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水利
第一节 河道
县境内共有大小沟河130条,其中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条,100平方公里的11条(即:汝河、北汝河、文殊河、臻头河、吕岗河、小沙河、邓河、云溪河、练江河、南马肠河、杜一沟),列为重点河道有两条(汝河、北汝河)。
一北汝河 北汝河系汝河主要支流之一,由发源于西平县仪封镇的北柳堰河和遂平县红石崖的石洋河汇流而成。自张楼乡吴寨村北入境。经金铺乡李湾入老汝河故道,经汝南城至沙口与臻头河汇流,故以上称北汝河,以下称汝河。沙口以上流域面积1188平方公里,其中县境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主河道总长45.5公里(李湾以上9.6公里,以下35.9公里)。
二汝河 汝河古称汝水。发源于泌阳县五峰山麓,经板桥水库、遂平县、汝南境的王桥西入境。1958年,兴建宿鸭湖水库时,将其拦截库内,于夏屯泄洪闸同臻头河汇流,又经臻头河河道,至沙口与北汝河汇流主河道,走三桥乡刘寨村、王岗乡李庄村、张岗乡下湾村,到平舆县西洋潭出境。长度70.4公里,流域面积1277平方公里。
两河的上游,多为岗丘地,地面坡度大,雨水积流快,中下游地势平坦低洼,河道曲折,淤塞严重,排涝标准低,每遇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汛期不能排洪,旱季不能灌溉,常常是有雨水灾、无雨旱灾,种不保收,十年九歉,农民深受水灾之苦。
第二节 治理
建国后,人民政府就积极着手治水。50年代初,采取“修河救灾”和“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农民培堤防洪,挖沟排涝,抗旱打井,达10多万人次,完成土石500多万立方米,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治理标准低。
一北汝河治理
1964年冬到1965年春,在信阳专署的领导下(时属信阳地区),对北汝河进行了全面治理。主干自上蔡县高湾到汝南县李湾取直,取直段走吴寨西、桂楼东,丘楼、荆庄西南,于李湾东入汝河。新线主干在县境内长9.6公里,流域面积74.3平方公里。该工程由上蔡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4个县参加施工。其中,汝南施工段自李湾以上,长度2.65公里,出动民工7000人,完成土方61.14万立方米。
1965年11月至1966年4月,为改变北汝河祝湾段和宿鸭湖总干渠排灌不分,驻马店行署决定,总干渠改道,废除北汝河节止闸,兴建总干倒虹,排灌分家和北汝河取直,两项工程同时开工。
汝南县组织金铺、留盆、红光(三门闸乡)、刘屯(三里店乡)4个公社参加施工,出动民工6500人,共完成土方81.09万立方米,其中总干渠完成土方25.45万立方米,河道取直完成46.18万立方米,老河堵口7处,完成土方9.46万立方米,投资20.28万元。倒虹工程由驻马店地区水利局负责施工,汝南出动民工2100人,于1966年4月完成。
1966年11月至1967年2月,大于张分洪道开工。大于张位于遂平县车站乡至汝南县罗店乡羊皮庄东北入宿鸭湖,长度15.4公里,工程量308.4万立方米,由汝南县、遂平县两县施工,汝南县负责下游4.8公里,出动民工4500人,完成土方34.66万立方米。
二 汝河治理
1969年12月至1970年4月,由平舆县境的小埠口至西洋潭段河道取直,治理长度14.23公里,汝南县出动民工7万人,完成土方253.2万立方米。
1971年10月至1972年2月,由汝南县境的沙口至平舆县境的小埠口段,河道取直10.74公里,由正阳县、汝南县、上蔡县、泌阳县4个县,出动民工7万人,完成土方241.7万立方米,其中汝南县负责刘寨段,长度2.2公里,出动民工2万人,完成土方69万立方米,建刘寨桥一座。
第三节 湖泊蓄水区
汝南县境内除宿鸭湖水库外,地面拦蓄工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塘、堰、坝;二是拦河(沟)闸;三是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故河道。
坑塘,全县约有1万多处,总面积4590亩,利用灌溉率低。堰、坝全县共51处,主要集中在县西南部的大王庄乡,其它乡镇也略有分布,如大王庄乡的小亮寺水坝,和孝乡的曹桥水坝、马洼塘、郭庄塘,三桥乡的唐寺塘,官庄乡的苗冢塘,金铺乡的丰收水坝等。总蓄水量348万立方米,其中蓄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14处,设计灌溉面积18.3万亩。
拦河(沟)闸,全县有11处,即罗店乡的别桥闸、水屯的刘付汉闸、陈楼闸、关帝庙闸,韩庄乡的韩庄闸、聂庄闸,板店乡的董湾闸,三门闸乡的大唐闸,留盆乡的大邱闸,和孝乡的周庄闸、赖柏树闸。除板店乡董湾闸建于1963年11月外,其它均系1970年后修建。
故河道,也称“哑河”,全县有14处,总长67公里,水域面积4963亩,蓄水量2003万立方米。
第四节 农田灌溉
一 自然灌溉
县境内,有宿鸭湖、簿山水库两个自流灌溉区。宿鸭湖灌区包括三门闸、三里店、板店、留盆、金铺、张楼、城关镇7个乡镇。簿山水库灌溉区包括常兴、和孝、舍屯、官庄、韩庄5个乡。两灌溉区工程于1958年至1963年相继修建,共建总干渠1条,干渠4条,支渠18条,斗渠169条,总长度560公里,建筑大小桥、涵、闸480座。设计自流灌溉面积8万亩,提水灌溉面积6万亩,由于配套时间拖得长,标准低,实际效益3.5万亩。
二 提灌
(一)机电站提灌 县建设机电提灌站,始于1954年,有大王桥、黄连铺等处,由于资金困难,半途而废。1964年,又兴建提灌站,到1974年,全县共建提灌站37处,设计灌溉面积6.5万亩。配套完整的18处,有三门闸公社的黄庙、大唐、五里庙、三里庄站,三里店公社的高桥、任庄、十里铺、傅楼站,老君庙公社的孙屯、小方庄站,舍屯公社的赖楼、辛屯站,和孝公社的薛岗站,三桥公社的野猪岗站,张岗公社的孔寨站。共装配柴油机230台,142116千瓦,电动机317台,170千瓦,水泵36台,变压器5部,250千伏安。但由于对机灌站管理不善,不重视其经济效益的发挥,部分站已毁坏,有效灌溉面积仅2.6万亩。
(二)井灌 喷灌
井灌 县发展井灌较早,自1952年开始打土井灌溉农田。1952年至1956年,用人力推动锅锥打井,最大深度10~15米。用人推水车提水,井浅出水量小,不能满足灌溉农田的需要。1964年,打井工具有所改进,用转盘车带动锅锥,混凝土管代替砖井筒,使用机械提水。1970年,县水利局成立打井队。1973年6月,县政府成立打井办公室,加强对井站建设的领导,机井建设较快地发展起来。水屯、罗店、留盆3个公社,机井多,质量好,效益显著。1985年,全县共打机井5846眼,其中配套机井3431眼。提水机具3431部,3554匹马力。配电井926眼,配电机926台,5087千瓦。年提水量可达1453.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3万亩。
喷灌 喷灌是在井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汝南的喷灌始于1974年。虽然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省水、省电,效果好,但因经济能力跟不上,发展不快。1985年,全县配套电井完好量2015眼,有喷灌机552台(套),3837.4千瓦,主要分布在三门闸、留盆、水屯3个乡。
三塘、堰灌溉
塘、堰灌溉,数量很小,主要分布在大王庄乡。1958年,贯彻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塘、堰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几乎普及全县,但配套、管理差,使用价值低,绝大部分已报废。1985年,共有塘、堰51处,有效灌溉面积0.45万亩。
第五节 除涝
汝南县自古多涝灾。坡洼涝区多分布在汝河、北汝河、南马肠河、吕岗河、文殊河等沿河两岸,总面积85万亩,其中低洼易涝面积40万亩,水浸地面积45万亩。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洪汝河流域的防涝工程十分重视。1958年,修建宿鸭湖水库,对防洪防涝起到了巨大作用。以后,又相继治理了汝河、北汝河、南马肠河、北马肠河、杜一沟、杜二沟、杜三沟、荆河、芙河、韩溪河、吕岗河、韩坡沟、湮河(半截河)、舍屯沟、唐寺沟及其主要支流,对排除地面积水,减少涝灾,起到很大作用,初步控制了一般洪涝灾害。1985年,共开挖干支沟87条,斗沟1080条,完成土方13480万立方米,砖石砌体31.7万立方米,混凝土7.1万立方米,防涝效益面积60.6万亩,占总内涝面积的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