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记
此次《泌阳县志》的纂修于1982年2月起步,1993年12月定稿付梓,整个工作过程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
一、组建机构
1982年2月,中共泌阳县委决定成立以县长张学鹏为主任委员、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张铭安为副主任委员的泌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总编室,指定了兼职工作人员。1983年1月,县委作出《关于编纂<泌阳县志>的决定》,同时县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编纂<泌阳县志>的决议》。1984年7月,县志编委更名为泌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纳入政府序列,县长马太阳任主任委员,副县长王宗义等任副主任委员。原总编室改称为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8月,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史志编纂工作会议,部署县志、乡(镇)志和部门志的编修。接着,63个县直单位和24个乡(镇)先后建立相应的编纂领导小组和编辑室,共配备专职或兼职修志人员300余人,逐步开展征集资料和撰写志稿工作。1987年5月县地方史志编委成员调整,县长田富礼为主任委员,副县长侯定乾等为副主任委员,组织领导县志总纂和乡(镇)志、部门志审修、排印。1992年,县地方史志编委再次调整,县长刘军甫为主任委员,副县长程良春等为副主任委员,着重组织县志稿的审修和定稿后的出版印刷工作。由于历任党政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保证了县志编纂工作顺利开展。
二、宣传发动
县志编写作为一项既古老又新颖的工作,一开始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识。为提高认识,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做了多方面的宣传工作。1983年,县志总编室印发《泌阳县志通讯》。1984年9月,县史志办公室举办全县修志工作业务人员培训班,分别以《<大事记>、<概述>、<人物传>的写法》、《编写地方志应注意的问题》、《如何写好专业志》为题进行辅导。不久,《泌阳县志通讯》更名《泌阳史志》,成为宣传、指导全县修志工作的一方园地。同时,又利用广播、电视、书刊等工具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反复宣传编史修志的重要意义,取得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与支持,形成众手成志的气氛。县史志办公室还先后编印了《泌阳名胜古迹》、《历代战事辑要》、《“75·8”特大洪水纪实》、《泌阳风光物产》、《泌阳籍在外地县团级以上干部和担任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名录》等,在为现实服务工作中,扩大了修志影响,加快了修志步伐。
三、征集资料
资料征集是贯串于修志始终的工作。根据《泌阳县志》断修一百多年和战乱等原因造成的历史资料匮乏的实际情况,1983年3月,县政府发出“关于征集县志资料的通告”。1984年8月,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初拟《泌阳县志》篇目,并以此为纲目逐渐开展内查外调工作,按照县直部门和乡(镇)志编辑室提供的一些线索派出200余人次的调查小组,分赴有关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关于泌阳的史料,并走访了数百名泌阳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人。有为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创立做了一定贡献的革命老前辈张旺午、仝中玉、周骏鸣、李子健、周庆鸣、牛德胜、马长富等和泌阳党组织的创建人姚建宇及早期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陈岱、陶瑜、刘汉瑜等,也有民国时期曾任泌阳县长的陈沂、韩绍周和曾在国民兵团任职的李锡九等,还有新中国建立时曾任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姚增绪等。同时,又寄发《泌阳史志》和信函广泛与泌阳籍在外地或外籍在泌阳工作过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建立联系,得到不少帮助。南京大学教授李乾亨寄回了他的一些著作,旅居台湾的画家吕佛庭寄回了其印行的画册和台湾影印的清道光《泌阳县志》。在县史志办公室召开的3次征集资料座谈会上,县内50多位乡贤耆老踊跃发言,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口碑材料。之后,城关镇焦园夫先生、沙河店镇徐子厚先生、官庄乡陈绪堂先生和双庙街乡吕醒源、马谷田乡李永钦等老同志又为修志写出大量文字材料。在征集资料过程中,又得到党史办公室、地名办公室、档案馆、统计局、农业区划办公室等县直局委和乡(镇)志编辑室的鼎力支持。先后共征集资料千余万字,采访口碑材料400多万字,督促完成63部部门志稿和10多部乡志稿,共1500多万字,极大地丰富了志书的内容。
四、撰写初稿
1986年,县史志办公室试写了《大事记》、《概述》、《地理》等部分篇章的初稿。1987年,部门志完成80%以后,县志即按十大编安排内容,试写初稿。为尽快成稿,特约县政协温全生、县妇联会董玉兰、县法院杨太祥、县林业局郑炳辛、县民政局刘清彦、县文化局李宏图、县广播电视局李宏录、县科委王廷本、县进修学校何锡满、县农业局姚玉林、县供销社魏景步、郭德伟等同志,与县史志办公室编辑一道,于是年底撰写出县志第一稿,共40章209节。1988年,县史志办公室编辑重新分工,调整部分归属不当的章节、充实内容之后,增至65章268节,约百万字。10月,省地方史志编委主任邵文杰亲莅泌阳检查、指导修志工作,指出志书内容安排可采用多篇多章方法,并对如何写好“共产党志”、“人民生活”,如何记述“文化大革命”等作了明确指示。县史志办公室编辑人员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改十大编为多篇多章,同时将志书下限延至1987年底。经过修订篇目,组合内容,到1989年5月写出县志第三稿共32篇。6月,地区史志办公室主任裴仲英和科长贾永禄来泌阳帮助再次修订了篇目。全志以概述总括,大事记纵述,专志横分为34篇,末缀附录,共175章,120万字。年底第四稿撰写告竣,并打印装订成册。
五、细审精修
1990年3月,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泌阳县志》稿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史志编委副主任李振华、地市县志研究室主任黄皓、副主任于平天等,郑州大学教授孙重恩、张学义、宋光华、讲师孙子文,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河北省志》常务副总纂方延青,《沈丘县志》主编王国哲,驻马店地区地方志顾问陈建文,地区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和部分同志,全区各县(市)和南阳地区的侗柏、唐河、社旗等县志办公室主任或主编及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共50余人。评稿会对志稿篇目、体例、观点和资料运用等进行了认真审查,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根据这次评审要求,县史志办公室又一次修订篇目,并报省、地编委审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主编指导下的编辑责任制,核实资料,处理交叉,统一标准,统一文风。其时,《泌阳县志》顾问、省地质矿产厅总工程师楚新春在审修县志地质部分后,与平顶山地质队崔正义同志一起重写了地质地貌章节。编辑马先德、宋书秀负责收集、整理、绘制了各种底图。1992年7月,将修改稿提交县委、县政府审查。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侯定乾、人大常委副主任王宗义为组长及县委有关部室、政府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泌阳县志》审查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审查,对部分篇章的史实、资料运用、文字表述、有关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规范问题提出不少意见,修改后于年底完成送审稿。1993年初,将送审稿按成书要求进行排印。6月,报地区行署审查。同时,呈报省地方名志编委领导和《泌阳县志》顾问方延青审修。8月中旬,行署《泌阳县志》(审稿)领导小组邱成文、温全记等一行五人来泌阳与县志编辑交换审稿意见。依照省、地编委和顾问的意见,逐篇进行了精修,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篇章,又请较熟悉业务的同志参加修改。党史办公室樊玉才同志对共产党和军事篇、土地局李庆恒同志对土壤部分、气象局李进英同志对气候部分又提出很宝贵的修改意见。集中各方面意见再行修改,复报地区行政公署审查,并按复审意见予以订正,于年底达到定稿水平,获准出版印刷。
1992年底,孙群堂同志退居二线后,仍主持办公室工作,至1994年4月底。
在志书校对、出版印刷过程中,县委于1994年5月初调胡远琴同志任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加强和健全了领导班子,在新老同志配合下,加快了工作进度,进一步提高了志书质量。
《泌阳县志》的成书,赖于党政力量、学术力量、社会力量的通力协作,县委、县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专家、学者给予热情地帮助,尤其是省、地史志编委领导多次及时地给予指导,社会各界关注县志纂修,在征集资料和修改志稿过程中给予有力支援。在前期的修志工作中,杨启明、李季村、李泽山、马乾、徐安乐、贾书欣、乔文明等同志都曾在县史志办公室做了一些工作。值此志书印行之际,我们对为《泌阳县志》的纂修倾注过心血、做出过贡献的领导、专家、学者、各界朋友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辑水平所限,书中一定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热忱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