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食品工业
第一节 粮油加工
一、面粉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境内面粉加工、谷物粉碎仍用石磨、石碾,靠畜力或人力推拉进行,十分落后。1955年县粮局建粮食加工厂,初用石磨畜力人工制作,后置小钢磨单机生产。1958年后,始引进粉碎机、对辊磨等。1969年羊册、官庄、王店、板桥、陈庄5公社粮管所先后建面粉加工厂。1977年城郊公社大吴庄大队建成县内第一家队(村)办面粉厂。1978年杨集公社建面粉厂。1980年县粮食加工厂迁址扩建,更名为县面粉厂。之后,部分公社和少数大队相继开办粮食加工企业。至1985年,全县乡村办面粉厂32个,小型粮食加工作坊858个,从业1372人。置有电动机、柴油机和粉碎机、多遍机、对辊磨等设备,年加工粮食总计2079.6万公斤。
县面粉厂 全民企业,隶属县粮食局。厂址在县城工农路22号。1955年,县粮局组织20人在城西关王家大院用石磨加工粮食。不久,引进对辊小钢磨2台,半流水作业单机生产,年产面粉71.6万公斤。1958年扩大转厂,名为粮食加工厂,厂址迁至城西关老关庙。1980年更名为面粉厂迁今址,建日产吨等级粉车间1座,加工特制二等粉和标准粉。1987年,全厂有职工106人,固定资产99万元,流动资金94万元,主要设备有600型液压磨粉机4台,平筛、刷麸机、回旋筛、磨光拉丝机等40余台(部),电动或机械动力流水作业,年产面粉1100万公斤,产值376万元,获利14万元。
二、植物油
解放前,境内加工植物油多系石磨、木榨或磙榨,人、畜力兼作。民国24年(1935年)县内有油坊28家,从业80人,年榨油品8000公斤,产值4000元。
1959年县粮局投资27万元办榨油厂,引进200型榨油机。1970年少数生产队集体购置榨油机加工棉籽、菜籽、花生、豆油等。1974年县榨油厂迁址扩建。1978年社队企业局购进17台95型榨油机以物代款扶持社队榨油。1980年后,城乡个体小磨油作坊增多。1985年境内榨油作坊486个,有榨油机703台,从业650人,年加工油品111.3万公斤,年产值360万元。
县榨油厂 全民企业,隶属县粮食局。厂址在县城工农路中段路西。1959年开办,初与粮食加工厂混合生产,后逐步增置设备,扩大生产,1974年分出迁今址。1975年9月4日,生产房发生火灾,烧毁厂房18间、设备30台,经济损失27万元。1977年投资20万元重建生产房屋,次年建成。1985年设精炼、机榨、预榨、浸出、小磨油、修理等6个车间,置去皮机、震动筛、滤油机、榨油机等40余台(座),主产国标一、二级菜籽油,专标一、二级机榨大槽芝麻油两个品种。年产菜籽油90.6万公斤,芝麻油26.7万公斤。1987年全厂有职工97人,固定资产215万元,流动资金246万元,年产值426万元,年利润54万元。
三、豆制品
豆腐作坊遍布境内乡村。制品有豆腐脑、豆腐皮、豆腐块、豆腐卷、豆腐筋等。80年代,个别户引进人造肉机,制作黄豆饼片(俗称人造肉)。1984年高店乡办腐竹厂,年产腐竹近1万公斤。1985年全县豆品加工企业806个,从业1608人,年加工豆品238.7万公斤。以陈庄乡杨楼村豆腐皮制作较著名。
四、淀粉
俗称粉面。以红薯制粉为多,也有少量绿豆、豌豆淀粉。多则设坊加工,少则在厨屋内用缸、盆为之。1976年始有用粉碎机代替石磨磨粉。全县淀粉及制品以郭集乡最多,各村均有作坊,制品有凉粉、粉条、粉皮等。1985年郭集乡制淀粉12.5万公斤,粉条40万公斤、粉皮5000公斤,销往邻近省、县。
五、饲料
1981年县粮食局建饲料加工厂,厂址在城西关粮食直属一库,有职工12人,以粉碎机粉碎,手工掺和。1984年3月,省、地粮食部门投资91万元,将厂移至城北袁庄,新建厂房1823平方米,置年产300万公斤饲料成套设备。以玉米、麸皮、麻饼、次粉、骨粉、添加剂等为原料混配畜禽饲料。1985年产饲料273.6万公斤,产值87.5万元。1987年有职工54人,年产饲料772.3万公斤,产值251万元,税利23万元。
第二节 酿 酒
县内酿酒历史悠久。唐、宋两代,县城和郭集等地均有作坊酿酒。产品有黄酒、甜酒、小曲酒等。北宋时,郭集酒曾以“泌泉”为名,列为全国地方名酒之一,载入张能臣的《酒名记》一书。明代,郭集狄家酒坊引进山西杏花村汾酒工艺,生产“郭集汾酒”,成为河南地方五大名酒之一,曾远销湖广等地。清及民国时,境内酿酒作坊近百处。
建国后,私人酿酒作坊归入集体。1958年郭集开办酒厂。同年11月,县酿酒厂建成,厂址在城西关姚庄,有职工20人,置蒸曲铁锅1口,酒缸10个,发酵池2个,以薯干为原料,稻糠制曲,旧法酿制,年产白酒5万公斤。1961年因销路不畅停产。1962年郭集酒厂在机构精简中亦停办。1965年5月,县酿酒厂恢复生产,更名为泌阳县酒厂。1967年10月,酒厂失火,烧房32间,经济损失13万元。1972年县酒厂建酒精塔1座,发酵池118个,年产量50万公斤。1973年郭集酒厂恢复生产,归属县商业局。是年,郭集公社办小酒厂。1979年郭集酒厂定为县属一级机构。1983年县酒厂关闭,其设备并人郭集酒厂。1985年4月,郭集乡办小酒厂更名为“郭集华佗补养药酒厂”,集体性质,从业10余人,置水塔、药缸和测验装置,聘社旗酿酒技师孙远敬,用古法酿制“青春酒”、“参茸补酒”等,当年创产值15万元,产品销往山东等地。
郭集酒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县城西北郭集。占地3.78万平方米。1958年初建,1962年停办。1973年选址重建,1974年10月投产。当时有职工20余人,置甑锅1口,泥窑16个,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浓香型曲酒,定名“郭集大曲”。因产品供不应求,1975年扩大生产,增添“郭集汾酒”等品种。1979年扩建曲楼、酒楼、粮库、煤场等,增置酿酒专用设备7套,设计生产能力为2500吨/年。1981年产大曲酒80万公斤。之后,酿制“阁老俸”系列12种酒品。1985年“俸皇特酿”酒通过新产品技术鉴定,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并投人批量生产。1987年全厂有职工150人,年末固定资产195.2万元,年产白酒46.5万公斤,产值144万元,利税44.3万元。其“俸皇特酿”酒获河南省“神州杯”银质奖。
第三节 副食品
民国24年(1935年),境内有点心铺31家,从业87人,年制品7500公斤,产值5000元。以羊册“万盛和”点心为有名。
1955年城关王纪堂、刘玉卿等个体户合办小副食品加工作坊,附属县糖烟酒公司。1958年转厂定名为县食品厂。1963年县外贸局将城关食品站转为宰杀场,主供县城肉食。1972年县食品厂更名为副食品加工厂,归属县商业局。1981年县供销社办食品罐头厂。之后,象河公社大枣加工厂、马谷田公社副食品加工厂、城郊公社食品厂、老河乡食品厂、高店乡桂橘麻糖厂、贾楼乡糕点厂等相继开办。至1987年,全县有副食加工企业20余家,糕点加工、糖果制作个体百余户。制品有面包、饼干、罐头、芝麻空心糖、薄荷糖、膨香酥等。
县副食品加工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县城东方红西街125号。1958年初建,1985年建房1610平方米,有糖果、糕点加工设备19台,主产硬糖、果脯蜜饯、糕点、酱油等,年产值65.4万元。1987年有职工128人,固定资产42万元,流动资金39万元,年产值133万元,获利10万元,税金11万元,其“袖珍饼干”被评为河南省系统内优质产品。
县食品罐头厂 全民企业。厂址在城北段庄南。1981年11月筹建,1984年7月建成投产。购置设备36台(件)。1987年,有职工127人,固定资产47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85万元。年产牛肉罐头7万公斤,鸡肉罐头3万公斤,糖水苹果、梨罐头11.2万公斤,糕点4.6万公斤,产值74万元。
第四节 卷 烟
民国年间,县城内先后开办栗合忠烟厂、王记“四美”烟厂、马永山“豫城”烟厂,饶良、羊册、沙河店、官庄等集镇均有小型烟厂或卷烟作坊。至解放时,全县卷烟个体手工作坊47家,总从业百余人,日产烟10余箱。在县内和邻近县、市销售。
1949年县人民政府用2.5万公斤小麦,购买驻马店“新城”烟厂设备,在沙河店开办“新城”烟厂,生产“新城”、“家店”、“沙河”牌卷烟,质好价廉,畅销县内外。1953年4月南阳专员公署指示将其并入南阳烟厂,未及搬迁,又接停并通知,后并入唐河“同华”烟厂。
1950年县总工会筹款5万元,县财政拨粮8500公斤,在城关建“东亚”烟厂。有厂房10间,自动卷烟机2台,从业42人,生产“公角”、“平字”牌卷烟,日产6箱。1954年奉南阳专员公署指示,“东亚”烟厂与镇平“光复”烟厂合并,迁往镇平。1976年4月,县财政局、税务局投资2.5万元,在城西陈营村联办泌阳烟厂,有职工23人,手摇卷烟机4台,生产有“泌阳桥”、“铜峰”牌卷烟。因设备落后,产量低造成亏赔,又因与大型烟厂争原料,1977年遵照国务院整顿中小烟厂通知精神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