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县内仅有一农业技术推广所,时办时停,成效甚微。医药、兽医、教育等行业,科技人员少,技术水平低。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科学技术宣传与普及。1950年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招收社会上的技术人员充实有关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水文、气象、畜牧兽医、林业等科技站、所。1958年建立了泌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宣传、引进、推广新技术。“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科技事业受到摧残。1977年12月县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对建国以来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表彰,并举办了科技展览。1979年以来,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农业、畜牧兽医等学会相继建立。随着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落实,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科技活动空前活跃,促进了全县科技事业发展,并研制出一批新的成果。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基本形成。至1987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5883人,分布于15个专业系列;建科研所、站50个,开展科研项目245个,其中承担省、地区下达的攻关项目29个,试验、示范、推广项目216个,实际完成183个。荣获部级奖2项,省级奖20项、地级奖29项,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章 机 构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泌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成立于1958年10月,配干部3人,负责普及科技知识和推广先进技术。1960年干部增至8人。1968年科委撤销,1973年恢复。1974年增设沼气推广工作办公室,1975年12月增设地震防震工作办公室,1979年增设标准计量管理所。1984年5月,泌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泌阳县科技局,1986年1月复原名。下设秘书、工业、农业、科技情报和科技干部管理股。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泌阳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成立于1958年4月,配干部2人,9月开始组建基层科协并发展会员。“文化大革命”初,科协撤销,基层协会停止活动。1973年4月恢复科协,和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4月科协、科委分开办公。8月召开泌阳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泌阳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4人,常务委员9人,主席1人。县直分别建立了各专业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各公社建立科普协会,配专职干部1~2人。1987年原公社科普协会一律改称乡(镇)科普协会。
在科协的倡导和推动下,1981年以来县直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先后建立,计13个门类,会员631人。
科研单位
泌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所 民国24年(1935年)成立,设指导员1人,农工4人,有地35亩。民国29年停办,民国35年复办至解放。
泌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 位于城北1公里马庄村。1957年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更现名。其主要任务是:承担上级下达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中间试验;对自选和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向全县推广。1987年有职工107人,其中技术干部19人,试验生产基地306亩。
泌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位于城西梁河村。1973年4月在原苗圃场兴建,隶属县林业局。主要任务是:承担上级下达科研项目,开展科学试验,引进优良树种,进行苗圃生产,普及育苗先进技术。1987年有职工46人,其中技术干部4人。有研究生产基地23亩。
泌阳县气象站 站址在县城西邱庄村南泌阳河北岸。1956年10月建,称水文气象站,直属省气象局。1960年改为气象服务站,1963年下放归属县农业局。1971年至1973年11月军管,隶属县人民武装部。1973年12月复归县农业局,1981年7月收归地区气象局。主要任务是:观测地面、空间气象资料及时上报;分析研究资料,开展中、短期天气预报,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并为农业生产服务。1987年全站有职工11人,房29间,仪器设备15种。
泌阳水文站 与县气象站毗邻。1951年9月建立,时称雨量站,直属省农林厅水利处,1952年5月改为水位站。1954年6月改称水文站。1987年有职工4人,房15间,观测仪器设备15种。主要任务是:观测泌阳河水文资料,及时上报;为防汛、抗旱、防止水资源污染提供情报;通过对水文资料分析,探索水文规律,为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另有板桥、付庄、宋家场3个水文站。分别于1951年、1952年、1956年设立。全县共有33个雨量站分布各地,组成降水观测网。
科研小组 1958年在部分厂、站、室及医疗单位建各种科研小组10个,后在推广、应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试制新产品过程中,不断增多,又逐步演变为“攻关小组”,至1987年全县共建立“攻关小组”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