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容 装
一发型
清时,男子将头部周围头发剃去,头顶留长发辫子。民国时,城乡男子多剃光头,官吏、教师和学生留大背头、偏分头或平头。小男孩头顶前留木梳篦或头后部留发梳辫。青年女子满头留发,辫独辫或两条长辫。出嫁时,将辫子盘在头上,俗称上头。小女孩多梳小辫。妇女发型城乡有别,城内妇女大多剪发,乡下妇女多盘园头,上别簪子。老年妇女缠小髻子。
建国后,50年代至70年代,男女发型基本沿袭民国时期。进入80年代,青年女子和妇女烫发者渐多,发型多为剪发,有波浪式、马尾式、青年式等,男青年也有留长发、烫发的,但大多数仍是留平头或分头,中年和老年男子多为平头、背头或光头。
二 首饰
建国前,富家女子多佩载耳环、手镯或戒指。姑娘出嫁时,婆家和娘家通常置备簪、钗、戒指、手镯、耳环等,特作聘礼或陪嫁。数量多少、质地优劣,都以家境贫富而有不同。
建国初期,随着旧俗的废弃、新风的兴起,妇女戴首饰的习惯,一度被中断。进入8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妇女戴首饰者渐多,首饰多为耳环、戒指、项链。
第二节 服 装
三 帽子
民国时期,城乡官绅多戴礼帽,富裕人家的女子冬天戴毛线编织的帽子,夏天戴有沿的遮阳帽。一般情况下,老年男子戴线织的一把抓帽和毡帽,老年妇女多以黑布或黑、蓝毛巾裹头。儿童戴花帽和风帽。
建国后,男女青年喜藏蓝、绿色军帽,老年男子戴火车头帽,老年妇女仍戴线织的帽子或毛巾。进入80年代,帽子式样增多,常见的有单帽、棉帽、绒帽、线帽、毛呢帽、鸭舌帽、大沿帽等。城镇老年男子大多戴蓝、黑呢鸭舌帽,中青年妇子多戴毛线编织的各式帽子,并配以各种颜色的纱巾。夏季,男女均戴各式草帽。
四 衣
建国前,人民穿衣的布料,基本上是劳动妇女自己纺织并染色的土布,颜色多为黑色、蓝色、白色、月白色,也有少量自织的花布。少数官吏和富家之人穿“洋布”、绸缎和毛皮衣服。男女上衣有褂(俗称布衫子,有大、小之分)、夹袄(分小夹袄、大夹袄)、坎(分坎尖、夹坎、棉坎)、袄(分小棉袄、大棉袄)4种。男性多穿对开上褂,样式为小立领、两兜。大布衫、大夹袄、大棉袄是大襟式。女褂为大襟式,纽扣多用布条缝制。城内有少数男子穿西式衬衫,少数妇女穿旗袍。下衣有单裤、夹裤、衩裤、棉裤4种,裤前不开衩,大裆、长腰,不分前后,老年男子和妇女的裤腿即长又宽,常年用带子绑扎裤腿下部。男性劳动者多穿衩裤。
建国后,服装用料和样式都有很大变化。50年代到70年代,以棉布为主。进入80年代,化纤布、毛织品大量增多。50年代至60年代,干部、工人、学生多穿中山装,女子多穿列宁服。农民,不分男女,穿着多沿袭民国时期的式样。“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多穿绿军褂。1970年后,城市老年妇女上衣是对开式、大翻领,裤子偏开。农村老年妇女仍为大襟式褂、大裆裤。城乡中青年妇女,春秋多穿便服,也有穿西服的。便服上衣短、裤子长。夏季上穿汗衫、衬衣,下穿简裤或裙子,穿连衣裙者很少。进入80年代,青年男女春秋穿西服者增多,亦有上穿马甲,下穿牛仔裤的。夏季上穿村衣、下穿筒裤,城市女青年多穿裙子。冬天,人们多穿毛衣、棉袄、皮袄、毛呢褂、鸭绒袄、毛呢大衣等。
五 鞋
民国时期,县内男子多穿布单鞋、布棉鞋,有园口、方口、尖口等样式。冬季雨雪天,城乡男女多穿草鞋(木底、鞋帮用麻绳和芦苇穗拧成)。官绅和富人有的穿皮鞋,下雨天穿胶鞋。穷人下雨天穿木屐或自制油鞋,中年妇女穿圆口或方口布鞋,青年妇子穿各色绣花鞋,老年妇女多是小脚,穿半截有带子的套鞋。儿童多穿花鞋或猫头鞋。
建国后,50年代,男子多穿市售的圆口、方口布鞋;女子穿方口鞋、带襻布鞋。雨天穿胶鞋或胶底鞋。70年代,男女夏季多穿布单鞋或塑料凉鞋。雨天多穿胶鞋,绿解放鞋。冬天穿大头鞋(内有毛皮)。进入80年代,中青年男女春秋多穿皮单鞋,夏穿皮凉鞋,冬天穿皮棉鞋,女鞋多为高跟。老年人仍以布鞋为主。
六 袜
民国时期,县人多穿线袜,线袜腰长到膝,松紧带束口,双层布线纳袜底。老年人多穿布袜,布袜用白布缝制,腰较短,线纳双层底,有单、棉之分。
建国后,穿布袜者渐少。60到70年代,人们多穿线袜。进入80年代,锦纶袜、尼龙袜广为穿着,多是短腰,亦有少数女青年穿长简袜,简长过膝,配以各色裙装。
第三节 食
一 主食 副食
汝南县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晨一般是稀饭、馍、菜。中午吃面条,夜晚大多和早晨相同。建国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人民只有在过年、过节或来亲友时,买肉、酒以招待,平时很少吃这些食物。主食以高梁、大麦、谷子、豆子、红薯为主。早、晚喝稀饭或红薯稀饭,吃杂面馍、熟红薯等。中午除过年、麦季时,吃几顿小麦面条、蒜面条、白面馍外,平常都吃杂面条(用豆子、红薯、高梁等磨成的面)或菜汤(用南瓜、吊瓜、红薯叶等放一起煮成)。副食以蔬菜为主,有自己种的菜,但大多是地里长的野菜和树头菜。自己种的菜多是白菜、萝卜、豆角、苋菜、大蒜、辣椒、冬瓜等。野菜有地菜、毛耳刀等。树头菜有榆树叶、槐花、榆钱等,这些菜多是蒸吃。
建国后,县人以粮(粗、细粮)为主食,副食品种类日益增多。进入50年代,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80年代以后主食以小麦为主,早、晚喝白面稀饭,吃白馍,炒青菜或咸菜。中午饭有蒜面条、汤面条、卤面条或米饭。副食品日益丰富,品种花样逐渐增多。酱油、醋、味精、五香粉、香油等调料齐全。
二 筵席
民间家境好者,每逢婚丧嫁娶,亲友来访,都要摆筵招待来客。主要常见筵席有五碗四、平席、三滴水席、小八八席、大八八席、海味席。五碗四有五荤(鸡、鱼、猪、牛、羊肉)四素(豆腐皮、黄花菜等应时蔬菜)。平席又称十碗八,十碗包括五荤、五素,八盘包括四荤四素。三滴水席有十二盘,四大碗, 四中碗,四小碗。十二盘中有四荤、四素、四果。四大碗有鸡肉、羊、鱼、甜菜。四中碗有烧肉、大鱼、丸子、豆腐皮等,四小碗有肉片、丸子、酥肉、黄花菜。小八八席有十二盘和十六盘两种。干果、水果、荤素要搭配。四大件,八小碗,四个中碗,压桌菜冬用火锅,夏用平锅、春秋用四个中碗。大八八席有十二盘、十六盘和二十四个盘三种。干果、水果、荤、素要搭配好,八大件、八小碗、四个压桌碗。海味席基本上与大八八席相似,另有海参、鱿鱼、银耳等高档食品。筵席上习俗很多,就座时,让长者或客人坐上座,陪客或主人坐下坐。开筵时,让客人先动筷。上大鱼时,头尾对应的人须喝一杯或两杯酒;筵席散时,应让客人离席先走等。
三 饮酒
建国前,汝南县人多饮蒸酒、烧酒,一般百姓逢年过节,通常饮用散装烧酒。
建国后,饮散装酒、烧酒者渐少,多饮瓶装白酒。进入80年代,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啤酒、葡萄酒消费量渐增。人们相聚饮酒时,多划拳,又称猜枚。酒桌上规矩很多,喝酒时,声势较大,尤有让客人喝醉的习惯。
第四节 居 住
汝南人住宅多东西向、坐北朝南。清、民国时期,县境城乡一般居民多住土坯、土墙修建的房屋,一般为三间和有一间简陋厨房,很少有四合院,长辈住东间,晚辈住西间,中间是堂屋。贫穷者住草房。富裕人家住四合院,上房居中、厢房在侧。豪绅地主住房宽大,有两节院或三节院,砖瓦修建,建有大门楼,进门有影壁,内宅前有“屏门”,房门前有砖砌阶梯。
建国后,县人住房有很大变化。大部分农民住独家小院,城镇居民多住砖瓦房屋。进入80年代,很多农民开始建砖瓦房,有的带走廊。城镇居民开始兴建平房或楼房,住室宽敞明亮。平房每座三至五间不等,砖墙,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为顶。楼房,每座二至三层,上层多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盖顶,也有用瓦覆顶的。
第五节 行 旅
县居民走亲访友,外出旅行历来讲究吉日良晨,俗语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出行归家多在逢二、四、(十四除去)六、九日,现在此俗仍有。
建国前,平民出外,多乘坐土牛、宏车、辕车或四轮太平车,近途皆徒步行走,行李多是身背,肩挑,手提,十分不便。富家、官绅外出,近途骑马,坐轿,远途多是坐轿马车或汽车、火车。商贩出外贩运货物,近途肩挑,有的雇土牛、宏车等,远途多用胶轮马车。民间婚嫁多用花轿。
建国后,马车、自行车、架子车等交通工具逐渐增多。70年代以前,工作人员外出,近途多骑自行车,远途多乘共公汽车、火车。农村群众外出或运货物,近途步行,运货用架子车,远途乘用马车。婚嫁多用自行车、马车。80年代以后,自行车、汽车、手扶拖拉机,在城乡普及使用,居民外出,近途骑自行车,远途乘汽车、拖拉机,步行、乘马车极少见,少数富裕者还购买有摩托车。外出运货,近途用架子车、拖拉机,远途使拖拉机、卡车或火车。民间婚嫁均用小汽车或卡车。
第六节 用 具
建国前,县居民家庭用具为木、竹、陶瓷、铁、铜等制品,以木器为多。一般家庭木器有木床、木箱、木柜、木桶、抽屉桌、单桌、长凳、短凳、小凳、马扎等简单制品;铜、铁用具有铁锅、铁锅铲、铜勺等;陶瓷用品有缸、盆、碗、坛、瓮、罐等粗制品。富裕家庭用具种类繁多,制作精细美观,木器有八仙桌、圆桌、书桌、琴桌、条几、茶几、供柜、书柜、衣柜、厨柜、大箱、板箱、顶子床、罗汉床、罗圈椅、太师椅等;竹制品有竹桌、竹床、竹椅、竹柜、竹篮子、竹筛子等;陶瓷用品有花瓶、花盆、茶具等;铜制品有铜壶、铜脸盆、酒具等。而且用具上还雕人物、花草或鸟兽,在摆设上颇讲究。
建国后,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添置家具者甚少,既使添置也是方桌、长凳、板箱等简单家具,制做讲究的老式家具更无人问津,一些带有雕花的家具也在破“四旧”中被毁掉,铜、铁制家具减少,陶制、塑制家具增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经济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一些新式家具在城乡居民家中出现,主要有大立柜、高低柜、三斗桌、写字台、床头柜、组合柜、供几、沙发、席梦思床等。各种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风扇、电吹风、电熨斗、洗衣机、电冰箱等一些高档电器在城乡居民家中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