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利管理
泌阳县水利管理体制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管理形式。大中型水库、河道、干渠(包括干渠上的建筑物)和重点小型一类水库,由国家设置机构、人员管理;小型水库、小河道、干、支渠和建筑物、机灌站等工程设施由乡或行政村建立集体管理机构,调配人员或明确专管人员,经费由受益乡或行政村负担;塘堰坝、小型水利机械和机电井等工程设施,1981年前由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集体管理,1981年后全部承包给个人管理,与县业务部门签订管理合同,一定20年不变。
一、水库工程管理
板桥、宋家场 两个大型水库建成后,即转入正规管理。除经常性的检查养护和每年一度岁修外,还安设了观测设备,随时了解工程状态,充分发挥工程效能。观测工作做到了“四随”(随观测、随纪录、随校核、随整理)、“四固定”(定人员、定仪器、定测次、定时间)并定期进行整编刊印。
板桥水库观测项目有:降水量、水位、泄流量、水面和陆地蒸发量;对土坝进行沉陷、位移、浸润线、分层固结观测;对坝后地下水、压力水、有色渗水、渗流量、渗水透明度、北坝头“三门统”①地下水观测;对混凝土建筑物沉陷、位移、裂缝以及闸下水跃、库区淤积等观测项目。该库创造的电测水位仪和固定占标工作架,观测水位和长坝位移量的方法,1963年在第一次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会议上进行了推广并受到好评。
①注:夏秋水浅时,利用竹、木杆和网具布成螺旋状袋形,利用鱼直前不便急返的特性,使鱼集中网内,便于捕获。
宋家场水库观测项目有:降水量、水位、泄流量、地面蒸发量;对土坝进行沉陷、浸润线观测;还有混凝土裂缝、闸下水跃等项目。1978年水库被评为河南省水库管理先进单位。
中型水库管理 订有建筑检查养护制度、观测工作制度及闸门启闭操作规程等。6个中型水库和小河水库建成后,降水量、水位2项观测从无间断。60年代末至1975年,华山、石门、三山、火石山四水库,曾对土坝沉陷、浸润线2项目,进行过观测.华山水库还进行过风浪观测试验。“75·8”特大洪水后,均进行了土坝加固工程,从此、停止观测。
小型水库管理 小型一类和重点小二类水库,设有水尺和雨量筒,每到汛期,由专管人员进行观测并定期上报。
二、河道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
河道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每年汛前、汛后都要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发现隐患,予以排除。水库灌区管理,实行专管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水库管理所派专人管理干渠及其建筑物的维修;灌区由受益乡、村设支、斗、农长及管水员负责放水和管理支、斗农渠等建筑物的维修。灌溉原则一般是先下后上,自左而右。大旱时,县派工作组参与领导放水,以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灌区不定期召开代表会议,研究水量分配、放水制度、渠道及其建筑物维修等事宜。1966年前,灌区管理较正规,浇地面积多,效益好。“文化大革命”时及以后,管理机构及人员变动大,加之农村体制多变,灌区管理无人过问,农、毛渠大多毁坏,故浇地面积逐年下降。1987年,全县灌溉面积9.8万亩。
三、依法管水
80年代以来,泌阳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和《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规开始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工作。除采用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外,并按照水保《条例》规定,对在25度以上陡坡开荒者,限期退耕还林。1979~1982年,县拿出退耕还林粮4000吨共退耕还林13万亩,占应退耕还林面积的52%。1982年《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公布实施后,县对大中型水库库区划定了边界,确立了管理范围。同时,在板桥、宋家场两水库还建立了公安派出所,县水利局增设了保卫股,配备专职人员,开展依法管水,维护水利法规的贯彻实施。
①“三门统”地质专用名词。三门统地区,地下水位落差大,上游水位高时可使土壤溶解,随水渗出,久之地表塌陷危及水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