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第一节 佛 教
佛教何时传入汝南,无文字可考,从汝南境内所建寺院来推断,佛教在汝南的传播,当在隋、唐以前。
境内佛教寺院甚多,据《汝南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县城南40公里建固城寺;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城南关建吉祥寺;唐开元二年(714年),在城东门里建开元寺;唐大历元年(766年),在县城西南韩庄建清凉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在城西关建万寿寺。明、清两代,在汝南所建寺院有清戒寺、龙泉寺等近百处。
境内佛教分大乘派和小乘派两个派别。明、清两代,城乡佛僧众多,官方分别在开元寺和观音阁设僧纲司进行管理。民国时期,寺庙事务由方丈自行掌管。研究佛学的佛教协会于民国时期出现,当初,有叶友三等人组织的协会(会址设在南关吉祥寺)和高晏如组织的协会(会址设在高家)。民国22年(1933年),李成均、李澄清等人在南海寺成立佛教协会。民国23年(1934年),三协会合并,会址设在南海寺,铸铜质会徽,供会员佩戴。
民国年间,很多寺庙被拆毁,县城内只有南湖风景区的大士寺、准提楼2座寺庙残存。庙内有僧人方霞、方明(俗名韩树堂)、方华、方新、方印、方荣等,住持僧是方霞。庙内尚留有庙产,僧人靠庙产收租和给民间办丧事,诵经收入维持生活。
建国后,各寺院的僧人都离庙还俗。原南海寺、准提楼由学校代管。“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一度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佛教活动得到恢复。
第二节 道 教
道教传入汝阳县(今汝南),其年代无考。据《汝阳县志》载:“宋崇宁元年(1102年)在城西25里建老君庙”。据传,老君庙是道教的四大派系(全真、正一、真大、太一)之一的全真派所建。已久废。明正统年间,知府李敏在城内西南隅悬瓠观旧基上,重建悬瓠观,作为道教的活动中心。明、清两代在这里设管理道士的道纪司。民国初年,毁于兵乱,遗址在城内西天爷庙南端(今唐巷口南段路西),现有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的残碑存证。
民国初年,老君庙和悬瓠观先后荒废。道士耿中安等离庙还俗,从此,道教在汝南无活动场所。但道教的道术在部分群众中仍有一定影响,占卜、驱邪、打醮等在社会上还时有发生。
建国前,汝南组织有“道德学社”,它与道教的宗旨相同。该组织内设理事长和常务理事、监事理事、后补理事。闫振林任理事长,驻城内王府门街10号。后在三桥野猪岗设分社,由当地一小学教师传道。建国后,组织不存在。
第三节 伊斯兰教
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清真寺碑载:伊斯兰教在明末农民起义之后移民时传入汝阳县(今汝南)。李阿訇和部分回族人举家全迁,在汝定居之后,筹建清真寺,开始进行宗教活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马阿訇和部分回族人来汝南城乡,安居生息。
汝南的伊斯兰教,属“格迪目”派,宗教组织比较涣散,实行互不隶属教坊制。教坊,通常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包括周围的穆斯林群众,一般只有一个阿訇。教务由穆斯林群众自理。伊斯兰教民在汝南城乡相继建有四所清真寺,地址分别在县城东北隅(今平等街路东、回民小学隔壁)、县城东门外(今马号口道东、四小学校隔壁)、和孝店集内(今和孝乡)、平舆集内(今平舆古槐镇)。民国时期,城内寺院的阿訇是王瑞友;城外寺院的阿訇,先后是张绍魁和杨文翠。建国后,只有城内一个清真寺进行正常的教务活动。1985年,清真寺存有古建筑式礼堂1栋,南北厢房各1栋。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一度受到压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伊斯兰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第四节 基督教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美国明尼苏达三三教会,派挪威人施道格和彭明三两位女牧师来汝南传教。最初在东关石板巷口租房定居,名为“挪威路德会”。后又在城内油坊口街建“美路德福音堂”,该堂建有两幢两层楼房和20余间平房,还建一座高约20米的尖顶钟楼,上竖十字架,作为教会的标志。
民国14年(1925年),福音堂统一改名为“中华信义会基督教福音堂”。施牧师回国后,由付理生(女)负责。付理生在汝南传教期间,在教会地址创办信义小学和中学各1所,两所学校于建国前夕停办。后付理生回国,教会工作由李多马、马天生兄妹负责。当时,汝南牧师有彭福、郭翠峰、李金轩、郭中锋4人,传教士有柴有恒、金兰芳等数十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多马、马天生兄妹回国,汝南中华信义会的工作由汝南籍牧师彭福负责。建国前夕,彭福去南京,教会工作由郭翠峰负责。
建国后,政府确定以郭翠峰、李金轩、金兰芳为主,成立“汝南中华信义会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将福音堂改组整顿。后郭翠峰被推选为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和常委。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督教恢复了正常活动。
第五节 天主教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天主教传入汝南。当时,由德国传教士安希满租东关路南民房10余间,传教兼办教育。民国8年(1919年),德传教士冯修士在淮府街路北(现人武部院内)买宅地建铁皮屋顶三层楼1幢,平房25间(即南天主堂),设立女修道院,有修女50余人。民国12年(1923年),德人康涵义来汝,购买大成街徐庭芝住宅1处,建北天主堂。后,康涵义离汝,北天主堂改由德神甫巴古连主持。南天主堂由郭林阁主持。
民国22年(1933年),康涵义偕同德籍圣言会长庞德和神甫德士连等重返汝南,在北天主堂开办修道院,发展教徒,另开办一个医药门诊部,由德人冯修士主持。南天主堂亦有医院1所,由雷修道(女)负责。
1951年春,“汝南中学”师生,组织队伍,上街游行,声援抗美援朝,途经二龙里北口北天主堂门前,德神甫康涵义和倪体仁(意大利人)、安修士(奥地利人),在门前谩骂游行学生,将标语撕毁十余张,殴打反帝爱国的青年学生,激起同学们的反抗怒火,他们与康涵义等人进行了严正的斗争。后,康涵义、倪体仁、安修士被驱逐出境。到1985年,天主教在汝南无传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