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化学工业
第一节 化 肥
境内原无化肥生产。建国后,化肥生产逐步得到发展。1958年县曾建细菌肥料厂,试制菌肥,因试验失败,次年停办。1959年初,建硫酸厂,又因产品质量差,年底停产。1967年县供销社办920菌肥厂,专门研制土化肥、土农药。1974年县革委筹建化肥厂。是年,全县共开办菌肥厂22个。1976年县财政投资48万元,在大路庄公社台山建磷肥矿,次年投产,产品磷酸钙,因质量差,滞销亏赔停办。1977年化肥敞开供应,加之土化肥使用麻烦费工,境内菌肥厂全部停办。1978年县化肥厂建成投产,主产品为碳酸氢铵,销售于县内及邻县乡村。
县化肥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县城迎宾路北段路东。1974年3月筹建,有氨水、碳铵两个系统。分别采用河南省化工设计院年产2000吨的碳化氨水施工图纸和上海化工局设计院IV版图纸,由县建筑公司和南阳地区安装公司建筑安装,1978年12月全部竣工。共投资774.8万元,其中农村社队集资59万元。投产后,定名为“泌阳县化肥厂”,属县一级机构。1985年全厂有职工429人,设锅炉、造气、合成、碳化、电仪、供水6个生产车间和原料、燃料、机修3个辅助车间,有制冷机、分离机等设备490台(部)。设计生产能力为8000吨/年,实际生产合成氨2412吨/年,产值141.2万元,亏赔60万元。1987年有职工482人,固定资产572万元,流动资金216万元,年产值222万元,亏赔76万元。
第二节 制 药
建国前,境内有世医自制药品,以沙河店“恒远堂”药店炮制的“紫金锭眼药”、“清凉散”、“拨云散”和羊册梁姓祖传熬制膏药为有名。
建国初,中药等多由各医院炮制。1958年县医院设制剂室。是年,县医药公司在城南杨庄设中药培植场,聘白云山道人唐道成作技术指导,研制“百草膏”、“虎骨追风酒”等,销于县内和邻近县。1969年4月,县医院制剂室扩大转为制药厂。
县制药厂 全民企业。址在县城工农路17号。1969年在县医院制剂室基础上筹建制药厂。时有工人9名,草房3间,生产设备极其简陋。1970年4月,县财政拨款3万元扩建,迁至城西牛庄村原水利局院,定名为县制药厂,归县工交局,职工增至38人。年底,引进原料药咳必清工艺并试制成功。1972年有职工112人,设片剂、中成药、酊水3个车间。1973年始生产化学合成原料药消炎痛。1975年6月,试制芦丁成功并批量生产,年产值310万元。1979年8月,转属县医药管理局。1980年被县定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进行设备更新及厂区扩建。1981年开始研制原料药维脑路通,1982年6月试制成功,经地区科委技术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河南省该产品生产的空白。1983年用树脂法生产无水乙醇。是年,厂自筹资金新建生产房18691平方米,职工住房9310平方米。1985年全县共有224人,设8个车间,33个班组,16个科、室,有冷冻、分离、测量等设备65台(套),生产咳必清、维脑路通等46个品种。同年11月14日午夜,厂内咳必清车间发生爆炸坍塌,设备报废,财产损失计30余万元。1986年复建咳必清车间。是年该厂被定为县属一级机构。1987年有职工280人,固定资产220万元,流动资金516万元,年产值1152万元,获利润125万元,税金46万元。当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所产维脑路通原料药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第三节 炼 油
1977年4月建炼油厂,按县属一级机构设置。厂址在县化肥厂东侧。1979年1月,迁至城南杨庄,以下二门油矿落地油为原料土法炼油。9月,置大油釜1座,设沥青、精制等5个车间,聘洛阳实验炼油厂和南阳炼油厂师傅作技术指导,年产柴油70.5万公斤,沥青26.1万公斤,产值17.1万元,获税利3.5万元。1981年省经委拨款10万元更新设备,1982年6月改称沥青厂。后因管理不善,产量下降,1984年6月更名为石油化工厂,自产自销,进行保护性生产。1985年12月,降为二级机构,归属县工业局。时有职工42人,固定资产74万元,流动资金69.3万元,年产值18.5万元,年税金1.4万元,亏赔7万元。1987年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39万元,流动资金68万元,年产值6万元,税金1万元。
第四节 其 他
清代,境内有印染、土硝生产和鞭炮火药配制。鞭炮制作以古路沟焰火为佳,印染以城东关南拐印染著名。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有染坊32家。
建国后,部分集镇制作棉油皂、蜡烛和土法熬漆。1969年4月,官庄公社筹集资金8000元,抽生产队社员38人,在三山林场建鞭炮厂。1970年陈庄公社引进北京石油化工厂原料办塑料厂,次年更名为公社综合厂,建厂房36间,从业48人,置半自动注塑机、车床等设备15台(部),产品有提桶、壶、皂盒、茶杯等,年产值25万元,上缴税利和管理费4.7万元。1972年3月,官庄三山鞭炮厂并人公社综合厂,产品有鞭炮、焰火等。
1973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初七)上午11时40分,官庄公社综合厂鞭炮车间不慎引起炮药爆炸,当场死亡28人,伤29人,毁房30余间,经济损失7万元,后迁至官庄街南岗,1975年停产。1976年6月,赊湾公社综合厂土法熬制油漆,日产25~50公斤。后置熬炼锅、三磙机等,日产调和漆500公斤,因原料和电力不足,生产时有间断。1978年杨集公社建橡胶厂,从业40人,置轧胶机等5部(台),生产橡胶密封件,年产值7万元,获税利4500元。1980年,城关、杨集、赊湾等公社部分农民以石蜡为原料制作照明蜡烛。1984年8月,县第二工业局投资办塑料制品厂,厂址在城西姚庄,从业27人,置注塑机等设备,年产塑料家具1665件,产值2万元。
1987年全县乡村炮类加工个体130户,从业210人。乡办橡胶厂1个,从业50人,年产2500件,产值5万元。乡办塑料厂1个,从业60人,年产塑品8000件,产值7万元。县办塑料制品厂1个,有职工17人,固定资产5万元,年产塑品2.7万件,产值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