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梁祝传说考
特有的地理环境是构成梁祝故事的重要条件
梁祝故事,蜚声海内外,使得很多人牵强附会,致使今日国内21省及朝鲜均有梁祝传说。
(一)宁波。宋、元、明、清《宁波府志》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县西40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
笔者赴鄞县实地考证,此地仅有墓,而无梁祝故里及读书处,更无马文才可考。
(二)宜兴。清吴骞《桃溪客语》云:“今善权山下有祝陵,相传为祝英台墓。”
笔者赴宜兴实地考查,此地无梁祝故里,亦无马文才故里。
(三)舒城。清吴骞《桃溪客语》云:“舒城县东门外,亦有英台墓。”笔者赴舒城实地考证,县志没有记载,梁祝墓,故里已无痕迹可寻。
(四)清水。清蒋蔗《留素堂集》云:“清水县有祝英台墓,赋诗以吊之”。
(五)林镇。据《清堂遗事》卷九记:“林镇,属河间府,有梁祝墓”。
(六)嘉祥。清乾隆阮公修《山左金石志》记:“嘉祥有祝英台碣文,为明人刻石”。
(七)江都。传说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台,俗呼英台坟。
我们再看看河南省汝南的情况。笔者数次踏勘:梁祝故里马乡正处在京汉官道两旁,距汝南城约60余里。
汝南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又有梁祝及马文才居住的村庄,还有读书的地方红罗山,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从梁山伯家到红罗山读书必经曹桥,从朱英台家到红罗山读书亦必经曹桥,所以才会有著名的“曹桥结拜”(传到外地因“曹”“草”音近,故讹传为“草桥结拜”。)
从红罗山到梁山伯家梁庄及朱英台家朱庄均为十八里地,所以才会有著名的“十八里相送”。豫南古有民俗:“十六、七里称十八里,二十里地亦称十八里。”
试想,古代一女子女扮男装,绝不可能“千里求学”。而且自孔子游说列国特别是多次到达陈蔡、汝南后,学塾林立,仅汝南郡就有嵩阳书院、天中书院、蔡国儒学、子贡书院、红罗山书院等读书处,一个弱女子何苦要“千里去杭州求学”呢?况且是“同窗共读三载”,时间漫长,远离故乡,加之古代路途遥远,交通工具不便,家人如何放得下心呢?梁祝家乡北六十里有天中书院,南十八里有红罗山书院,西北百余里有嵩阳书院,只有就近求学才合乎逻辑。
按著名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指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据此我们可以推论,有梁、祝坟墓,其家必在附近,其家乡附近必然有学塾。而马文才家必在其左右,梁祝故事中所有地点及景物,均可以在汝南县马乡镇找到。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是诞生梁祝故事的重要客观条件。
围绕梁祝故事所形成的上古民俗至今尤存
当代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是研究民间传说的重要依据。风物传说所形成的民间习俗,根据个性,或多或少地与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民间习俗,可以捕捉到传说的发生、演变过程”。运用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来研究一下汝南马乡镇围绕梁、祝故事所形成的民俗。
(一)传说:
①.曹桥结拜的传说
(据75岁的老艺人沈疙瘩口述)
曹桥地处汝南至正阳的官路西侧约2公里(今属马乡镇),全村人都姓曹。村南头有一小河,终年流水,村人们集资修了一座小桥,方便过往行人,取名叫曹桥。
曹桥的南边8公里处,有一座山叫红罗山(现改为台子寺),风景宜人。山上有一书院,吸引了附近求取功名的学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红罗山读书,正巧在曹桥相遇,二人一见倾心,便撮土为香,结拜为兄弟。这就是有名的“曹桥结拜”。
②白衣阁的传说(据85岁的代方居口述)
北马乡后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前,古时有一座白衣阁,供奉着白衣菩萨,十分灵验,人们传说白衣菩萨就是朱英台的化身。
原来,朱英台被花花公子马文才强娶时,花轿来到北马乡村头,有旋风挡路。朱英台掀开轿帘一看,见是梁山伯的墓,就下轿哭拜,一时哭得山摇地动,雷击墓开。朱英台一下就扑进墓里。大墓合上,从墓中飞出两只蝴蝶,一只雪白,一只金黄。人们说白蝴蝶就是朱英台,黄蝴蝶就是梁山伯。
由于朱英台穿了一身白孝,死后又变成了白蝴蝶,人们被她对爱情的挚着追求所感,认为只有天上的菩萨才配拥有这份爱情。于是,人们就为朱英台修了一座白衣阁,供奉了朱英台的化身白衣菩萨。白衣阁里有娃娃山,新婚男女总要到白衣阁里拴娃娃,回去后新娘就会生一个胖小子,人们传说是朱英台送的。
③.梁山伯与朱英台墓的传说
(据95岁老人庞士秀口述)
据说,古时候方圆附近的穷人到办喜事的时候,家里没有碗、盘子、筷子。人们就到梁山伯与朱英台墓前烧纸、祷告。梁朱就会大发慈悲,为人们送上碗、盘子、筷子。人们用完了,就会主动送回来,下次来求,一准灵验。
人们都说梁山伯与朱英台心眼好,他们二人生前终没能成眷属,但愿天下有情人能成眷属。
(二)民俗
①.据68岁的李桂平讲:在北马乡的梁、朱墓地附近,古往今来就多蝴蝶,白的、黄的、花的。群众把白蝴蝶称为朱英台,黄蝴蝶称梁山伯,花蝴蝶称为马文才。而且总是白色的和黄色的相互追逐,花色的总离一丈远左右。老年人不让小孩捕捉蝴蝶,说这是梁、朱变的。
②.(据52岁的熊应国口述)
至今流传着朱马不通婚的习俗,因为前世结了仇。
③.(据85岁老人李桂芝讲)
因为七月十五日是朱英台为梁山伯而死的日子,所以千百年来,北马乡的人养成了七月十五送灯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为没有儿女的梁、祝送灯、烧纸,请他们回家吃饭。
④.(据村委主任陈丙文讲)
古时候,人们传说梁山伯与朱英台之间的官道,三天不走人,两个坟就会长到一块去,可见梁朱爱情之深。
⑤.(据陈锐98岁的父亲讲)
由于梁朱的故事传的很远,当地群众怕有人扒墓,假称“孝女墓”,以此保护梁朱墓地不被人盗挖。
(三)流传区域广泛
①.(据68岁的李桂平讲)十年前,有一个山西人还到马乡寻找梁朱的墓地。
② .(据村支书李同心讲)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川、湖北、黑龙江、北京等地的红卫兵串连,路经马乡,都要到梁朱墓地参观。
③.(据78岁的袁得山讲)他在东北当兵时,人家听说他是汝南马乡人,就问梁朱的墓保存的怎样。
④ .(据村支书讲)前几年马乡人到广州、海南等地拾破烂,南方的人还问梁朱的墓是否在马乡路两沿。
(四)戏曲
据调查:关于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地方戏曲在马乡流传很多。有曲子、豫剧、二夹弦、坠子、鼓儿词、丝弦道、花鼓调、民歌等。很多民间艺人都可以整段传唱。如75岁的艺人唐巧,85岁的张咣,75岁的艺人沈疙瘩,88岁的梁光腿等均可表演。剧目有戏剧(祝九红要嫁妆》、坠子书《梁山伯下山》、花鼓戏《十八相送》等。
据《中国豫剧大辞典》主编马紫晨先生讲:河南地方戏中关于梁祝剧目,其唱本较早,唱词最为原始朴拙,越是到后来,唱本越精练。
(五)墓葬
墓葬与事件发生年代吻合。梁朱的传说发生在西晋中晚期,距今1700余年。据马乡村民李柱平讲,1964年他曾带人扒过梁山伯的墓,墓内有魏晋石刻墓画,有人头骨片等。祝英台的墓挖了一部分,挖出的石马石佛像等物,均为魏晋时期的器物。
(六)资料
戏剧、曲艺资料充足。查《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曲艺志词典》等资料,均称梁山伯与朱英台的传说发生在晋朝年间,早在三百多年前,河南就有了豫剧《梁山伯》、河南曲子《梁山伯上学》、《攻书》、《送友》、豫南花鼓《西窗会》、《东楼会》、《讨药引》;二夹弦有《梁祝》、《红罗山》等。而且查京剧、越剧、绍兴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剧目,以豫剧反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内容为最多,且时间早于其它剧种几百年,其它剧种只是在近代才改编移植《梁祝》的。
又据汝南县剧团的68岁的王波介绍,豫剧团《梁祝》本子已传200年以上,皆为口传,十分原始。魏晋南北朝时,京都为洛阳,以中原文化最为灿烂,汝南为汝南郡,地处天中,得优秀文化风气之先,创作出《梁祝》这样的爱情诗篇,亦在情理之中。而当时的江浙吴越文化正处在产生之初,很难产生《梁祝》这样的文化艺术精品。
(七)民歌
选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
梁山伯送友
日头出来你照啊照呀高(哎哎嗨、哎嗨啊),一对学生你下呀山那来呀啊、啊。
前面走的是梁啊山那伯(哎哎嗨、哎嗨啊),后跟小姐叫祝啊英啊台呀啊啊。
草上摇,蜜蜂采花是闹嚷嚷。
蜜蜂采蜜正奔忙,老天爷降下这风雨狂。
雨打蜜蜂抿了翅,花瓣落在那地中央。
要得花蜂们重相会,除非明年到春光。
谁要是能逮住鸳鸯鸟,我赏你酒瓶肉一方。
满堂学生们哈哈笑,各抱顽石砸鸳鸯。
唯有祝英台气力小,搬不下顽石我脸无光。
满堂学生们哈哈笑,都笑祝英台是女娘。
只笑得祝英台红了脸,羞羞惭惭我回书房。
出言我把梁兄叫,你送九弟我回家乡。
你送九弟我回家去,草堂探望二爹娘。
背地没把谁埋怨,埋怨草堂二爹娘。
没有儿子怨你命,你不该女扮男装送学堂。
孩儿攻书二年半,并没露出那机关。
孩儿若是机关露,你二老臭名天下杨。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太阳呀一出呀紫霭霭,一对子学生下山来哈呀,嗯咳呀哈,一对子学生下山来呀。头里呀走着呀梁山伯啦哼,后头紧跟着祝英台哈呀,嗯咳呀哈,后头紧跟着祝英台哈呀。
走一山来又一山,山山里头好竹竿。高里砍了卖钱去,短哩就砍了做竹帘。走一沟来又一沟,沟沟里头好石榴。有心摘给梁哥吃,吃着甜来就再来偷。
走一河来又一河,河河里头好白鹅。头里哩公鹅哼啊啦叫,后头雌鹅叫哥哥。走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头好庄稼。高的里来是秫秫,短的来个是芝麻。
不高不短棉花种,棉花里头带西瓜。
按个籽来发个芽,拖个秧来就开花。
一天能长一大把,两天就长两大把。
三天没见西瓜面,黑籽红瓤在里边。
走一庄又一庄,庄庄里头好嫁妆。
先打桌子后打椅,然后又打顶子床。
走一庄又一庄,庄庄里头小狗叫汪汪。
头里走着男子汉,单咬后头您姑娘。
流传在汝南马乡镇的梁朱民歌很多,不胜枚举。透过汝南县马乡的民俗,我们不难看出梁、祝故事的渊源。汝南马乡的梁祝传说、民俗、民歌、戏曲、突出了祝英台的贞节,甚而把祝英台的“贞节”奉若神明,演化成“白衣菩萨”供奉起来。这与祝英台故事之所以传布很广,全因了祝英台的“贞节”说十分吻合。
中原动荡,人口迁徙,是梁祝故事形成东南、东北、西北走向的主要原因
梁祝故事诞生于何时?问题较多,有说晋朝,有说东晋,有说晋末,查明徐树丕《识小录》云:梁祝故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会稽异闻》不知何代之书,遍找书目不可得,姑置勿论。《金楼子》乃梁元帝所作,是很普通的书,大抵作于公元557年左右。然而翻了几种版本不同的《金楼子》根本没有记载。现在我姑且假设《金楼子》有记载,那么梁祝传说当在梁元帝之前了。
又查清吴骞《桃溪客语》云:梁祝“事闻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之曰“义妇冢'。此说源于晚唐张读的《宝室志》,可翻遍晚唐三种不同本子的《宝室志》都没有记载。那么谢安请封“义妇冢”的事当在东晋383年前后。
又查有同道《咸丰县志》载“安帝丁酉秋,孙思寇会稽,梁山伯助刘裕讨之。贼遁入海。裕奏闻,帝封梁山伯为义忠神圣王”。梁山伯变为神仙,纯属传说而已,如按刘裕“讨贼”说,刘裕乃东晋大将,又是安帝丁酉秋,时间应在公元393~420年之间。
总上所述,可见梁、祝故事最早在公元383年至577年间就有了传说。(仅仅是传说,无可靠记载)。
一篇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她的最初发生、演绎、发展、最终完善是需一个相当长,甚至是漫长的时间过程。梁祝故事发展演绎就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钱南杨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梁祝故事原来仅仅是两个少男少女相互倾慕,因故不能遂愿而双双殉情。那么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到了“事闻于朝,谢安请封”,梁山伯之魂可助刘裕退贼的时候,可见影响已经很大,而且在中原人中间传说很广。因为谢安是陈郡太康人,刘裕亦是中原人。手下所领兵马均为“北俯人。”
很显然,梁祝故事不可能一诞生,就事闻于朝,更不能“助刘裕退贼”,平民百姓何来此神通?再者东晋王朝建立的百年时间里,一直是战争频繁,先是元帝狼狈渡江,五胡十六国不断南侵,淝水之战,东晋贵族内讧倾轧等,东晋王朝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文人学士,达官显贵关心的是战争、权力、经济问题,梁祝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何足道哉?由此推论:梁祝故事“事闻于朝”之前,至少经过了近百年的演绎发展过程,那么,至少梁祝故事发生在西晋中、晚期,甚至更早一些时间。
西晋中、晚期诞生于汝南的梁祝故事,何以会出现东南、西北、东北的风物走向呢?
其原因盖出于:
一是由于汝南郡特有的地理、政治、文化、军事位置造成的。《周礼》:汝南房心分野,古星官土圭测景,惟此地为天中。《禹贡》称为“豫州之域”,《汝宁府志》载:秦为颍川郡,汉置汝南郡,晋为汝阴郡,汝南郡,元嘉中洛阳司州陷于魏,侨立司州于汝南,号悬瓠城也。《汝宁府志序》:“汝南为天地之中,砺山带河,关扼山溪,与荆吴相表里。其地名人辈出,道学渊薮,甲第蔚起,代不乏人;至于名篇胜迹,雄峙方区,犹未易指屈数,洋洋一大都会也。商贾辐集,烟火数十万家,弦涌之声不绝于耳”。可见,汝南自古以来不仅是地理中心,亦是政治、文化、军事的大舞台。
二是战乱频仍,人口迁徙。《汝宁府志》载:汝南郡其地冲而易扰,其民易动而难静,汉以前不具论,魏吴割据,东晋迄梁陈率以长淮界分南北,历隋至唐,藩镇跋扈,汝民流徙。文德间,秦宗权数据蔡以叛;赵宋南渡,岳飞复蔡州,旋沦于金。元末,汝颍兵起,乱未有已;正德间,霸冠之乱,汝地半无坚垒。
西晋惠帝时,“八王之乱”。汝南的氏族大家纷纷迁往江南。史书载:永嘉八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大户。后无归。
公元12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率10万大军进豫州,北魏军昼夜攻城。陈宪督励军民浴血奋战40多个昼夜,北魏军伤亡惨重,尸体塞满护城河。
从唐末到五代十国近百年的战乱中,蔡州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
笔者曾亲赴江、浙有梁祝传说的地方调查,如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善权镇居民,先祖均为河南开封人。如浙江上虞祝家庄附近均为晋时河南移民,先祖为河南陈留人。如鄞县刘、朱、祝、陈氏家谱,记载先祖为河南洛阳、商丘、颍川等地人。又查嘉秦《会稽志》:会稽郡自牧梁氏,谱载其先世居汴梁,宋时南迁居上虞昆仑沙丘。
稽门山封门祝氏,先世谱载居汴梁,后随高宗南渡到临安,简居剡之灵娥符居上虞。
嵩临朱氏,先世朱建居太原,朱汛居沛国(《汝宁府志》:汉时,析梁、沛二郡地,隶豫州),后周时朱氏避乱居吴郡。宋元佑间六世孙光诞修谱曰:河南朱氏世谱至孝珉重修至今。
谢氏,先世谱载系出陈郡晋国子祭酒谢衡因避永嘉之乱,始,东晋丞相谢安即为三世。
在浙江省图书馆,笔者又查到民国八年修订《朱氏重迁浙支谱》图一卷及《祝氏迁浙宗谱》等典籍。
锦里祝氏自迁居以来素称望族,自受姓至此,凡四十七世,旧谱公仕晋永嘉年间授中颂军,后随元帝渡江移屯曲河。
祝氏自昨土以来世居江北,其后为齐鲁吞许,若江南氏祝者盖寥寥绝无也。迨巡公渡江而南徙居浙。
朱氏,无御侠都尉朱孝珉号嵩临先居剡之天泉。先世居汝、颍,后周时,朱官殿中大夫,避乱居吴郡。朱三子瑾环。环又名古僚,字舜臣,唐广明间因巢乱避于杭州、台州、上虞、南京等地。
毋庸置疑,江浙的祝、朱、梁三姓上世均为中原人,皆因西晋以来战乱迁于江浙。显而易见,北人南迁造成中原文化的南移,形成了梁祝故事的东南走向:舒城——宜兴——上虞——鄞县。
对于梁、祝故事的初步考证,因时间仓促,资料匮乏,水平有限,难免疏漏。这将有待于下一步的继续考证。关于河北林镇,山东嘉祥,曲阜,以及山西、陕西、甘肃清水的风物走向,事出何因,来龙去脉,将在以后考查中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