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饮食 服务
第一节 饮食业
清末民初,境内饮食业多系夫妻、父子开的面食店(摊),经营面条、馒头、大米干饭、油馍、杂烩、火烧馍、水饺、卤肉、粽子等大众饭菜,微利多销。时有“人往饭铺站,吃份大碗面”之说。后随着商业发展,饮食业逐步兴旺。民国20年(1931年)城关饭铺已有44家,其中樊长洲开的“长盛馆”、李正荣开的“志兴馆”可以煎炒烹调,包办酒席。各集镇和路道饭铺约有200多家,以沙河店的热凉粉、锅盔馍较为有名。
建国后,饮食业发展很快。1952年全县已有870户、916人营业卖饭。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多数转业务农。有358户、377人分别过渡到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1956年全县共有国营食堂5家、集体食堂43家。三年经济困难时,粮食供应紧张,主食凭粮票供应,议价供应时有时无,经营品种单调。1963年收缩网点,全县营业食堂减少到25家(县城8家,基层17家),品种虽有改善,但群众外出就餐仍较困难。1978年后,饮食市场开放,国营、集体、个体饮食店大量兴办,饮食摊店星罗棋布。各食堂为招徕顾客,互相竞争,引进许多味道鲜美、经济实惠的花色品种(羊肉烩面、牛肉拉面、热干面、南京板鸭、凉皮、火腿、鼋鱼汤),延长服务时间(从早上5点至晚11点),提高服务质量(设有雅座),改善服务态度。到1987年共计有证门店480个,从业人员67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门店6个,从业人员45人;集体门店16个,从业人员34人;个体有证摊点458个,从业人员594人。还有卖豆腐脑、油条、稀饭、小笼包、浆面条、豆面条、油煎饼、火烧馍、卤肉、汤圆、水煎包以及沙河店的烧鸡、馄饨、锅盔、热凉粉等摊点,一早一晚出现在十字街头或车站、闹市。1987年全县饮食业营业额达276万元,比1980年增长64%,比1952年增长3.6倍。
第二节 服务业
一、旅社 浴池
旅社 解放前,境内饭店都设有简易客房或大铺,接待投宿客人,只收被子租金(一床两条被子合款0.3元),不收住店费。也有临近交通要道的集镇设有车马店,供来往车马和客人食宿。
因泌阳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流动人员较少,建国后,旅店发展缓慢。1955年秋,合作商店在东城门里路南开设东方红旅社,有16个房间,86个床位。“大跃进”时过渡到城关商管所。1961年改归服务公司领导,旅社迁至东方红街中段路北,1966年迁至东关十字街口更名为大众旅社。1972年车站旅社建成,建筑面积2006平方米,内设266个床位。1979年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客流大量增加,1984年省、地区商业部门和县财政共同筹资30万元,在行政路南侧建双面三层服务楼一幢,建筑面积2835平方米,下层作商业门店,上两层设72个房间,140张床位作旅社。另有小型会议室2个,供会议使用。甲级房间配有电视机、站柜、写字台、沙发等。各乡、镇基层供销社都开设有简易旅社。另外集体与个人开设的小旅社不断增多。1987年全县有旅社33家,从业人员130人。为接待上级来客和会议需要,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开办招待所。70年代后,各公社招待所都相继成立。随着形势的发展,原县招待所已不适应需要,1984年投资54万元在行政路筹建四层双面楼房一幢,称泌阳县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1986年建成开业,建筑面积3188平方米,房间108个,床位300个,小会议室3个,其中甲级房间20个,配有彩色电视机、沙发、壁柜、卫生间等。同时,一些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也兴办了营业性招待所。1987年全县共有招待所46家,从业人员296人。
浴池 民国时期仅城关、羊册各有1家浴池,设备简陋,冬季每星期六烧水一次。建国后,羊册一家关闭,城关一家转为国营。1965年在人民街中段建“人民浴池”一座,白天洗澡、晚上住宿。分男、女浴池,配有淋浴,终日营业。此外,个别厂矿企业单位自办有小型浴池,以解决工人洗澡问题。
二、理发 照像
理发 民国时期,县城和较大集镇设有小理发店,其余均为流动理发担,多为刀剃,俗称剃头。
建国后,由县总工会牵头在县城东方红大街中段开设工人理发店,1958年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后又在汽车站和影剧院附近设两个理发店,并购置了转椅、电风扇、电吹风、电推子等。“文化大革命”中,为解决理发难,不少企业、学校、工厂设有理发室。1978年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营理发行业实行租赁承包、保留公职离店经营,打破了理发行业吃“大锅饭”的弊端,服务质量有所提高。1980年随着市场开放,私人理发店、烫发店迅速发展。1987年全县有证理发店发展到168个,从业人员207人,散居农村和小集镇的个体理发户为数更多。
照像 民国三年(1914年)山东荷泽人何齐武与泌阳徐坤章伙开大同照像馆,一直独家经营。建国后,这家照像馆由个体到集体,1958年过渡为国营。1969年服务公司自筹资金在县城人民街南端建一幢二层楼房照像馆,改日光照像为灯光照像。1980年后,照像业发展很快,到1987年全县国营、个体照相馆29家,从业40人。照像种类从一般黑白照像发展到彩色、艺术、商品广告照像。
三、洗染及其它
建国前,一些集镇设有染坊,从事洗染。使用菘蓝沤制的土靛印染白土布、旧衣裤、白线,颜色为深蓝、浅蓝两种。1956年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原有的染坊组成手工业合作社(组),后分别过渡到国营公司和基层供销社。随着纺织工业印染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布相继淘汰,染坊停业或转行,1985年后县城出现个体洗染毛料服装的洗染店。
为便利群众对旧衣物和闲置不用品的处理,在50年代初城关东方红大街东段和中段先后设有寄卖店,按寄卖时商定价格,售出后收取3~5%的手续费。60年代后寄卖店消失,80年代又复现。其他修理服务行业,伴随着人民生活的变化而兴衰。70年代以前有不少修理鞋、伞、锅、钟表、自行车等日用家具的摊点。1980年以来,修理收录机、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人员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