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居民以善良淳朴、吃苦耐劳为美德,尚节俭、重礼仪。但存在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陈规陋习,在少数人中甚至有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恶习。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下,优良的传统习惯得到继承和发扬,陋习和恶习逐步破除,传统风俗习惯赋予新的内容行世。1980年后,境内世俗迷信、婚丧事大操大办等旧习复有抬头。后经“五讲”、“四美”、移风易俗诸活动的开展,迷信之风有所收敛。
第一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饮 食
一、日常饮食
旧社会,境内农民日餐次数因时而异。农闲时,多数贫民早晚两餐,农忙时,早午晚3餐。普通农户“糠菜半年粮”,有时吃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窝窝头”和玉米糁、高梁糊稀饭、豆面条。建国后,城乡居民生活日渐好转,均为每日3餐。以面食为主,有早淡晚咸习惯。早餐,主食有干有稀,简置小菜。王店、大路庄等乡多吃茶汤(炒米熬茶)。午餐,干、稀均有,菜类数量与质量均优于早餐。1985年后,有条件的家庭还置菜肴饮酒。晚餐以面条、菜汤为多,俗称吃晚饭为“喝汤”。
主食 蒸食麦面或高粱、玉米、小谷、豆类、红薯干等杂粮面制作的发面馍或死面(不经发酵)馍和红薯。有用麦面或豆面擀制的汤面、捞面、蒸面、炒面等,也有小米或大米干饭。汤类一般分咸、淡两种。咸的多为汤面条,内放青菜或芝麻叶等干菜。淡的有大米汤、小米汤、玉米糁、高粱面和麦面稀饭,有的内放绿豆、豇豆、黄豆或红薯块、红薯干等。
副食 少数家庭腌制辣椒、蒜苔、蒜瓣、芥菜丝、韭菜花、酱豆等小菜。多数农家贮备芝麻叶、红薯叶、粉条等干菜,同时食用肉类、蛋类及各种时令蔬菜。
二、节日和宴客饮食
泌阳居民平素节俭,但有过节、待客丰盛之风。传统节日都要改善饭食。常来常往亲朋,只以较好饭菜相待,一般无酒。贵客先酒后饭,菜肴有荤有素,比较丰盛,主食多用白面、大米制做。遇婚丧嫁娶等大事,宴席菜肴高档者有山珍海味,一般者必有鸡、鱼、点心之类。清至民国初期,无机制香烟,富者均用铜质水烟袋、好烟丝或用鸦片烟招待客人;农民用旱烟袋、地产烟叶待客。城镇多有茶叶茶,农村有糖茶、荷包鸡蛋茶等。建国后,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宴席场面较为讲究。1985年后,待客以菜多为荣,配以好烟好酒。有时人少菜多,宴罢剩余甚多,浪费严重。
三、炊事用具
50年代前,县内城乡均以秸杆、木柴为燃料,用土灶铁锅做饭。人多的户置大小2灶,大灶也叫通灶(俗称大锅),有前锅后锅,前锅口面大,后锅口面小,灶膛相通,外置烟囱。小灶(俗称小锅)只1口锅,无烟囱。大、小灶并排设置,灶门同向,便于1人同时烧火。为了节柴,部分农户用风箱向灶膛供风助燃。炊具地方特征明显,锅拍(锅盖)用细莛子纳制。锅拍周围加以麦秸杆纥栏为笼头(俗称锅帽),多用于蒸馍。和面、淘米、洗菜用灰色粗质陶盆。刷子(炊帚)用脱粒后的高粱、茭草、苇子穗部扎绑而成。舀水用葫芦瓢或木瓢。盛饭、菜多用铁勺和木勺。60年代后,城镇大部居民和农村少数农民用煤油炉、煤炉做饭。80年代以来,炊具中搪瓷、铝、铁、塑料制品增多。家庭条件好的用液化气炉、电炉做饭。锅有铁锅、铝合金锅等。原用的陶盆、罐已减少。
第二节 服 饰
服装 清末民初,成人服装的基本形制是上衫、袄,下裤子。男女衫、袄有大襟式和对襟式,大襟式有长有短。士绅、商贾等富有之人多穿绸缎长袍,外罩对襟短褂(也叫马褂)。广大农民冬季多穿短袄、棉袍、棉裤,腰束战带(长条宽布带)。夏穿土布汗衫、单裤或短裤。贫者外出做客穿着有向别人借用的。幼儿多穿大襟衫袄和袢带开裆裤。十二三岁后衣着与成人一样。妇女多穿中长大襟式上衣,夏单秋夹冬棉。男女均为大腰便裤,以布带子于裤脚部扎绑,称之“扎腿”。新婚时,新郎戴礼帽、穿长衫,新娘戴凤冠(俗称花冠),披霞帔(俗称圆领),束长裙。
民国20年(1931年)后,幼儿装束无大变化。青壮年男子上衣为对襟衫袄,下穿大裆便裤,冬季外罩为长衫、长袍或大氅。公职人员穿中山服。老年人仍有个别穿清代服装。农民夏日劳作裸着上身者颇多,秋天穿夹袄夹裤,冬天穿对襟或大襟袄和棉裤或吊裤(仅有裤腿,用袢带吊着穿)。
建国后,农民多着对襟上衣和大腰便裤,70年代后,男式多为中山装、暗兜西装。春秋内套衬衣、秋衣、秋裤。冬穿毛衣、毛裤,外罩有长、短大衣。夏日为衬衣、汗衫、背心,各式长筒裤或西式短裤。女式大襟衫、袄,大裆便裤逐渐由延安服、干部服和新型便衣代替。夏季穿各种款式的裙子。衣服面料原多为棉布,进入70年代,逐步盛行化纤衣料。1978年前,男女老幼服装颜色单调。之后,服装色泽日益绚丽。
鞋袜 清时男穿粗布短脸单鞋,双脸板尖纳帮单鞋(岽鞋)和棉靴及单、棉布袜。妇女裹脚,穿绣花套鞋,内为软底,外套为硬底。幼儿穿布底布帮鞋袜,鞋头绣花或绣虎头、猫头。
民国30年(1941年)后,鞋多为手工制做的布鞋,有纳底或皮底。布袜渐少,针织袜趋多。雨天穿泥屐或赤脚。女子已不裹脚,不扎腿,穿绣花布帮布底单、棉鞋,针织线袜。雪天穿桐油油过的单、棉布鞋。
建国后,手工制鞋逐渐被机制鞋类取代。机制鞋种类有塑料凉鞋、皮凉鞋、胶制或人造革制雨鞋,塑底布帮、布底布帮单鞋,各类棉鞋,单皮鞋、毛皮鞋、皮靴等,式样繁多,应有尽有。棉线袜渐由尼龙夹底线袜和尼龙袜、锦纶袜取代。
发式与冠戴 清时,男留长发,梳单辫。戴黑色帽壳,形如西瓜皮,顶端缀有红丝或布绾成的帽纥达。少数戴线织猛一抹帽。老年人戴棉风帽或毡帽。夏季戴草帽或凉帽。未婚女子梳长发单辫或双辫,已婚者绾发结于脑后,外罩戴网子。中年妇女戴耳巴帽,也称“勒子”。新婚女子的勒子为绸缎面料,绣花,线帘子垂于前额,额头上部缀银、玉、玛垴和绒线缠制的装饰花。老年乡妇一般不戴勒子,则以黑、蓝毛巾勒头。富裕人家妇女戴耳环,耳坠、手镯和戒指。幼儿发式为“铁箍头”,“花眉尖”、“木梳背”、“茶壶盖”等,冠戴为纥栏帽、风帽或抹护,帽上有银、玉、玛垴、绒线球等工艺品装饰。
民国年间,劳动群众剃光头。公务员、学生留短发,时称“平头”或“东洋头”。个别老年人剪辫子后,在后脑部蓄齐及颈项的散发。城镇妇女及青年女学生蓄齐耳短发,称剪发头、不戴帽,御寒时头勒毛巾。已婚者或剪发头,或绾发结,戴勒子的逐渐减少。老年妇女多绾发结(俗称“纥纽”),冬戴绒帽。戴银质或玉石手镯,戴耳环者逐步消失。
建国后,男理平头为多,中老年农民剃光头。春、秋季戴解放帽,后戴鸭舌帽等,冬季多勒围脖,壮、老年人戴“四块瓦”帽。女梳辫或留齐耳短发,少数老年妇女仍绾发结,部分青年女子烫发或扎散把,勒头巾,围长围脖或戴自织毛线帽。1985年后,县城少数青年男女戴戒指,也有女青年戴项链、耳坠。成人多戴手表。
第三节 居 住
泌阳居民宅、院多为座北向南,一般为一户一院。贫者住宅分叉子院、半拉院等。富者有三合院、四合院(四阁斗宅)、二进院、三进院等。主屋(称堂屋)多坐北朝南,两头有陪房,东西屋为厢房。在大门内正屋对面修照壁,俗称“影壁墙”。形成院落的东西厢房以不遮着主屋窗户为宜。房屋的基本构型为“介”字状。砖、坯砌墙,木架起脊,草、瓦盖顶,分瓦房、瓦尖扉(两头屋山部瓦盖顶,中间草盖顶)、海青房(房檐部瓦盖顶,余为草盖顶)和草房。室内梁下垒界墙。清代,有功名人家准安5脊6兽。民国年间,富户建有2层楼房,棚木制楼板,顶层与一般房屋造型相同。次者,为实封檐瓦房。贫民多为砖基土墙草房。极贫户无力建房,用木杆子、苫子搭庵棚居住。其时,建房有许多忌讳,挂线开脚时择“黄道吉日”;木料喜用枣脊榆梁杏木门,取谐音“早积余粮幸福门”;上梁、封脊定吉日、焚香表、放鞭炮,门窗上贴“安门大吉”、“安窗大吉”,梁上贴“上梁喜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等联语,后墙正中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借以“镇邪”;盖瓦时瓦垅为单数,避鲁班乳名为“双”之讳。居室内,历史传统为主屋不离祖,无论城乡穷富均于正屋当门后墙设家堂神位,厨房多奉灶君像。建国后,奉神风俗渐消,居民建房主屋与陪房一道脊的居多,中堂则张贴毛泽东画像或挂字画装饰。房屋居住仍按家人辈分,长者住主屋上首,然后以次排列。房舍窄狭者,一房多床。习用木床,以箔、苫、席为垫,上铺棉褥、床单,加盖棉被。夏季多有露天夜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