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沿 革
泌阳今境春秋时属楚,战国末期属韩。
秦统一后属南阳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在今县境内置舞阴(治所今羊册镇古城)、比阳(治所今泌水镇)二县,均隶南阳郡。
东汉,县名无改。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封岑彭为舞阴侯。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女义王为舞阴公主,舞阴为公主邑。
三国,属魏荆州南阳郡。
西晋,属南阳国。
南北朝,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舞阴属南阳郡,比阳属广平郡,均隶雍州。又于比阳境东部置昭越县(治所今大路庄乡古城岗村),属豫州初安郡。泰豫元年(472年)“蛮”酋桓诞举沔水以北,滍叶以南八万余落降北魏,魏即于比阳置东荆州,以桓诞为东荆州刺史。并改比阳为阳平县。又于阳平南置城阳郡,领县城阳(郡、县治所今高店乡丁道村)。北魏延兴三年(473年)置江夏郡,领县江夏(郡、县治所均在今付庄乡古城铺)。齐建元元年(479年)增置西汝南,北义阳二郡(治所舞阴),又侨置高邑县(治所今高邑),隶北淮安左郡。齐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大举南攻,齐所置郡、县均被占领。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置舞阴郡,领县舞阴;北南阳郡(治所舞阴),领县北平(今社旗境)隶襄州。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县境处两魏间。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东荆州为鸿州,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为淮州,将鸿州并入淮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舞阴郡为县。开皇五年(585年)改淮州为显州。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平县为饶良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夏县为慈丘县。大业元年(605年)改昭越为同光,不久废。大业二年复改饶良为比阳。大业三年(607年)舞阴更名为显冈。又改显州为淮安郡,隶豫州,领比阳、平氏、桐柏、显冈、慈丘、真昌(今社旗境)六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淮安郡为显州,置总管,领显、北澧、纯三州。其中显州领比阳、平氏、慈丘、显冈四县。武德五年(622年),分置唐州(治今湖北枣阳),隶显州总管,武德九年移治比阳。贞观元年(627年)废显冈,并入比阳。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领比阳、桐柏、平氏、慈丘、方城、上马(今唐河)六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唐州为淮安郡,领县如故。乾元二年(759年)再改淮安郡为唐州,隶山南东道,领县比阳、慈丘、方城、泌阳(上马改称)、湖阳、平氏、桐柏七县。天祐三年(906年),唐州治所迁徙泌阳(今唐河),境内比阳、慈丘二县属之。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省慈丘人比阳,仍隶唐州。
北宋因之。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县境割予金,隶南京路唐州。金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复归宋。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比阳县为毗阳镇,设巡检司,隶唐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县,移用唐县旧名-泌阳,更名为泌阳县,属南阳府。
清代无改。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2年(1913年)泌阳县属汝阳道,民国16年道废直隶省。民国2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今南阳市)。
1947年11月18日,泌阳解放,县境分设泌北、泌西、泌东三县。1948年4月,撤销泌北县,其辖区分别并入泌西、泌东两县。1949年初,泌西、泌东二县并为泌阳县,属南阳专区。1956年7月,省人委决定将县境东部的冷水、前城、大李河、陈楼4个乡划归确山县。1965年7月,除西部饶良区划归新设的社旗县外,县境全部属新设的驻马店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