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传 说
三 王 墓
今汝南和孝乡有座三王墓,你知道三王墓的传说吗?
战国时代,楚王命干将、莫邪夫妇铸剑,三年始成雌雄二剑。干将知道楚王脾气坏,如果把两口剑都献给他,他为了称雄天下,防止自己再为别人铸剑,非杀掉自己不可,但如果只献一把,楚王一定会发怒,也要杀掉自己,总之,难逃一死。因而在临走(向楚王献剑)的时候,告诉妻子莫邪说:“我如果被楚王杀掉。将来儿子长大了,你一定要记住,要他替我报仇。那把雄剑最好,我把它留在家里,将来儿子长大了,好用它报仇。”他的儿子名叫眉间尺,才刚刚一岁半。莫邪说:“你的话我都记住,只是那把雄剑放在什么地方呢?”干将说:“将来儿子长大了,你告诉他“出门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树背',他自己就会找到的。”说罢就带一把雌剑去见楚王。果然如他所料,楚王见他费时3年,只献上一把雌剑,勃然大怒,就把他杀了。
眉间尺长到12岁,身体发育特别好,已经像个大人了。只是老是见不到父亲,多次询问,母亲总是说: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可是到什么时候才算是长大呢?这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就哭着跪在母亲面前,非要母亲告诉他父亲究竟到哪里去了,不说明,他就不站起来,母亲无奈,只好把事情的经过详详细细地向他说明,并且告诉他:“你父亲临走的时候说,你要用那把雄剑为他报仇。”眉间尺说:“那把剑在哪里呢?”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只是你父亲留下几句话,他说:“出门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树背',要我告诉你,只要按这几句话去找,自然就能找到那把剑。”眉间尺站起来就往外跑,心里考虑着:这里并没有山呀!出了房门,往南一看,却有一座假山,假山上有棵仿造的松树,他围着假山和假松树转了两圈,也没发现什么。他想:肯定这棵假松树有文章。便把它拔掉,用斧头劈开,果然里面压着一把宝剑。眉间尺大喜,把那把宝剑拿给母亲一看,正是父亲留下的雄剑,于是便拜别母亲,背着那把剑上路了。他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到楚国去把楚王杀掉。一路上哭哭啼啼悲伤不止。路上,遇到一位大汉,交谈之后,那大汉知道他是去为父报仇的,便诚恳地劝诫他说:“小兄弟,那楚王身边有很多卫士,警卫森严,你如何能近他的身呢?”眉间尺大哭道:“我拼着性命不要,也要为父报仇。”那大汉说:“你这样去硬碰,是不行的,恐怕你报不了仇,还要搭上一条小命,得想个办法才好。”眉间尺说:“想什么办法呢?”大汉说:“楚王预料到你会为父报仇,早就到处张贴告示悬赏缉拿你,要你的人头,你如果相信我的话,请你把宝剑和人头交给我,我拿了你的头和宝剑去见楚王,他一定会很高兴地接待我,我趁此机会就能够毫不费力地杀掉他。你看怎么样?”原来这大汉是侠士,是荆轲、专诸一流的人物,专替人打抱不平。眉间尺一听,立刻趴在地下叩了3个响头说:“拜托了。”说罢便自刎而死,大汉掩埋了他的尸体,就带了剑和眉间尺的头去见楚王。走到今马乡南边。正遇上楚王。原来楚王是从郑国回来的,刚到这里宿营,听卫士报告,有人带了干将的儿子的头和那把雄剑来献。楚王大喜,便传令将献头的人带进大帐。那人进帐献上了剑和人头,楚王只顾高兴地欣赏那把剑,把人头也忘了。那人说:“大王,干将的儿子是个奇人,两眉中间足有三寸宽。”楚王一看,果然不错,那人又说:“他的头如果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下,还会唱歌呢。”楚王似信非信地说:“有这等事?”那人说:“小人怎敢欺骗大王!大王如果不信,可以当面试验。”楚王很高兴地说:“可以!”便命人支起一口大锅,添满了水,烧开了,那人将眉间尺的头放在锅里,说:“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唱起来。”楚王和大臣们以及卫士们都围在周围看。那人和楚王站在一起,往锅里一指说:“大王请看,张嘴了。”楚王伸着头往锅里看,那人乘机一剑,把楚王的头砍下来,也掉到锅里。大臣和卫士们也在集中精力往锅里看,正疑惑没有听到唱歌,忽然看见楚王被杀,头也在锅里翻滚,无不大吃一惊,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大家醒过神来,只见那个献头的人一剑把自己的头也砍下来,掉在锅里。一霎时人声鼎沸,赶快熄火,可是3颗头都煮得稀烂,无法分辨,大臣们不得已,只好把3颗人头和楚王埋在一起儿。后人便把这座坟叫“三王墓”。把楚王的宿营地-就是煮人头的地方叫做“三头铺”(今属正阳县)。
哑对巡抚
明朝万历年间,汝宁府人在朝居官的较多,时有“汝半朝”之称,一时,“汝宁多才子”誉满天下。
有一位河南巡抚对“汝宁多才子”不太信服,一日,他巡视到汝宁,听说李本固是汝宁府有名的才子,想亲自试试他的才学,就派人把李本固叫到察院,与他作对联句,当时李本固正在树荫下看书,一听巡抚大人叫他,拿着书本就去了。
巡抚见李本固身材短小,衣衫不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心想,随意出两联,足可难倒他,因为巡抚到汝宁曾游览名胜古迹,观光市容,所以对汝宁地方风物、街道、商店印象很深,就以当铺为题出了上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李本固听了也不回答,只是手拿书本晃了两晃。巡抚见本固未答,以为对不上来,随又以南海寺院为题,出一上联:
南海寺,寺前有寺。
李本固听了,还不回答,只是用手指指北方,摇摇头。
巡抚见李本固两联都对不上,很觉得意,嘲笑地说:“久闻你是汝宁才子,今日为何……”
李本固没等巡抚把话说完,赶紧接上去说:“我早已对好下联,大人怎么还不知道呢?”
巡抚板着脸说:“你晃晃书本,摇摇头,明明表示不会对,怎么能说都对上了呢?”
李本固不慌不忙,一字一板地说:“大人,你出的第一联上联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我晃晃书本,即是对:“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你出的第二联上联是:“南海寺,寺前有寺',我指指北方摇摇头,就是对:“天中山,山后无山'。”
巡抚听了,满意地点头,说:“汝宁多才子,果然名不虚传”。心想,这孩子日后长大,前途不可限量,随送李本固入书院读书。
李本固巧对主考官
李本固家里很穷,且自幼聪明好学,十一二岁就能作诗,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汝宁府有名的才子。
这年秋天,县里举行童试。李本固大大方方进入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作文题目是《美在其中矣》,提起笔来就写,很快交了卷。主考官望望卷上只有一句话:“二龙里小芹家,岂不美哉!”气得主考官把眼一瞪说:“只写一句话,也算文章!”李本固说:“主考大人你要嫌短,就让我重写吧!”主考官又发给李本固一份卷子。这次李本固交卷时不光拿着卷子,还扛着桌子,挟着板凳。主考官很惊奇,忙问:“这是何意?”李本固说:“大人,那篇文章你不是嫌短吗?这篇文章长,卷纸不够,我就写在桌子、板凳和石板上了,石板太重,我没扛来。大人不信,你去看看”主考官一听,又想气,又想笑:“没见过这样的考生,成何体统?放那儿吧!”
李本固走后,主考官拿起试卷一看,嗬!文章写得果然不凡,不由得拍案叫好,等到最后录取发榜时,主考官作难了,取他吧,他犯了考规,不取他吧,他是个人才,怪可惜,想来想去,还是勉强录取了他。本来一试只能录取三名秀才,这次破例取了四名,把李本固列在最后。
这天,主考官离开汝宁府到项城去,地方官员、文人学士按照常礼,把主考官送到城外就回去了,唯有李本固骑着他家磨豆腐用的小毛驴,跟在主考官屁股后头还送。走了一程,李本固高声大喊:“四名秀才李本固,送主考大人!”主考官说:“免!”就这样一连几次,主考官心里象吃了个苍蝇,又呕心又太烦,直想冒火,可又不好发作,因为人家李本固是以礼送行的呀!主考官见这样“谢、免”打发不走李本固,就想以出对联难倒他,说:“咱俩出对联句,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若是对得好,就让你再送一程;若是对不出,你就请回去。”
李本固满口答应,说:“请大人出上联吧!”主考官看到汝南有座砖塔,塔顶上有个铁尖,高入云霄;想了又想,出了上联:
南关内,铁钻钻天。
李本固看见菜园里种的是红萝卜,随以红萝卜为题对了下联:
北门外,金钉钉地。
又行一程,走到韩坡村。主考官见村边大麻籽的枝叶伸到路上,又出一联:
大麻籽伸绿掌,要啥?
这时,李本固见一家小院里,石榴树上有几个红石榴,当即就对:
小石榴张红嘴,笑谁?
主考官禁不住哈哈大笑,拍手称赞说:“绝妙!绝妙!”前行来到黄土岗,主考官决心告辞,就对李本固说:
今日辞别黄土岗。
李本固随口答道:他年相逢白玉街。
主考官见李本固确实很有文才,后悔不该把他取到第四名,现在也无法挽回了。
后来,万历开科,李本固进京应试,中了状元,恰巧在白玉街又与那个主考官相逢。
为剃头铺写对联
李本固中状元后,官至云南道御史兼三秦巡按,因写一奏章,触怒了皇上,贬官为民,回到汝宁府。
有一年,城内有一家剃头铺,开张时,老板请人为剃头铺庆典写对联,一连请了几个人,写的几幅对联,老板都不称心,无奈,老板只好把李本固请来,李本固略一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拳打天下众好汉,
刀扫满朝文武卿。
横眉是:顶上功夫。
众人看了,齐声夸赞:对联工整贴切,很有情趣,一传十,十传百,来看对联的人越来越多,这家剃头铺生意越来越好。
谁知后来传到一个奸臣的耳朵里,他一打听是李本固写的,就跑到皇上那里告了御状,说:“李本固想造反,要“拳打天下众好汉,刀扫满朝文武卿””。皇上信以为真,立即派钦差专程来汝宁府查访。
钦差到汝宁府一查,原来是李本固为剃头铺写的一幅对联,丝毫没有作乱的意思,回京禀告皇上,皇上才不再追究此事。
芝麻的传说
芝麻,是汝南特产,味道鲜美,具有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功能。用芝麻做的小磨香油,更是风味独特,为人喜爱,可你知道芝麻的来历吗?这里有一段传说。
上古的时候,在汝南境内的臻水岸边,有一部落。部落的人原先靠打猎为生,后来飞禽走兽越来越少,人们常常吃不饱肚子,只得四出到荒野寻找能够充饥的食物。部落酋长有一独生女儿叫芝姑娘,芝姑娘心地善良,性格倔犟,一次,她一连找了三天,也没找到一点能吃的东西,到了第四天,芝姑娘在一片荆棘丛中,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青棵子。这株棵子上长有许多枝杈,枝杈上挂着许多蒴子,蒴子内结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籽儿,小籽尖嘴大肚饱油油的,芝姑娘把籽儿放嘴里一尝,嘿呀!真香。她吃了一半,留一半,拿回部落里让人品尝,大家一尝,都赞不绝口,称它为“香籽儿”。芝姑娘笑着对众人说:“别吃完了,留下一点做种子吧,将来让天下的人都能吃到它。”
芝姑娘把留下的种子,分三次种到地里,三次都是有种无收。
第一次种到干土垃窝里,又遇上大旱天,苗也没见;第二次种的时间晚了,虽然见了苗,可一场苦霜全给打死了;第三次苗都开花了,眼看就要结蒴了,编又碰上连阴雨,全给淹死了。
香籽绝种后,芝姑娘气疯了,她到处乱跑,日夜啼哭,见人就说:“谁知道香籽怕旱、怕冷又怕淹?怨我,怨我,都怨我!我把它糟蹋光了,不,不能让它绝种”。
不几日,好心的芝姑娘便死去了。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把芝姑娘埋葬在她发现那棵“香籽儿”的地方。
说来也巧,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芝姑娘坟头上长出了一棵“香籽儿”苗,部落里的人都知道是芝姑娘变的,视如珍宝,精心护理,结果收了好多又大又饱的香籽儿,酋长把它分送给臻水两岸的人民种植。
一年,神农氏带领一批臣民,走遍天下,尝百草、分五谷,只见臻水两岸种着一处形状如麻的作物,开的花有紫色的、有白色的,还有粉红色的……,花海如潮,芳香扑鼻,蜜蜂嗡嗡作响,在花上花下飞舞,神农没见过此种作物,就随手拔起一株带上,打算向当地人请教。他们恰巧来到芝姑娘生前的部落,部落里的人对神农十分尊敬,盛情款待。酋长端出香籽儿,笑哈哈地对神农氏说:“这就是你带的那种作物结的籽儿,你尝尝味道如何?”神农尝尝,不由高声赞道:“此乃百谷之首,非天中之地不能产此珍品!”
盛赞一番之后,神农就问酋长:“此种作物,叫什么名字!是怎么发现的?”酋长两眼含泪,把芝姑娘如何发现香籽儿,以及芝姑娘疯死后又变作一棵香籽儿的前后经过讲述一遍,神农听后痛惜不已。因香籽的枝叶形状如麻,又是芝姑娘发现的,为了永远纪念姑娘的献身精神,随将香籽儿命名为“芝麻”。并命臣民们每人带些种子,回各地种植。从此,芝麻便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实现了芝姑娘生前的愿望,不过,直至今日,各地产的芝麻都不及汝南臻水两岸的芝麻产量高,出油多,香味浓。
蔡州五香牛肉
“蔡州五香牛肉”,是汝南一种美味佳肴,久负盛名。蔡州五香牛肉是谁传下来的呢?据说是宫中的一位御用厨师,这位厨师怎么会来到民间呢?传说是这样的:
金朝末年,有一位皇帝叫完颜守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金哀宗。金哀宗喜爱吃牛肉,宫中一位御用厨师专门给他烹制。因烹制的牛肉具有五种香味,所以叫“五香牛肉”。宋理宗绍定六年,金兵为蒙古兵所败,金哀宗从归德逃到蔡州,把烹制牛肉的御用厨师也带到这里。不久,宋蒙联军攻破蔡州,灭了金国。金宫这位御用厨师流落民间,在蔡州城内开了一家牛肉店。为了招揽顾客,门前挂一黑底金字大招牌,上面写着“五香牛肉店”。由于他烹制的牛肉特别好吃,生意开张不久,声播远近,每日牛肉一上市,就顾客满门,抢购一空。这位厨师见生意兴隆,牛肉供不应求,自己一人忙不过来,就收两个徒弟,帮助他腌肉、煮肉、卖肉。后来,这位厨师下世去了,他的徒弟继续在蔡州开设牛肉店,门前挂着“正宗金宫御用牛肉店”的招牌,此事传到王府,王爷很不高兴,说:“金国早被我大元所灭,怎么还称“金宫御用牛肉'呢?”随传出口谕,摘掉了“正宗金宫御用牛肉店”的招牌,永远不许再挂。御用厨师的徒弟气得没办法,想着烹制牛肉的技艺是从金宫传出来的,在蔡州“扎根落户”只好改称“蔡州五香牛肉”。因此,蔡州五香牛肉就传了下来,一直到现在。
马蹄馓子
提起汝南的马蹄馓子,人们都会想起早已离开人世的张玉柱。此人是汝宁府人,住城内西大街口,世代靠卖馓子汤为生。当时,张家的馓子跟其它的馓子一样呈“8”字形,两头停,中间拧。到了光绪年间,汝宁府遭了大旱,庄稼绝收,府城生意萧条,张玉柱也倒了霉,一天也难卖上三、五斤馓子。
一天傍晚,他看着没卖掉的馓子正在唉声叹气,忽听有人喊:“来一碗馓子汤。”玉柱抬头一看,是府衙快班的马班头,骑马从乡下回城。玉柱急忙接过缰绳,把马拴在门前的柳树上,而后盛一大碗馓子汤,恭恭敬敬地递给马班头。马班头接过吃了一口,就骂:“他娘的,什么馓子汤?简直跟面糊子一样,一点味也没有。”骂着随把碗猛地一推,起身就要走。
“马爷,吃把干的压压饥”。玉柱耐着性子,满面笑容地又送来一把干馓子。马班头张嘴咬了一口,如同皮条一般,顿时火冒三丈,又骂道:“他娘的,这玩艺叫人咋吃?”说罢,随后把馓子扔出门外。“啪”的一声,正好砸在隔壁“牛记”挂面铺的挂面架子上,一挂刚上架晾晒的空心挂面随着落了一地。牛掌柜看是马班头,只好忍气吞声地弯腰收拾。
马班头没趣地说:“牛掌柜,把落在地上的挂面称一称,叫玉柱过过油拿来充饥,吃罢一齐算帐”。牛掌柜喜出望外,急忙把长短不齐的落地挂面交给玉柱,玉柱那敢怠慢,立即生火炸了起来,一刹时,一盘金灿灿,黄澄澄的油炸挂面送了上来。
马班头一吃,夸奖起来:“好!玉柱来尝尝,又焦又脆,比你那牛皮条强多了!”玉柱取了一根一尝,满口脆香。
马班头说:“来,再给我炸二斤,带回去让知府大人尝尝鲜。”
玉柱见马班头还要油炸挂面,小算盘就在肚里拨拉开了:“我不能把这笔生意白白送给牛家。”他趁马班头吃油炸挂面的功夫,回到屋里,取出早已和好的馓子面,又打上几个鸡蛋,学着牛记拉空心挂面的拉法,一直把馓子拉得比挂面还细。条拉好后,炸成什么样子呢?他犯愁了。一转眼,望见地上的马蹄印,自言自语地说:“马蹄形好!马蹄形好!”他急忙跑进屋里做起来,不大一会,端出了十几把黄焦酥脆,形若马蹄的馓子,往桌上一放,说:“马爷,再尝尝我这马蹄馓子咋样?”马班头一嚼,连声叫绝,除了照数付款,又拿出二百钱奖赏给玉柱。
马班头回去,把马蹄馓子送到后堂,知府大人和太太、小姐争相品尝,个个夸奖。剩下的几把馓子又分送给汝宁府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吃后也称赞不已。从此,张玉柱的马蹄馓子有了名,地方士绅,商界,争相订购,每天由张玉柱按时送馓子上门。当年,他就发了财。别人见马蹄馓子怪赚钱,也跟着学起来。
光绪五年,皇王开科,汝南武举赵云鹏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一日,慈禧太后问他:“你们家乡有什么特产哪?”赵状元说:“有小磨香油,马蹄馓子。我带的还有一些,请太后品尝!”
慈禧吃中了马蹄馓子,赞不绝口,遂下诏,把汝南马蹄馓子列入贡品。从此,汝南马蹄馓子出了名。
六月六吃炒面
六月六日,家家户户都有吃炒面的习惯,为啥这天要吃炒面呢?说来话长。
南宋绍兴初年,民族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渡江北上,抗击金兵。这年夏天,岳家军攻打汝南,与金兵在汝河两岸展开一场血战,杀得金兵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狼主金兀术被牛皋在汝河滩里打落下马,险些丧命,幸被救出,才匆匆忙忙收拢残兵败将,仓惶逃命。岳飞收复汝南,传令休兵3日,养精蓄锐,然后准备挥师北进,攻打开封。
城乡百姓见汝南光复,无不兴高彩烈,烧茶送水,慰劳岳家军。许多人手棒茶碗,眼含热泪,对将士们说:“早也盼,晚也盼,这可把你们盼来啦!”将士们无不感动。
岳家军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亲近岳家军。在闲卿中,百姓从士兵嘴里得知,岳家军由于急行军作战,常常吃不到应时饭,甚至有时因顾不上起火造饭,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人们心痛极了,便想做些饼子和馍馍,送给将士们带在身上,可又怕天气炎热,饼子和馍容易霉烂。要是能让将士们带些不易发霉,又好吃,又好带的食物该多好啊!究竟带些什么食物好呢?一时人们发了愁。俗话说:人多智谋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说:“眼下咱们家里都有麦子面,倒不如把麦子面放到锅里炒熟,用布袋装上,让将士们背在身上,饿了弄点水一和就可以充饥。”
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没亲口尝过,还不知怎样。老奶奶就先回家,弄几斤面放在锅里炒起来,炒着、炒着、白面由白变黄;锅里发出扑鼻的香味。炒熟后,用水和一碗,大家尝尝,香喷喷,甜滋滋,真好吃!大家赶紧回到家里,都按这个法子炒起来。
第二天,家家户户把装满炒面的小袋子送到兵营里。
岳飞知道年成不好,又加上金兵掠夺,百姓的日子难过,他见百姓送来的炒面,很受感动,但又不忍心收下,一再婉言谢绝,可是百姓们说啥也不依,苦苦哀求:“岳元帅,请收下百姓们的心意吧!要不俺们跪下啦!”岳飞感到盛情难却,只好收下炒面,并以此鼓励将士们狠狠杀敌,报答百姓们的深厚情谊。
岳家军整军出发那天,人们扶老携幼,眼含热泪,前来送行,将士们与父老百姓依依惜别,这天正好是六月六日。
后来,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汝南百姓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每逢六月六日就吃炒面,世代相沿成习。
关于题写“天中门”的传说
据《汝宁府志·城池篇》(卷二)载:“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城圮,崇庄王奏请都御史赵文博,檄知府罗元吉增筑高厚,绕以子墙,撤旧楼而大之。颜其四门:东曰东作,南曰汝南,西曰西城,北曰拱北。”增角楼四,益警铺四十有八”。关于这次重修汝南城,还留下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汝宁知府罗元吉修好汝南城墙后,专门到京城拜见都御史赵文博,对他支持修城表示感谢。闲话间,赵御史问及汝南的名胜,罗元吉谈到小南海、悟颖塔、鹅鸭池等,并极力赞誉天中山。赵御史对罗元吉的办事能力很满意,对他知古通今大加赞赏。并且感叹地说:“天中天中天之中,到了天中不虚行,不到天中山,终生都遗憾!我年纪大了,不一定能到天中之地,既然城墙已修好,让我给新修的城门题个字,留作纪念吧!”说着,提笔写了“天中门”三个字。待罗元吉从京城回来,汝南城的东、西、北三门早已完工并挂上名匾,只剩下城南门尚未挂名。由于赵御史的题名因天中山而引起,他的题字应与城北的天中山对面呼应,所以匾牌刻在城门内侧向北,而为修城做出重要贡献的崇庄王题写匾额刻在城门南侧,这就是后来民间所说的“南门题名刻两面,又向北来又朝南”。可惜,1958年南城门被拆除时,这些题字未能保存下来。
1995年重修南城门时,城门南侧的题字由中共驻马店地委书记刘心铭题写,北侧则是地区农行行长赵福敬手书。
梁(山伯)祝(英台)传说
西晋时,汝南郡南60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出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