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群众性文化活动
一、节日文化活动
传统节日 以过新年(春节)和闹元宵景况为盛。清代至民国,每逢过新年,人们张贴对联,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对联多以庆贺、劝导、祝愿、教诲为内容。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三星共照行仁户,五福临门积善家”;“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时和气春常在,一家安乐庆有余”;“勤耕田无多有少,苦读书不贵亦贤”等等。大年初一过后,踩高跷、吹唢呐、打狮子、冲旱船和演戏等文娱活动开始,持续七八天,昼夜都有。正月十五,人们闹元宵。届时县城和较大集镇临街住户、机关、商店在门首悬挂彩灯以供观展,有的举办灯谜活动。农村少年儿童提各式各样灯笼游乐。花灯型制各异,名目繁多,一般都在上面写着“招财进宝”、“福禄祯祥”等字样或画以“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王祥卧冰”、瓜果、五谷、畜禽等图画。戏剧舞台上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神的形象。踩高跷、扮抬阁与戏剧表演的形象相似。舞龙、舞狮、玩早船以武术及民间舞蹈相结合形式进行。
建国后,过春节,闹元宵仍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贴对联、演戏、踩高跷、舞龙、舞狮、玩旱船、扮抬阁、吹唢呐、举行灯谜灯展等形式未变,但内容完全更新。对联多为“共产党恩深似海,毛主席功高如山”;“工农团结紧,人民江山牢”;“发展生产支援建设,勤俭节约丰衣足食”等等。彩灯上写着“增产节约”、“工农联盟”、“拥护共产党”、“社会主义好”等字样,画以红五星、镰刀斧头、稻麦棉花、齿轮、卫星、火箭及工农兵英雄人物等图画。戏剧舞台上和扮演的抬阁、高跷,取消了思想不健康的内容,人们供奉诸神的活动几乎不见。1985年到1987年的春节活动中,“恭喜发财”、“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等反映商品经济观念及带迷信色彩的内容重新出现。
新节日 民国年间,机关学校过元旦、国庆节(10月10日)和儿童节(4月4日),对群众影响不大。建国后的元旦节、3月8日国际妇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10月1日国庆节,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均举行庆祝及纪念活动。其中元旦节、劳动节、国庆节除集会庆祝外,还以搭彩门,出特刊(壁报),举行体育比赛,组织业余文艺表演和放映电影等形式开展文娱活动。
二、祈祷性文化活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以“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曲水诗序》)施文治,民间广修庙宇。至民国县境内一度虽有扒庙拉神之举,但修庙敬神风气仍存。解放时(1947年)县城内城隍庙、祖师庙、火神庙、关帝庙、玉皇阁、魁星阁、吕祖阁香烟仍盛,各集镇和一些村庄有古刹,盘古山、铜山、罗汉山、华山、白茅堵(今称白云山)等名山均有寺庙,村村敬“土地爷”,户户奉“灶王爷”。一遇天灾,人们则前往进香,祈神保佑,并许诺以唱大戏或其它文艺表演还愿。届时,举办庙会,进行祈祷活动,除演戏外,亦开展一些其它文化活动。境内古庙会中以羊册镇古城寨祖师庙的农历正月十六会、羊册华山阁的二月十五会、郭集街火神庙的二月二十九会、郭集乡罗店村祖师庙和盘古山的三月三会、王店街的正月二十会、泰山庙乡泰山庙的三月十八会等规模较大,文化娱乐形式亦多。另外龙泉、铜山、老君庙、龙王庙、象河关、二铺、高邑等处均有庙会。解放后,党和政府教育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提倡增产节约,发展经济,原庙会演变为物资交流会(或称贸易会),只开展经济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祈神活动终止。1985年至1987年盘古山、铜山的贸易会,又出现少数进香祈神者。
三、表彰性文化活动
封建社会对忠孝节义的人用立碑、赐匾、建坊、竖旗杆等方式实行旌表。均伴有书法、绘画、雕刻、雕塑、演戏、吹奏鼓乐等文化活动。至解放前夕,境内尚存古城寨李家和泰山庙乡夏庄村王家的旗杆;县城内有明代焦芳的“功德”坊以及其它功德坊、贞节坊12座,双庙街和羊册街的贞节坊4座。民国时期仍有立功德碑的。解放以后表彰英烈模范和先进单位,除召开会议表扬奖励外,还有为英烈建立陵园竖立纪念碑的。
四、娱乐性文化活动
清末民初,大调曲子盛行,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配乐为古筝、琵琶和胡琴。它以室内坐唱形式,在空闲、会友时进行。弹唱者县城居多,羊册一带的陶姓、李姓,官庄一带的张姓、王姓,双庙一带的吕姓、韩姓,城东禹姓,马谷田周围的赵姓、郭姓,高邑的谭姓、陈姓等亦较闻名。抗日战争开始后,弹唱者逐减。解放以后,只在职业曲艺团体内有继承者。演奏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唢呐等活动,历史悠久,至今不衰。古往今来讲故事、念唱本、下棋、斗鸡者亦不少见。
五、文化阵地活动
民国24年(1935年)县城内始设民众教育馆1处,馆址在文昌宫(今泌水镇一初中院),房舍9间,藏图书千余册,订报纸数份,杂志若干,供群众阅览。民国30年该馆迁县城南门外火神庙,至解放时关闭。
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重视文化阵地建设。1951年春建立县人民文化馆,之后,各乡镇逐一建起文化站。1977年前曾称文化站为“文化宫”、“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等。1978年定现名。文化馆、站既是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阵地,也是负责管理群众文化的单位。它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和业余文艺创作等。1987年全县乡、镇文化站共24个。其中沙河店、高店、春水3乡的文化站经驻马店地区行署批准为文化中心。按照上级规定,文化中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即:乡、镇政府成立有文化工作委员会;有10间或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房舍;有供阅览的图书3500册以上,报刊杂志30份以上;有电视机、收录音机、照相机、宣传栏、黑板报和体育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
第二节 民间艺术
一、舞蹈
传统舞蹈有高跷舞、旱船舞、独杆轿、花车舞、鹤蚌舞、大头人舞、抬阁(大装)、背阁(小装)等10余种,由民间艺人在节日、古庙会期间走街串巷,地摊表演,清代晚期已为盛行,至今未艾。解放后,由陕、甘、宁老解放区传入的秧歌舞、腰鼓舞和花棍舞,多由在校学生为庆祝节日或组织盛大游行及宣传活动时街头表演。政府还提倡挖掘民间艺术,其中经整理改编被搬上舞台的《九莲灯》舞,1950年参加南阳地区第一次民间舞蹈汇演时获一等奖,1977年参加驻马店地区文艺汇演,获民间舞蹈表演一等奖。《八美图》舞,于1960年代表南阳地区参加河南省第三、第五次民间舞蹈汇演,均获二等奖。
1986年至1987年经县文化馆挖掘整理、编印有《民间舞蹈集成》行世。其中的《红灯舞》获河南省稿本一等奖,《八美图》、《三小送姐》获河南省稿本二等奖,《九莲灯》获河南省稿本三等奖。
二、曲艺
曲艺具有通俗易懂,委婉动听等特点,且道具简单,行动方便,深受群众喜爱。县内先后流行的曲种有评书、大调曲子、河南坠子、道情、鼓词(又名大鼓书或鼓儿词)、善书、三弦书、快板、快板书、山东快书、相声、京韵大鼓、山东柳琴等18种。其中大调曲子、河南坠子、三弦书、道情、鼓词、评书、善书等7种在民众中影响较大。旧时曲艺艺人以自由卖艺为生。建国后,政府为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其加强领导。1954年对全县100多名曲艺人员进行整顿筛选,选出70人组成泌阳县曲艺队。1957年在南阳地区曲艺汇演中,朱子亭获伴奏一等奖。坠子书艺人王玉合获演出二等奖。曹立营获演出三等奖。三弦书艺人谢爱增获演出三等奖。朱子亭又于1961、1962、1963年连续三次在地区汇演中获伴奏一等奖。1965年泌阳推行内蒙古的经验,选拔一专多能的文艺人才十多名,成立一个“乌兰牧骑”①式的文艺宣传队。1966年县曲艺队、豫剧团、曲剧团、宣传队合并为泌阳县工农兵文工团。1972年县复建以曲艺为主的文艺宣传队。1974年根据上级指示复建曲艺队,60人组成。1975年曲艺队再次解散,曲艺人员下放归公社管理。1980年宣传队解散,部分人员留文化单位工作,其余转行。1987年县文化馆普查统计,全县共有曲艺人员153名,其中坠子书艺人114名,三弦书艺人1名,道情艺人3名,大调曲子艺人14名,鼓词艺人21名。
大调曲子 19世纪末由南阳传入,盛行于20世纪初至60年代。一般由文人闲士为消遣娱乐而演唱,不取报酬。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名著,有《将相和》、《空城计》、《林冲夜奔》、《黛玉葬花》、《拷红》等。解放后新编曲目有《纪念白求恩》等。常演曲目计300个以上。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泌胡等。曲牌50多个。
三弦书 已有200多年历史。初为一人怀抱三弦,边弹边唱,同时以腿板击节。后演变为一人唱一人或多人伴奏。唱者手操“铰子”或“八角鼓”击节助势。牌调10余种。书目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包公案》、《刘公案》、《孟姜女》等长篇和《十字坡》、《劝坟》等短篇。
河南坠子 是脱胎于“三弦书”,后拜师于道情,又吸收“莺歌柳书”及其它姊妹艺术之长形成。民国22年(1933年)后在境内盛行。讲究手、眼、身、法、步、内、炸、腾、挪等表演技巧。书目大则公案、袍带、神话、侠义,小则生活常事。
道情 史书载,道情渊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宋代发展为曲艺。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筒板两件。一人边奏边唱。其书目,始以宣传道家主张,表现“上八仙”的故事为多。经长久发展,后与其它曲艺书目大同小异。其特点是无女演员。
鼓词 有说有唱,以说为主。唱词多上联下联相对,讲究压韵合辙。表演者只限1人。演唱时,站于鼓前,一手击鼓,一手打简板击节伴奏。刻画八物,烘托气氛,抑扬顿挫,全凭传神和动作。主要书目有《王华买爹》、《呼延庆打擂》、《游西湖》、《马前泼水》、《薛平贵算卦》等。
评书 亦叫评词。是一种单凭口说,无乐器伴奏的曲艺形式。道具只有一把折扇,一块警堂木,一根尺把长的紫檀木棍儿。书目多为《三国演义》、《说唐》、《水浒》、《封神演义》、《聊斋》、《彭公案》等长篇。民国22年(1933年)流入后,因受大调曲子、三弦书冲击,发展艺人很少。
①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文艺团体。其任务是为农牧民流动演出文艺节目。
善书 是一种以宣扬因果报应为内容,劝人积德行善为目的,由佛教信仰者照本宣讲的艺术形式,故称“念善书”。书目为《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它起源于清代,盛行于民国,衰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