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地处宛、汝要冲。春秋时为申国(今南阳)到蔡国(今上蔡)必经之地,战国时楚筑夏路过县境。秦、汉以后各代均系南阳、汝南二郡(府、州)的通途。民国16年(1927年)南阳至驻马店公路县内段虽被定为省道加以修筑,但因系土路,遇雨即阻,且路面狭窄,桥涵残缺,加之战乱频繁,公路屡遭破坏。至解放前夕,县内运输全靠人挑、驴驮、牛车拉,交通十分落后。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交通、邮电事业建设。从1951年起即对泌阳至驻马店的公路进行改线、取直和改善路况工作。1958年“大办交通”,全面开展修路、养路、护路工作,先后修筑公路10多条,共长266公里,至此,省道和部分乡道始通汽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除对原有省、县道公路进行加固.拓宽、改善路面外,又新修了地方铁路一条和部分乡、村道路。至1987年境内共扩建、新建省道3条,县道4条,长361.3公里。24个乡镇修乡村道路212条,长1983.7公里,80%以上的行政村通汽车,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运输工具也以自行车、架子车、机动车辆逐步取代了肩挑、畜驮、牛车和胶轮马车。1987年底,境内有架子车10万余辆,自行车14万辆,机动车1649辆。为城乡物资交流,振兴泌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境内设驿站、驿路传送公文。清末民初,县内始办邮电业务。民国20年(1931年)开办电话业务。建国后,邮电事业发展很快。至1987年,境内共辟邮路、线路39条,总长965公里。县邮电局下辖23个支局、所,拥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投递工具,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章 机 构
第一节 交 通
民国前,泌阳县无专门交通管理机构。民国15年(1926年)县设实业局兼理交通业务。民国17年改为建设局。民国21年撤建设局改为建设科至解放。
1949年县人民政府设支前科,兼理交通事宜。1950年交通工作归实业科兼管。1953年归建勤科管理。1956年1月县人委设交通科,下辖汽车运输管理站、搬运站和南阳公路管理总段泌阳分段。1959年5月交通科改为交通局。1970年4月交通局并入泌阳县工业交通局,下设交通服务站。1973年5月撤交通服务站复置交通局。1987年局内设办公室和工程、财务、人监、路政股。下辖公路段、公路运输管理所、汽车运输公司、工程队和搬运公司,共有职工342人。
第二节 邮 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泌阳县邮政归汉口总局南阳府分局管辖。光绪三十三年,划归开封副邮界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泌阳和沙河店邮政分别归南阳和汝宁府代办。翌年,建泌阳邮政代办所。民国2年(1913年),泌阳建三等邮务局。民国8年,县邮务局分别在贾楼等7处设邮寄代办所。民国22年,新增官庄等4处邮寄代办所。次年,邮务局更名邮政局。民国28年,县政府设电信科。民国34年春,邮政局被日军破坏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建邮政局,至泌阳解放停办。民国37年,泌西县情报站代管邮政。1950年初,成立邮政局,各区设代办所。1952年8月邮政局更名邮电局,各区邮政代办所移交所在区供销社代管。1955年从供销社收回更名邮电所。1970年1月县邮电局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1974年复并为邮电局。1987年局内设办公室和邮政、电信、农话、财供、人保股。辖沙河店、板桥、春水、羊册、官庄5个支局和老河、下碑寺、象河关、付庄、黄山口、郭集、泰山庙、赊湾、高店、陈庄、大路庄、王店、高邑、杨家集、贾楼、花园、双庙街、马谷田18个邮电所,共有职工2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