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民政协
第一节 机构沿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泌阳县委员会(简称县政协)于1981年1月建立。开始只设办公室,同年10月,增设学习、文史资料两个委员会和民族宗教、工商侨务、文教卫生、科学技术、妇女、法制6个工作组。1984年9月,二届一次会议决定增设“提案工作委员会”,撤销工商侨务组,新增经济建设、对台侨务两组。每个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1人,委员若干人。
随着政协工作不断扩大和政协委员的增多,1986年5月增设委员联络、组织宣传、咨询服务3个科,并作为政协常设办事机构。县政协编制为18人。
第二节 政协会议
政协泌阳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于1981年1月9日至15日召开。本届委员61人,由共产党、政府机关、县总工会、共青团、县妇联、老红军、农业、科技、教育、医务、文艺、民族、宗教、工商、侨属、台属等方面人士组成。其中共产党员18人,占委员总数29%,各界人士43人,占71%;妇女11人,占18%;少数民族5人,占8%。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了全国五届人大和政协全国五届三次会议精神,听取了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筹备工作汇报,列席了县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广泛反映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侨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对政府工作坦率地提出了许多咨询、批评和建议。委员们向大会提出各种提案95条,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后,转交给县人大常委会审理。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协商选举了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通过了县政协常务委员会政治决议等。选举常务委员16名。孙定方为主席,杜炳道、刘书禹、刘顺祥、杨启明为副主席。
第一届委员会召开了三次会议。在第二次会议上,增选禹殿记、李桦为常务委员,增补三名委员。并就县政协机构设置作出决定。第三次会议,中共泌阳县委书记阎枫栖参加会议并讲了话,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了中共十二大会议文件和政协全国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协新章程。
政协泌阳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84年9月2日至8日召开。本届委员会由80名委员组成,较第一届有所变化,共产党界别委员名额减少,各界非党人士及宗教、少数民族、台湾、香港亲属等方面委员名额有所增加。会议听取、审议了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报告,并通过了相应决议,列席了县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会议选举常务委员21人,崔长德为主席,刘书禹、贾秀清、杨启明、薛国明、楚芳春为副主席。
1985年9月召开的二届二次会议,增补委员6名。1986年5月召开的二届三次会议,增补和选举郭文栓为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副主席。
政协泌阳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87年5月6日至12日召开,到会委员115人。会议听取、审议了《政协泌阳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政协泌阳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了七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有关报告;审议、通过了有关决议。会议增补委员1人。经协商选举常务委员33人。主席(缺),副主席:郭文栓、刘书禹、王同稳、李云树、鲍如予、焦力众。
第三节 重要活动
县政协从1981年至1987年,先后举行常委会或常委扩大会议28次,举办各种活动68次。各届常委会就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等重大问题均进行了认真讨论,并作出相应决议,切实履行了中共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发挥了参政议政作用。历届委员会列席了县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并积极提出议案,对有关党风政纪、社会治安、体制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先后提出各种建议110条,各种提案563条。这些建议和提案,受到了县党、政和有关部门重视,对帮助政府改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作用。
为充分发挥政协“人才库”、“智囊团”的优势,七年中县政协组织委员们进行参观、调查访问、对话等活动68次,以不同方式将自己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要求,及时反映给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城镇个体经济、解决青年就业、计划生育、科技教育、物价、卫生,落实各项政策等方面均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协常委李进明在羊册面粉厂设计制造的5种工具,使日产150吨提高到300吨,先后3次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县政协委员、县制药厂厂长李培刚,克服困难,刻苦钻研,先后试制成功10多种药物制剂新品种,生产获得较大发展,该厂产值由1984年50万元,到1985年猛增到208万元,连续二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单位。政协常委赵德合(回族)在中共中央“十项政策”鼓舞下,1984年自筹资金1640元帮助邻近村庄农民发展养鸡养兔生产,还帮助传授技术,很快使这部分农民摆脱了贫困,开始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政协委员、农牧工作者邹富凯积极推广“冷配”技术,为泌阳畜牧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县政协十分重视开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活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泌阳定居台湾和海外华侨300余人,县内台属、侨眷近千人,几年来,县政协协助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三属”政策,对凡因“台湾问题”而错误处理的均进行了复查纠正。并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形式,加强了海峡两岸的通信联系,热情接待回籍探亲的华侨、港澳台胞人员。每逢年节,还举行在台与海外华侨人员亲属恳谈会,宣传中共对外、对台方针、政策,努力创造为祖国统一大业献力的环境和条件,使县内台属与定居台湾人员书信来往探亲者逐年增多。一位久居台湾人员以诗画形式给其亲属写信说:“阔别四十载,感君情义长。相思托鱼雁,万里诉衷肠”。“铜峰与泌水,招我还梦乡”。充分反映了在台人员思念故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1986年12月县政协首次召开政协委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激发了政协委员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献身精神。1987年县政协共制订出53个活动项目,涉及工农业生产、科研技术、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工商财贸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经全体委员努力,至年底,完成项目48个,占计划91%,另外又开展了9项计划外活动项目,合计完成5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