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绩纪略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前进道路上、虽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挫折,但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光辉成就。工业从无到有,至1987年,已建成电力、机械、建材、丝绸、棉织、化工等10多个工业门类;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2940万元提高到2.1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6.3倍,粮食总产量增长2.5倍。商业零售总额增长46倍。其它各项建设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各项建设中,尤以水利建设、林业、畜牧业生产等方面成绩突出。
水利建设 泌阳系浅山丘陵区,土质瘠薄,灾害频仍,是造成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建国后,县政府为改变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兴利除弊,造福人民,促进农业发展,一直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大事来抓。1951年国家在县境内兴建板桥水库,由南阳、信阳两专区7县共同施工。县政府立即组成以副县长姚天骥为主的治淮总指挥部,全县2万余民工参加施工,1952年5月超额完成任务,被评为治淮先进县。1958年大办水利,动工兴建10多座中、小型水库,打水井5500余眼。因不顾客观条件,所打水井质量差,效益小,多数废弃。修建水库因战线长、条件不足而停建了部分小型水库。60年代转入以治山治岗、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岗陵平原以改造低洼易涝、治理上浸地为主,同时,对原停建的一批小型水库经全面规划、复建,相继建成。1972年又建成宋家场大型水库1座。至1987年,全县共建大、中、小型水库72座,修筑干渠7条(不含板桥水库)长140公里。这些水库的建成,对防洪、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后,与修复、加固各水库工程、提高防洪标准的同时,依据本县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转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逐步开展小流域治理。至1987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9平方公里,其中治理小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新建谷坊849座,闸沟淤地2354亩,整修梯田6185亩,修复水利建筑物2172座,新修排灌沟渠385条,恢复灌溉面积9万亩,治理易涝面积14,85万亩、上浸地16.35万亩,收到显著效果,1986年获“河南省水利工作先进县”称号。
林业生产 1956年县人委作出“消灭荒山、绿化四旁”的决定后,即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绿化荒山、绿化四旁的植树造林活动。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共造和“谁种谁有”的政策,调动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58年掀起造林高潮,绿化荒山达77万亩,四旁植树1.2亿株,但质量差,成活率低,保存面积小。加之“大办钢铁”,乱砍滥伐成材树作燃料,使林业遭受很大损失,以致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1962年贯彻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发放“林权证”,鼓励和保护社员林权所有,林业始有恢复和发展。1972年原副县长陈方玉,率工作组常年驻在立新公社十八里岗推广刘庄治山治岗造林经验,十年共造林21万亩。1979年认真贯彻“森林法”,狠刹乱砍滥伐毁林歪风,严加管理,林业生产得以较快发展。1981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县人民政府宣布:将果树、林木、荒山荒地全部实行承包,承包期延长15年以上。在山区丘陵区,实行“以劳代资”(每个劳力每年出20个建勤工治山治岗),把林业投资和小流域治理、扶贫款“捆绑”起来,一块用于开发山区,统一规划,山权不变和“工换工、三年清”的办法,林业得到更快发展。至1987年,全县林地面积达61.4万亩,四旁植树1449.3万株。是年9至11月,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泌阳县召开林业工作现场会。
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是泌阳县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政府一直把发展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1954年发出《大力繁殖保护牲畜、严禁宰杀耕畜》的布告。1957年2月“泌阳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后,县政府即把“泌阳驴”和南阳黄牛列为发展重点,组建“泌阳驴”良种繁育场,层层建立畜牧站,并建立畜牧局加强其领导。三年困维时期,为确保人、畜安全,县人委提出“保人、保畜”的方针,实行“分户喂养,以膘定酬”措施,成为当时全省存栏最多的县份。1963年农业部确定泌阳为全国大牲畜繁殖基地县,全国和省先后在泌阳召开大牲畜繁殖基地现场会。县为发展畜牧业,从1952年到1966年召开过12次大牲畜饲养员表彰大会,制订和修订政策14次,开办畜牧人员训练班16期共900多人、次受到培训。1972年后,“泌阳驴”曾出口支援朝鲜35头,并为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及军队单位提供种公母驴7000多头。1980年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县政府把发展大牲畜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大牲畜。1985年农村出现大家畜养殖专业户5420户。1987年全县大牲畜存栏20.7万余头,居全省首位。
救灾 泌阳县历来多灾,救灾工作常年不断。从建国到1987年,境内发生各种自然灾害53次,其中旱灾25次,机率为53%,三年两遇。涝灾14次,三年一遇。风、雹灾9次,四年一遇。其它灾害5次。旱涝灾多涉及全县,危害较大;风、雹灾多局部发生;不少年份是数灾并发。每次成灾都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1950年初,县政府成立生产度荒委员会及其办公机构,一直把生产救灾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属局部轻灾,指定民政部门负责经办;较大灾情,由政府直接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帮助灾民共度难关。38年来县政府(县人委、县革委)共发放救灾款4853万元,为灾民建房3.5万多间,救济口粮和种籽粮1742万公斤,衣服4.9万件,各种布匹53万米,棉花8.6万公斤。除三年困难时期外,其它历次遭灾之年没有发生逃荒要饭、饿死人现象,社会安定,民心稳定。
扶贫 由于种种原因,泌阳县1985年仍有分布在10个乡、161个行政村的5万多户、26万人处于全国贫困线以下,温饱未能得到解决。1986年省政府确定泌阳为贫困县之后,在国家财力十分困难情况下,每年仍筹措数百万元低息贷款和财政贴息贷款进行重点扶持和经济开发。至1987年共发放扶贫资金1030万元,集中用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组织一批人力深入村户进行具体帮助和指导,从“扶志”、“扶本”人手,因地制宜地选择脱贫项目,以求改变其贫困面貌。扶持项目多为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两年来共扶持17870户,已有8761户、39687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