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纺织工业
第一节 棉花加工
清末,境内始有木制轧花车轧花。民国时,购进铁制轧花车轧花。
1956年,县供销社在县城东关建棉花库。置16英寸皮辊轧花机,2人操作,日轧皮棉500公斤,工效较木制轧花机提高20倍。1957年沙河店棉花库兴建,并用动力机械带动皮辊轧花机轧花。1959年城关棉花库改称县棉花加工厂,从属县供销社棉麻公司。1961年起,先后在官庄、羊册、春水毛胡张建棉花加工厂。1963年县棉花加工厂以汽油机带动刺磙轧花机生产,日轧皮棉2000公斤,并置剥绒机、打包机等设备改善棉花加工条件。嗣后,部分农村生产队购置刺磙弹花机、刺磙轧花车弹花、轧花。1979年,春水毛胡张棉花加工厂停办。1980年后,县棉花加工厂始用电力生产,并不断添置新式生产设备,逐步实现棉花加工机械化。1987年全县有棉花加工厂4个,农村棉花加工个体户670家,年加工棉花400万公斤。
县棉花加工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县城大桥路中段路东。系由城关棉花库转厂而成。1985年全厂有职工197人,固定资产46.2万元,有轧花机、剥绒机、液压打包机、自动输棉管道等设备36台,主要进行籽棉加工、棉绒打包、剥棉短绒,榨制棉油,年产值600万元,获利14.3万元。1987年有职工200人,固定资产120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639万元,年产值554万元,利润2万元,税金1万元。
第二节 棉 纺
民国4年(1915年),县建贫民工厂,有木制织布机10张,学徒工22人,月织土布64匹,自产自销。民国9年(1920年)关闭。
1954年由城关吕振芝发起成立针织合作小组,1956年转为城关针棉织社,当年从唐河购回5部织布机织白棉布。1958年转为国营棉织厂,有职工160人,拥有织布机20余台,生产白布、袜子、毛巾等。1962年复为针棉织社,1966年由城西牛庄南侧迁至梁河西岸后,逐步扩大生产。1976年县砖瓦厂附设纺纱车间,班产10~18支纱150公斤。之后,安装细纱机等设备,班产棉纱达500公斤,在县内及邻近县设点销售或以花换线,1978年净利最高达12万元。1980年针棉织社更名为县针棉织厂,增置设备,研制新产品,成效较为显著。1987年,全县棉纺企业3家,年产各种布90.1万米,年总产值1037万元。
县针棉织厂 集体企业。厂址在县城西梁河村北侧。1965年前曾因原料不足,多采取来料加工方法维持生产。1966年自筹资金1.2万元,买县劳改场房20余间,迁今址。搬迁时招工带产入社,以织麻袋、白平布为主产品。不久,职工马义录等人试改织平布为织蓝劳动呢布成功,遂从新乡棉纺厂购回30部铁制织布机扩大生产。1968年派人到宁波学织手套,并购回手套机20台。1975年在南阳棉织厂协助下,织出花格线呢布、花条床单等10多种产品,又聘江苏针织女工朱惠芬作技术指导,增加布料花色15样,针织品增至57种。1980年更名为县针棉织厂,1983年11月产值为11万元,创最高月产记录。1984年,研制二六元贡呢成功。1987年,有职工215人,固定资产61万元。年产值200万元,获利4万元,税7万元。
第三节 服 装
清末民初,境内服装多系手工制做。20年代中期,湖北人胡汉卿、高华亭各携缝纫机1部来县城进行服装加工。民国23年(1934年)全县先后开办成衣局8家,主要缝制中山服。民国27年(1938年),河北人郭廷望兄弟3人带机来县城开设缝纫作坊。
建国后,服装加工逐步从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生产过渡。1958年县服装社成立,缝制简便服装,绣制衣裙等。1970年城关公社办综合厂,1972年转产制鞋,名为皮革制鞋厂。1981年6月,马谷田公社建皮鞋厂,从业15人,手工制作男女皮鞋,年产1300双。1984年县帽服厂成立,集体性质,厂址在东方红大街一小学校西侧,从业29人,有缝制及装饰设备13套和整理熨烫设备3套,进行来料加工或帽服制作。同时,服装剪裁缝纫个体户遍布城镇街头,服装制作实现机械化。1985年城关皮革制鞋厂定名为县制鞋厂,集体性质,厂址在迎宾路东、烈士陵园北侧,有职工100人,制鞋机械59台,主产女式绣花鞋、男式功夫鞋、一带黑鞋等。其中女绣鞋打人国际市场,是年产值为64万元,税金4万元。1987年县制鞋厂有职工190人,固定资产19万元,年制鞋8300双,产值131万元。
第四节 缫 丝
清咸丰九年(1859年),湖北人黄德生、江合顺到泌阳办缫丝作坊。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路庄羊进冲马老七开设丝行。民国初年,大路庄、王店、邓庄、柳河等处有8家缫丝作坊。后因战乱,相继停业。
建国后,县内大路庄等乡柞蚕生产及缫丝得到扶持和发展。1964年县委确定王店薛庄、春水曹庄等处为缫丝技术基地,先后培训缫丝技术员150人。1965年县外贸局与手工业管理局合制40张框台简易缫丝机,变手缫为机缫。1968年筹建县缫丝厂,厂址在工业路。1971年建成投产后,促进了全县柞蚕生产的发展。1987年,年产柞蚕茧62.10吨,年缫丝18吨。
县缫丝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县城工业路东侧,建成投产时有职工195人,缫丝设备24台,丝织设备12台,生产有白厂丝、柞厂丝等,产值50万元。1975年该厂柞厂丝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1979年,增设立织车间,自制铁木机20台,后改装为铁机。织品有涤纶绸、翠花绉、花衫涤、寿衣绸、软缎被面、羽纱等。1984年增设绢棉车间,购绢棉生产设备6套(台),成为省内第一个定点生产绢棉球厂家。1985年有剥茧机、立缫机、复摇机等缫丝设备,络丝机、捻丝机、整经机、浆丝机、丝织机等丝织设备和水洗机、开茧机、切棉机、圆梳机等绢纺设备。年产“白马牌”桑棉球13052公斤,织品282334米,“梅花牌”白厂丝3074公斤,“羚羊牌”柞厂丝4490公斤。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苏联、印度等国,年产值159万元,获税利21.75万元。1987年有职工224人,固定资产220万元,流动资金467万元,年产值283万元,获利润20万元,税金21万元。
第五节 刺绣 壁毯
境内手绣历史悠久,遍及城乡。绣品有门帘、枕头、鞋帽、轿衣、戏装等。
1955年城关刺绣艺人张金明、刘素云等组成刺绣小组,主绣戏装、衣裙等,颇为畅销。1958年刺绣组加入服装社,扩展为30人的刺绣车间,生产枕袋等。1970年始机绣。1972年9月,服装社与广东省纺织品出口公司挂钩,承接香港裕华贸易公司2000条全绣门帘任务,提前9天交货,以讲信用及绣品美观得到好评。1973年成立县机绣厂。1977年王店柞蚕原种场始进行壁毯加工,成为驻马店地区最早开办的壁毯厂家,1981年由原种场分出,改名王店公社壁毯厂。1982年2月,县劳动局服务公司办丝毯厂。1984年县机绣厂更名为县工艺绣品厂。1985年泰山庙乡陈李村姚群山、段德法两户联办壁毯厂,招工50人,设机梁24架,当年获利1.2万元。是年,乡村机绣从业70人,年产绣品6000件;手绣从业1007人,年绣品10万余件。全县壁毯加工设机梁384架,从业1920人,年加工丝毯63000英尺。1987年乡镇企业局办地毯总厂,以厂带村,厂村挂钩,实行定点生产,当年即见成效。是年,县制鞋厂始用抽纱工艺生产台布、服装等系列产品,效益颇著。
县工艺绣品厂 集体企业。厂址在县城行政西路97号,占地4500平方米,有厂房80间。原为机绣厂,1984年改现名。1978年该厂产双绉绸抽纱女衫、桑棉绸抽纱女衫在广交会上被外商抢购,自此享誉中外。1985年全厂有职工200人,另有厂外加工2000余人,设备有缝纫机250台,剪裁、包缝、锁眼、钉扣等机械20台。绣制床上用品、男女童装、门帘、台布等。做工考究,销路颇畅。1987年全厂有职工234人,固定资产24万元,年产值146万元,获利4万元,税金5万元。
县丝毯厂 集体企业。位于迎宾路中段路西。初办时,有职工315人,8个生产车间,80架机梁。生产桑丝壁毯、羊毛地毯、丝毛合织地毯、绢纺丝毯等6个品种,90~300道等不同档次,18个规格的方、圆、长形式样。
做工精细,图样别致,质坚、色好。年产6000平方米。产品销往美、英、日等国。1987年全厂有职工565人,固定资产10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82万元,年产值330万元,税利3万元。
县抽纱工艺厂 集体企业。系原制鞋厂转产而成。有固定资产96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流动资金393万元。从业者近千人,加工点120处,年生产抽纱产品40万件,产值741万元。产品销往西欧、中东、日本、南朝鲜、港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