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其他工业
第一节 修 配
民国18年(1929年),泌阳人张振东为境内驻军刻印章。民国19年(1930年),南阳人王德俊在县城内加工玉石烟袋哨,后与人协作磨制铜山石镜片,设玉石眼镜铺。民国24年(1935年),临颍人潘文明来县城修秤,后举家落户于城东关设修秤铺。民国25年(1936年),城关王兴文、苗德生学修自行车。民国28年(1939年)山东人张慎山在县城设修钟表、镶牙铺。民国30年(1941年),潢川人李成堂在县城专业刻章,并以其刀法娴熟闻名。
1956年初,县城手工业者组成联合社,有社员25人,从事修表、修衡器、刻印章等。1957年潘文明试制5公斤~15吨磅秤成功。1966年联合社归属手工业管理局。1970年联合社更名为修配社,从事修车、修表、刻章、制镜、修衡器等。1973年4月,县电业部门在火力发电厂院建修试所,内设高压组,变压器组、油管组,从业7人,主要承担电业系统配电设备维修和校试。之后,部分商店门市、个体户设电器修理部,修理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1980年10月,电业局建电器修配厂,设错工、内线、修理等班组,进行电器修理、内线安装等。1982年1月,修配社更名修配厂,集体性质。厂址在东方红街中段路南。1985年电器修配厂职工增至32人,年产值4.6万元,获税利0.6万元。1987年修配厂职工36人,固定资产1万元,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5万元,年产值11万元。
第二节 家 具
民国23年(1934年),县城东关王荣三竹匠铺制做的竹制桌椅,销售颇畅。次年全县有木匠铺32家,从业98人,仿制西式桌凳,年制品9355件,产值4700元。竹匠铺12家,从业24人,年制品3300件,产值1300元。
建国后,民用家具日益增多,且样式不断更新。1982年6月,县二工局办钢木家具厂,集体性质,厂址在东方红大街西段路南。从业65人,主产各式衣柜、高低床、各式沙发、梳妆台、写字台、组合家具等,年产440件,产值16万元,销往县内和驻马店、唐河等地。同时,江苏省木工纷纷来泌阳加工家具,以制品精巧美观得到用户欢迎,仅县城就有江苏人开办的木匠铺20余家。1987年钢木家具厂研制建筑五金铰链,获驻马店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是年,全厂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6万元,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8万元,年产值43万元,税金1万元。
第三节 编 织
县内农村编织业历史悠久。种类有竹编、条编、藤编、苇编、蔑编、玉米裤编、麦秸杆编、金属丝编、草编等,均为手工操作。制品有草鞋、草帽、蓑衣、草垫、苇席、条筐、提篮、笊篱、竹筛、竹椅、竹床、藤椅、茓子等。民国13年(1924年),县建设局长孙植卿在文昌宫后院办一草帽厂,后因战乱停办。
建国后,乡村部分编织工匠以编织为副业门路。羊册广洼村、春水车王村等处竹编从未间断,制品有竹凉帽、竹筛、竹笆、竹篓、牛笼头等。1966年陈庄区高店公社中门大队吴老庄成为竹编专业村。制品有大小竹筛、各式簸箕、油馍托盘、儿童玩具等。1973年城关建编织社,社址在泌阳河大桥北端。从业163人,有竹、藤、塑编,年产值20万元,获利税1万元。1975年王店公社办草袋厂,购纺车、草袋机15部,从业40人,日产草袋百余条。1976年8月,董岗公社办编织厂,从业85人,加工蛋篓、塑料椅等,年产值30万元。70年代末,从外地引进玉米裤精编技术,编织提篮、汽车座垫等.1985年全县草编类从业713人,年编织36万件。竹藤塑编类从业3280人,年编织品44万件。1987年城关编织社更名为“泌水镇草编工艺总厂”,其草编系列产品被评为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
第四节 陶瓷 玻璃
境内制陶历史悠久。官庄乡的蒋庄、老河乡的太子岭、赊湾乡的搪瓷岗古文化遗址,均有大量红陶、玉陶片出土,并有红烧土遗迹。解放前,常见的民用陶品有盆、缸、便壶等。
建国后,个别乡村置土窑烧制盆、罐、缸等。盘、碗、茶具等多从外地购进。1958年春水区曹庄开办陶瓷厂,不久转为地方国营陶瓷厂,制品有缸、罐等,1960年停办。1975年立新公社在马庄大队建缸窑厂,烧制缸、盆。同年,高店公社二门大队出山王和高竹园村建2个陶瓷厂,不久,高竹园厂因烧制技术差停办。1976年2月,陈庄公社柴庄建陶器厂。1984年马庄缸窑厂更名为付庄乡陶器厂。1985年杨家集乡引进禹县陶瓷烧制技术,办陶瓷厂,烧制生活用瓷器等,后停办。1987年全县乡办陶瓷厂2个,从业57人,年制陶品2.5万件,产值10万元。村办和个体办陶器厂12个,但生产均不正常。
1958年夏,县工业局在城西别庄办玻璃厂,不久并入城关钢铁厂为玻璃车间,因设备差,原料不足于1962年停办。1984年郭集乡罗店村农民常生义办工艺制镜厂,从业2人,制作礼品镜、大衣柜装饰镜、字画镜等。陈庄乡农民李自昂在城关办玉雕厂,兼制镜框,并模拟烙制中堂山水画。1987年羊册、官庄、沙河店等乡镇均有制镜工艺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