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民国19年(1930年),县民众教育馆开办实验民众学校1处,教员4人,学员60余人,多是城镇居民。民国24年发展为3个班,学员增至144人。民国28年因日机轰炸,学校停办。民国26年,羊册郭新普在火神庙办起1所贫民夜校,学员30余人,除学文化外,还教唱“农民种田歌”、“工农兵大联合”等歌曲,民国29年停办。
建国后,1950年开展农民识字运动,全县办冬学170处,从在乡知识分子中选拔277人担任教师,以省编《农民识字课本》为教材开展学习,共参加9500人。经过一冬学习,一般认识200个字左右,多者达800字。1952年2月,县人民政府派城关一小校长李季村和部分教师,在双庙区马庄、韩岗等村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教学法”。根据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自编教材,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此经验总结后,《河南日报》首先发表,接着《人民日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报纸予以转载。7月1日,李季村出席了中南局召开的推广速成识字教学法经验交流会,受到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和教育部长赵毅敏的接见。是秋,县文教科、工农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速成识字班40处,参加学习者2000多人。11月,推广“速成识字教学法”识字班改称民校,全县共办起1457处,学员5.88万人。经测验,达中央规定脱盲标准的1961人。1955年在梅林集中培训民师千余人,经广泛宣传动员,冬季全县参加学习的农民达79705人,约占扫盲对象的59.47%,民师增至2546人。1958年因受浮夸风影响,扫盲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成效甚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民校停办,1962年后,逐渐恢复,但多是“冬天办、春天散”。“文化大革命”中,扫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县教育局增设工农教育研究室,调整、充实了各公社扫盲专职干部。1980年全县办扫盲班1647处,学员3.7万人,年底考核验收,脱盲者6847人。1987年办扫盲班296处,学员8607人,脱盲2553人。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951年冬,县文化馆开办“职工文化补习班”一处,学员近百人。每天早晨和晚上各学习1个小时,授小学和初中部分课程,至1953年春结业。是秋,中共泌阳县委宣传部与文化科合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设扫盲、高小、初中三个班,至1959年先后参加1658人次,毕业学员分别达到脱盲、高小、初中文化程度。1955年县总工会受县人委委托在城南杨庄举办区、乡干部扫盲班,分期分批抽调区、乡工农出身的干部学习,举办4期,参加357人,基本上达到脱盲标准。1960年县总工会在工人俱乐部成立“职工夜校”,设初小、高小和初中3个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散。1979年县工农教育委员会重新组建职工夜校。1982年对“文革”前夜校学员进行统考,有298人分别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水平,未达者继续补课。1984年秋,县总工会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城关二初中办“职工夜校”,开设初、高中各2班,每期学员200余人。共办8期。至1987年,这些学员有376人考入函授大学,808人考入函授中专,329人考入电视大学,115人考入电视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