉子”工程重新规划复建。1972年,完成宋家场水库续建和灌区配套工程,同时对所建小型二类水库进行勘查测量、补充规划设计。至1975年上半年,完成修复、加固、配套工程。是年8月遭特大水灾,板桥水库和6座小二型水库被冲垮。1976年起,对原有水库均按“75.8”雨型防洪标准进行了加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水利主管单位狠抓配套挖潜,确保工程安全。至1987年,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72座,整修塘堰工程1399处,打机井1264眼,建机灌站69处,修引河渠314条,总蓄水能力达33125万立方米①,总设计灌溉面积71.52万亩,实灌溉面积25.34万亩;治理上浸及低洼易涝地3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9平方公里;兴建小水力发电站43处。以上工程共完成土沙石方14370万立方米,混凝土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5384.95万元(不含板桥水库)。
第一章 机 构
民国时期,泌阳县政府设建设科,很少从事水利建设事宜。引河渠及塘、堰、坝小型水利工程,全为私人所有,自修、自管、自用。
建国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实业科,1953年更名为建设科,有专人分管水利。1956年元月分设水利科,3月改为水利局。1958年10月,并入农林水电部,1959年春复设水利局。1968年11月,农、林、水、牧4局并为农村工作服务站。1970年5月改称农林水局,局下设水利工作服务站。1972年秋,恢复水利局。1984年5月更名为水利渔业局。下设办公室、人事、工管、农水、财务、水产6股室,辖华山、石门、三山、火石山、霍庄、老河、小河7个水库管理所,各乡镇设水利管理站。至1987年有职工498人,其中干部47人、技术人员39人(工程师10人、助工14人、技术员15人)、工人385人、临时工27人。
①注:水库数量、总蓄水能力、总设计灌溉面积均不包括正在复建中的板桥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