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儒学 书院义学私塾
第一节 儒 学
明初复置县后,泌阳知县胡惠创建儒学,亦称学宫,俗称黉学。地址在今县委党校。中经8次修复,日臻完善。明末因战乱焚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温如玉再重建,其后屡有增建和修葺。儒学在文庙东侧,建有学宫大门三间,后有“崇圣祠”、“窦公祠”,西有“明伦堂”、教谕署、尊经阁、训导署、卧碑亭等。文庙建有大成殿五间,祀孔子。殿前东西两庑各七间,祭祀先贤、先儒;又前为戟门,戟门两厢为名宦、乡贤、忠义、节孝祠。再前为泮池,正门为棂星门,棂星门前为影壁墙。现仅存大成殿。
儒学是供生员读书的场所。明初学额20名,正统十二年(1447年)增至32名,日给廪膳及生活补助。每旬三、六、九日集中进行讲课,平时诵读,每旬三试。每月初一、十五祭祀孔子,祭毕由地方学官宣讲“圣谕”,训诫诸生。月有课、季有考,年终总汇其优劣报学政。每年四月科试,每次录取生员12人,参加府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泌阳发生教案,诏停县试5年。加之学制改革,儒学遂废。
主持儒学者为教谕和训导。教谕掌教诲,训导辅佐。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柘城人窦克勤任泌阳教谕,主持儒学。他仿朱子白鹿洞规,创《泌阳学条规》一书,风糜一时,传闻各地。后《泌阳学条规》被收入《四库全书》。
第二节 书 院
铜峰书院 故址在今泌水镇第一初级中学院。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县杨兆李创修,设山长掌其教。书院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学的教学形式传播孔孟之道。实际为科举考试准备的场所。建有讲堂3间,客厅3间,斋房13间。清末废。民国25年(1936年)曾为扶风中学校址。建国后改为今校址。
慈丘试院 清嘉庆后,泌阳无试院,每值考试则于县署搭棚张幕临时置办,甚感不便。咸丰元年(1851年)邑增生王明谦捐资五千余金,于县城南门内购地一区,创修试院,以解每科考试无试场之难。建衡文堂3间、二堂3间、东西陪房6间、号舍14间,临街建大门,题额“慈丘试院”。清末废试院。民国改为师范学校。1958年为县一初中校址。现遗址、房屋尚存。
第三节 义 学
清嘉庆以后,泌阳县兴办义学(也称社学)之风渐起。一些重名声的士绅出面主持,由富豪之家捐资联合筹办,至道光八年(1828年),境内共办起14所义学,学址多设在寺、庙、庵、祠堂内。教师由兴办者聘请,求学子弟免纳学金。计城内、城北宋庄、赊湾楝树庄、花碑寺、贾楼乡玉皇庙、高邑乡泰山庙、下碑寺乡曹庄各1所,官庄街、饶良街各2所,羊册街3所。共有学舍73间,学田780亩。清末均改为蒙养学堂。民国时期改称或合并为初级小学。
第四节 私 塾
除书院、义学办学形式外,更多的是由家庭、宗族、一村或数村合办的私塾。有家馆、棚学之分。家庭延请名师教授子女者为家馆;宗族、一村或数村联办者为棚学。也有个人设馆开办者。塾师工资由聘者开支。个人设馆的收缴一定数量学金。这种私塾教育形式,历代相传。明、清重科举,士子具以读“圣贤”书为入仕之途,故办私塾之风更浓。塾师所教学生名额不定,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名。无统一教学程式,因人制宜,由浅入深。初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继学四书、五经。塾师实行家长式管理,令学童死记硬背,不会者,施以罚站、罚跪、打板子。宣统二年(1910年)对私塾进行改良,少数改为学堂,多数仍依旧。民国年间对其多次改革,直到民国28年后,各保建国民学校,私塾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