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夕,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工商管理局,管理市场价格,打击囤积居奇,统一度量衡器,对稳定市场物价,恢复国民经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主要经济部门,配有专(兼)职计划、统计、物价人员。对重要物资实行计划分配,综合平衡,合理使用。执行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1958年“大跃进”时,因受“左”倾错误影响,经济管理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且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实施,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致使物资紧缺,市场清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甚为困苦。1962年经过调整,经济管理趋于正常。“文化大革命”中,经济管理部门几经撤并,管理出现混乱,计划落空,物价冻结,商品经济受批判,物资再度紧缺,商品计划供应和凭票证供应愈来愈多,甚至连火柴、肥皂等生活必需品也凭票供应,黑市交易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和加强了经济管理部门,改革计划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从而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商品种类日益繁多,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市场繁荣,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统一了度量衡器,加强了经济审计监督,颁布了统计法规,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沿着法制的轨道前进。
第一章 计 划
第一节 机 构
1954年县人民政府设立计划委员会,与计划统计科合署办公。1968年10月计划委员会被撤销,由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兼管。1969年恢复计划委员会,负责计划、民政、劳动、物资、物价、统计、城建、知青、科委、打井办公室等项业务。1972年后,民政、劳动、物价、统计、物资、城建、打井办等单位相继分出。1973年分设科委,撤销知青办。1986年计划委员会更名为计划经济委员会,内设办公室、计划科、生产科、技术科。工作人员24名。
第二节 计划制订
1953年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泌阳县开始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并全面实行计划管理。制订有10年、20年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由于主客观原因,规划多流于形式,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五年计划。它是根据国家五年计划框架,结合泌阳实际情况,从1953年起,到1987年已制订过7个五年计划。内容包括:工农业生产、基本建设、交通邮电、商业贸易、财政税收、物资分配、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人民生活等。并对计划期间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增长速度,主要工农业生产指标,基本建设规模及投资,经济技术改造项目和实现计划的措施等,都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1958年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基础情况认识不足,计划编制往往违反客观情况,致使计划落空。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工作全部被打乱、废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计划编制工作。1980至1987年,县计委依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结合县内具体情况,拟订出全县国民经济年度或五年发展计划,经各部门广泛讨论和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由县政府初审后,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下达执行。
第三节 计划执行
建国初,完成三年经济恢复任务后,随即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泌阳县计划的重点是建立和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农业、手工业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国营、集体经济成分迅速壮大。“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5112万元,比1952年增长25.4%,年平均增长5%,其中工业总产值159万元,增长112%,年平均增长22.4%;农业总产值4953万元,增长23.8%,年平均增长4.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急过渡,刮“共产风”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使泌阳县经济遭到重大损失。“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1962年),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总产值4613万元,比1957年下降9.8%。平均每年下降2%。1961年贯彻中央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逐步好转,到1965年,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总产值5125万元,比1962年增长11.1%。
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当中,计划管理工作遭到破坏,虽有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因极左路线影响和无政府思潮的干扰,计划落空,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70年后,由于全县广大干群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整顿方针,同极左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加之各级党组织的活动恢复,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国民经济仍取得一定进展。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8%。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是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个重大转折时期进行的。农村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城镇通过国民经济调整,经济工作空前活跃。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11984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比“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1975年)增长40.4%,其中工业总产值3691万元,增长113.2%,农业总产值8293万元,增长21.8%,基本建设投资6584万元,其它各项事业均有大的发展。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导下,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疏通流通渠道,搞活经济,提高效益。同时对计划管理体制也进行改革,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增加指导性计划,减少指令性计划。使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总产值25525万元,比“五五”计划的最后一年(1980年)增长113%,其中工业总产值4348万元,增长17.8%;农业总产值21177万元,增长155.3%;商品销售额10245万元,增长47.9%。按1985年当年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35619万元,人均国民收入271.28元。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县计划部门,采取实地调查,定期检查等办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的头一年(1986年),因农业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加之工业基础差,直接影响着整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于是,报请上级批准,对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