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其它团体
农民团体
民国16年(1927年)11月,国民党泌阳县党部筹委成立后,着手组建“泌阳县农民协会筹委会”,樊清斋任筹委主任,民国18年正式成立农民协会。设正副干事长各1人,干事5人。全县建立区农协8所、乡农协35所,吸收会员百余人。次年春解散。
民国18年冬,中共泌阳县委在县境东部山区组织“光旦会”,成员多是贫苦农民。“光旦会”主要宗旨是对抗国民党苛捐杂税,组织贫苦农民夺取土豪恶霸粮食救济穷人,并联合起来防匪祸。领导人为侯太俊、王广宇。民国25年后大部并人农民自卫会。
民国25年(1936年)12月,中共鄂豫边区省委在县境义和寨开会,决定在边区内建立农民自卫会(对外称联庄社)。先在邓庄铺搞试点,建立起以吴祥春为首的第一个农民自卫会,一年后遍及全县各地,会员约5000余人。民国27年2月,国民党高邑区民团“围剿”游击根据地,各地农民自卫会联合起来,手持刀矛、棍棒、红缨枪在牛德胜率领下,进行反击,取得胜利。嗣后,农民自卫会演变为游击根据地基层政权,对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重要作用。“竹沟事变”后,因国民党进行血腥镇压,农民自卫会组织被破坏。
解放后,全县各地均建立起农会组织,至1950年春,建立起10个区农会,197个乡农会和2600多个村级农会,共发展会员14.2万人。各级农会组织在开展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建立基层政权及进行土地改革等运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后农会组织逐渐消失。
1965年3月28日~4月1日,县召开第一次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共参加1591人。会议决定成立“泌阳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简称贫协),选举筹委委员15人和出席省贫代会代表44人。各区社亦成立了相应组织,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贫协”停止活动。
工商业联合会 个体劳动者协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泌阳县始有商会,由县城几个商绅组成。民国3年(1914年)商会更名为商务会。民国12年起,县先后成立杂货、京货、药业、粮业、染业、酒业、银业、木业等8个同业公会。民国18年由各同业公会发起召开代表会议,成立“泌阳县商务联合会”,设会长1人,专理全县工商发展事宜。其办事机构经费由各同业公会捐助。
建国后,1952年成立泌阳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底,召开首次工商业者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7人,正式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选举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正、副主任。正、副主任均由私商代表任职,国家只给工商联配秘书1人,其余工作人员由工商联自定。1964年,又增配干事4人。从成立到1966年,县工商联曾召开过8次工商界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中被冲击,随之消失。
1983年,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个体工商业者,成立“泌阳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址设县工商局。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性质的群众组织.1987年已发展会员2400多人。
中苏友好协会
1951年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泌阳分会。参加者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学校干部职工。人会3000余人,发有会员证及证章。1956年消失。
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4月,县成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泌阳分会,各区称支会。人会者是各级干部、企事业、学校职工及农村党、团员、民兵和农会会员,共16万人。1956年消失。
科学技术协会
1980年3月设立泌阳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同年8月,召开首次科协代表会议。1987年有职工10人,内设办公室、学会部、普及部、咨询服务中心,下辖15个学会,共有会员584人。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85年7月成立筹委会,1986年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代表会,成立泌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配干部4人。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全县文学艺术普及和发展,开展文艺创作,活跃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下辖学会2个,共有会员50余人。
归侨、侨眷联合会
1985年1月17日召开泌阳县归侨、侨眷代表会议,成立“泌阳县归侨、侨眷联合会”,下设有侨联企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