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普及
第一节 科技宣传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科技知识。1951年起利用扫盲班,向学员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计6期,1500多人次。1955年起每年办一班速成中学,学文化,学农业科技知识及经济建设常识等。之后县每年召开一次大型会议,以会代训,向农村基层干部传播种子处理和作物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科学种田技术。1958年县科协、科委干部组成下乡巡回宣传队,利用幻灯向群众宣传工具改革、水土保持、气象、找矿等方面的知识。1974年科委成立一个科技电影放映队,经常下农村巡回放映《小麦高产之路》、《森林与我们》、《试管育苗》、《薪炭林》、《地震知识》、《百果下山》等科教片,至1980年共放映200余场,观众达40万人次。1980年后县广播站开辟《知识之窗》、《农业科技知识》、《为专业户服务》等专题节目。至1985年共播出稿件360篇。县科协利用墙报,开辟《科普长廊》,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和致富经验等,并以不同形式组织学术交流会15次,参加1200多人次,宣读学术论文或专题报告320篇,向县党、政领导部门提出有关四化建设方面的建议400余条,被采纳100余条,为经济建设发挥了作用。城关成立咨询服务中心一处,开展建筑设计与施工、食用菌栽培、家电维修、计划生育等服务项目,年创经济效益2万元。自1985年以来,县科委编印的《科技通讯》、《科技情报》、《泌阳科技》等资料性刊物,印发64期,并与省内外234个单位经常交换情报、互相传递科技信息。1985年到1987年围绕“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37期,共培训“普及型”技术人员4834人次、“提高型”技术人员580人次。
第二节 引进与推广
一、引进新品种
(一)农业
小麦 1949至1959年,县内以“大头笨”、“和尚头”、“小白麦”等冬性农家品种为主,但都严重退化,穗小产量低,在此期间引进试种了“宛1-486”和“徐州438”等新品种。经试种比农家品种抗灾性能强,产量高,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60~1980年引进“辉县红”、“内乡1号”等品种并培育出“泌农10号”、“泌阳19号”、“泌阳37号”新品种。经筛选“内乡5号”、“内乡36号”、“阿夫”、“阿勃”、“矮粒多”、“泌阳19”逐步成为当家品种。1981年至1987年引种“宛756”、“百农3217”、“百农41”、“宛7101”等品种。还培育出“泌阳117”、“杨集762”品种。经筛选“宛7107”、“宛756”,“宛原1836”成为当家品种。“宛7107”、自1972年引种后,经试种示范、推广,表现出抗病、抗风、抗旱、抗倒伏、早熟、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棉花 1951年引进“斯字棉”,1955年引进“岱字棉15号”,1978年引进“河南79”、“河南70”、“中棉7号、“豫棉1号”、“中棉10号”、“鄂纱28”等良种,经试种“河南79”、“中棉10号”、“豫棉1号”增产幅度大,成为当家品种。
油菜70年代引进“南阳41”,1980年引进“甘油5号”、“甘油4号”,1983年引进“78004”、“78103”等双低油菜,使全县油菜种植良种化。
大豆 1959年引进“天鹅蛋”,1963年引进“紫大豆”,1976年引进“7033”,1979年引进“蒙城大豆”,1980年引进“跃进5号”、“诱变30号”、“豫豆1号”、“徐州421号”。其中,“7033”、“跃进5号”、“蒙城大豆”,适合泌阳自然条件,增产较多,成为当家品种。
(二)林业
建国以来,引进推广用材林优良树种有黑松、油松、火炬松、湿地松、箭杆杨、加拿大白杨、意大利杨、法国梧桐、文冠果、南竹、川楝等。经济林优良树种有苹果、黄桃、红果、葡萄、山茱萸等。60年代引种茶树以来,已发展茶场44个,面积2250亩,1987年采茶面积1116亩,产茶4.4吨。
(三)畜牧业
自1955年开始引进瘦肉型“长白猪”(丹麦)、“杜洛克”(美国)等良种猪。到1987年末,全县生猪存栏6.6万余头,实现良种化。1964年引进细毛羊150只,其中新疆羊80只、德国肉毛兼用羊20只、苏联羊三个品种30只,其他20只。1987年底上述良种羊发展为1.21万只,占全县养羊总数12.24万只的10%。重点繁育区在王店、大路庄、马谷田、贾楼4个乡,泌阳县种畜场亦有较多存栏。经地、县两级现场宰杀试验,杂交一代净肉率为72.7%。
二、引进新技术
(一)农业
在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围绕增穗、增粒、增重,实现合理的穗粒结构,引进推广耕作技术,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小麦种植推广合理用种、浸种拌种、适时播种、重施底肥、氮磷配合、育苗移栽、宽窄行种植、点播等技术。玉米种植推广麦垄播、育苗移栽、宽窄行技术等。棉花种植推行麦棉套种、麦棉轮作、棉花油菜轮作、宽窄行定穴摆播、营养钵火炕育苗、地膜覆盖、整枝打权等技术。还推广大豆手间苗、花生清棵、芝麻打顶和红薯不翻秧等新技术。
(二)林业
推广泡桐、杨树、楸树等小粒种子直播育苗、火炬松营养钵育苗、柑桔大面积覆盖育苗、泡桐麦垄套种育苗、马尾松和野生山楂改造利用及温床催芽育苗等新技术。
(三)水利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1、钢丝网水泥结构,自1971年至1987年,应用于老河中型水库输水道改建,宋家场大型水库南干渠马谷田过河薄壳渡槽,霍庄中型水库南干渠拍白渡槽等工程。其特点是,易于造型制成各种形式的空间薄壁结构,具有匀质高、弹性好、抗渗、抗裂、抗冲击等。2、环氧树脂涂液和环氧沙浆。应用于宋家场水库左岸输水洞防渗。3、喷锚技术。应用于宋家场水库右岸输水洞施工,与传统的用模板衬砌洞身办法相比,具有节省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和加快工期进度等优点。
(四)工业 卫生 医药
离心铸造 1978年9月县机械厂开始引进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试制离心铸管,经数年研制成功。1984年经省鉴定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985年批量生产,年生产40吨,成品率达95%,年产值20万元,获利2万元。
电阻、避雷器 1979年县压敏避雷器厂引进新技术,经数年试验、改进制成氧化锌压敏电阻和低压避雷器。1984年经省通讯部门鉴定,各项技术性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当年生产200只,产值15万元,获利1万元。至1987年组装低压避雷器2万只,产值150万元。
壁毯加工 1986年县壁毯厂从山东聘请两名技术员,并引进其壁毯加工技术。加工的绢丝毯,参加北京壁毯产品展销,受到国内外客户好评,成为本省重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瑞典、西德等国。年产值112万元,创外汇29万美元。
维脑路通 1980年泌阳制药厂引进药方,经200多次试验,制成维脑路通。1982年12月经地区科委组织鉴定,符合省、部技术要求,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批量生产,成为该厂主要产品之一。
无水乙醇 1982年县制药厂引用新工艺树脂法,生产无水乙醇,经一年多反复试验成功。生产效率高(日产500公斤),产品质量稳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1983年11月经地区科委鉴定,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1984年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磨球、甩锤 1985年县机械厂引进技术,进行马氏体抗磨球墨铸铁材料及磨球、甩锤的研究,经一年多反复试验成功。1986年10月经地区组织鉴定,居国内先进水平,有推广应用价值,是冶金、电力、矿山、建材等行业更新换代的理想产品,深受用户欢迎。该厂每年生产磨球300吨、甩锤100吨,获利28万元。
三、引进新设备
无线电对讲机 1981年县水利局建成防汛无线电台,各大中型水库相继安设无线电对讲机。之后,交通、公安、银行、粮食等系统,也先后安设无线电对讲机。至1987年全县有15个单位安设无线电对讲机通话。
无线电传真机 1982年6月泌阳气象站安设无线电传真机,使接收气象资料、预报天气水平有显著提高。1985年县委机关购置传真机,成为党政部门传递信息情报的重要手段。
广播电视设备 1、1984年3月县购1部50瓦功率,100.5兆周TPF-2型调频发射机,1985年12月安装试播完毕,1986年7月1日正式开播。具有抗干扰、失真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人为破坏,保密性高等优点。2、1984年6月购GS2-5型50瓦电视差转机1部,1985年12月完成安装并试播,可接收2频道黑白或彩色电视讯号,发射6频道讯号,收看覆盖面积半径为30公里左右。3、建广播电视塔1座,高108米,安调频、调幅天线各1套。4、1986年购进ZTS-3型中频调制器1部,启用后能接转多频道讯号,为加入自办节目奠定了基础。
四、推广沼气、节煤炉
沼气 泌阳县沼气推广工作始于1958年,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板桥区供销社在荆树坟村建成第一口50立方米沼气池,由于管理不善,不产气。1974年8月县成立沼气推广利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专职干部搞试点推行此项技术。1975年在城关古城村先后建成10余个20立方米沼气池,获得成功。此后,加强领导,积极推广,沼气池成片发展。1976年全县19个公社都成立了沼气推广办公室。当年有15个公社在15个大队部分村修建沼气池,年底全县建沼气池360个,可容气5400立方米,产气使用的池子92个,每个池气压达40~60个。1977年4月在杨集公社召开沼气推广工作现场会,参观学习该社杨庄大队自力更生办沼气的经验,推广“三合土”(石灰、砂、粘土加水拌合)建池。至年底全县又建沼气池466个,实际使用128个。杨庄大队基本实现沼气化。1979年后,由于县、社、队体制变更,沼气推广组织机构自行消失。1982年9月沼气工作由农牧局能源股接管,沼气池利用日少。
节煤炉 1984年由县科委资助,县缫丝厂引进试制节煤炉,获得成功,之后曾生产3万个,销售到县内外。
第三节 科技测报
一、气象测报
1956年10月泌阳县气象站初建时,工作人员少,设备简单,只作一般的气象观测。1957年人员和设备增加,观测项目增多。1958年开始短期天气预报,为当地服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是年11月全国气象现场会在泌阳召开。1964年开展中、长期天气预报。1978年将测报、预报轮班作业改为测报股、预报股各负其责,提高了工作质量,为国防、国民经济及当地工农业生产做出有效服务。从开展预报以来,年均发出预报400余次。1985年后可根据抄收中央电(视)台的天气形势和预报广播,填绘地面天气形势图,结合无线电传真天气形势图和短、中期预报图,结合本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计算整理,及时进行短、中期预报,准确率上升为68%,长期预报准确率达60%,符合省气象局规定的指标。到1987年采用的仪器有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遥测雨量计、日照计、气压表、湿度表、电接风、蒸发皿、雨量器、电烘箱、取土钻等,同时增设无线电传真机、高频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观测项目有:气压、湿度及温度、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力、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等。抄收制作各种图表累计5840余份。
二、水文测报
民国20年(1931年)河南省水利处设泌阳雨量站,始有水文测报。民国24年1月停止观测,次年1月恢复至民国26年6月再次停止观测。
建国后,1951年5月由河南省农林厅水利处,在泌阳设立雨量站,1952年5月改称水位站,1954年6月改为泌阳水文站。观测项目有降水量、陆地蒸发量、水质、地下水位,泌阳河城关段的水位、流量、含沙量、霜、冰、雪及河床变化等。观测仪器设备有流速仪、水准仪、经纬仪、雨量计、自记雨量计、蒸发皿、自计水位仪、测船电动缆道等。观测方法除自记外,宏观每天8点、20点观测,平时按规范要求观测,汛期观测次数增多,并有向北京、郑州、武汉、蚌埠、襄樊、南阳、驻马店、唐河、郭滩和泌阳县防汛指挥部报汛任务。自建站至1987年,刊印成册水文资料37卷、年平均观测数据2230余个,发报840余份,原始资料整理成册7种259册,整编资料17种629册,图370余份。
三、地震测报
1975年12月县成立地震工作办公室,配专职干部3人,开展地震及防震知识宣传工作。1976年4月成立泌阳县地震防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8名干部,分测报组和地震知识宣传组,开展群测群防工作。至1980年12月县地震防震办公室撤销。在地震防震办公室设立期间,曾广泛地开展了地震防震宣传工作,办街头宣传栏5期,印发地震宣传挂画1500套、12000幅,印地震知识小册子25000多册,办培训班(有时以会代训)6期500多人次,放地震知识科普片50多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全县24个公社都建立了地震防震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公社建立50个宏观哨,全县8所高中都建立了宏观哨和土地电观测小组。县地震办公室建中心测报站,配有综合仪器设备,观测项目10余种。在板桥水库、宋家场水库、华山水库、156微波站、县气象站5个骨干测报点组成全县宏观微观测报网。骨干点都有3种以上观测手段,每日8时、20时观测,并用电话向县中心测报站报告数据。县站汇集各测报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判断有无异常,以便作出预报。地震观测项目有:土地电、地磁、地应力、地温度、水电流、水电导、植物电、地倾斜等。还有气象、植物、动物异常现象宏观项目。观测仪器有ZD-1型综合地震仪2部、陶瓷偏角仪2部、光放大水平摆地倾斜仪2部、应力感受器等设备。还有各地自制的设备如土地电、生物电、水电导等。由于泌阳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成绩显著,1978年和1979年驻马店地区两次在泌阳召开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