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 会
第一节 机构
1949年12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根据行政建制变化,成立汝南市总工会。1951年4月,汝南市撤销,同年7月,汝南县总工会正式成立,内设组织、工资劳保、文教、财务4个部。1953年9月,汝南县总工会更名为汝南县工会联合会,1959年又恢复原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会停止活动。1968年4月,汝南县革命职工代表大会(简称工代会)成立。1970年,工代会划归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县总工会名存实无。1973年1月,汝南县总工会恢复。1979年,基层工会组织陆续恢复。1984年7月,总工会机关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生产福利部。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1951年7月1日,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城内福音堂召开,出席代表78人。会议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关于开展民主改革的决议,选举产生县工会委员会,执行委员17人,主席1人。
1953年9月5日,县工会联合会在二中学校召开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0人。会议主要贯彻全国总工会“七大”决议和省总工会二届工会代表大会决议,选举产生县工会二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7人,主席1人。
1955年9月,县工会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县工人俱乐部召开,出席代表93人。会议通过“发动全县职工开展增产节约与提高产品质量为内容的劳动竞赛运动”的决议,选举产生县工会三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7人,主席1人。
1957年9月1日,县工会联合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县工人俱乐部召开,出席代表99人。会议通过“工会工作报告及财务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县工会四届委员会,执行委员21人,主席1人。
1962年3月21日,县总工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县工人俱乐部召开,出席代表96人。会议通过“关于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先进班组运动”的决议,选举产生县工会五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人,主席1人。
1968年4月,县总工会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在人民电影院召开,出席代表1000人。会议学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有关文件并宣布县革命职工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名单,执行委员34人,主任1人。
1973年10月10日,县第七届工会代表大会在人民剧院召开,出席代表280人。会议决定恢复汝南县总工会。选举产生县工会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36人,主任1人。
1980年1月28日,县总工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党校召开,出席代表261人。会议通过《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革命献身精神,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总结工会上届以来的历史经验。会议选举产生县工会八届委员会,执行委员24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
1984年7月2日至5日,县总工会第九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县工人俱乐部召开,出席代表255人。大会通过《继续贯彻中国工会十大精神,努力开创汝南县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和《工会财务工作报告》,作出《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工会、先进工会小组、优秀工会工作者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的决定》。选举产生县工会九届委员会,执行委员21人,主席、副主席各1人。
第三节 工会主要活动
一 劳动竞赛
1954年4月,全县开展县总工会发起的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竞赛分改良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经验、提供合理化建议3个内容。次年9月,在全县职工中宣传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全县职工响应全国总工会《告全国职工书》,把以开展节约与提高产品质量为内容的劳动竞赛推向新高潮。1963年3月,县企事业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向全县各条战线上的职工发出开展以“八抓八及时和八查八比”为内容的双八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的通知。
1975年1月,全县职工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活动,在工业、财贸等26个单位中实现技术革新102项。
1985年9月至12月,县总工会、县计经委举办首届职工技术进步选拔赛。全县工交、财贸、城建、服务4大行业32个工种,3768名职工参加基层技术选拔活动,涌现出技术能手31名,其中16名被命名为省、地级技术能手。
二 推行职工代表会制度
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转发《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8月15日,县成立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领导小组。1985年底,全县153个企事业单位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了民主管理,切实发挥工会职代会在企事业中一切重大问题的审议、监督、管理作用。
三 职工教育
(一)政治思想教育
1951年2月,工会对各行业职工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工人及其它各界人民举行游行示威,开展和平签名运动,2300余名职工在和平宣言上签名。3月,职工、会员掀起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高潮,据文教、手工业、搬运、商店、农场、邮电等工会统计,捐款计2390500元(旧币)。1958年2月,县工会号召全县职工开展支援农业,捐献“五一”号万能拖拉机活动。全县计有2144名职工捐款12282元。“文化大革命”中,基层工会被砸烂,活动无法进行。1980年9月,工会组织恢复后,县工会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张志新烈士事迹》、《刘少奇同志生平事迹》展览,展出图片180余幅。
(二)业余文化教育
1950年,总工会筹办县职工联校,校址在城内校场路南段居仁街,首批学员114名。1958年,该校与县直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合并,称县工人红专大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办。1959年9月,县工会根据县委提出实现无文盲县的要求,发文通知各级工会组织做好党的助手,深入开展扫盲运动。全县建立厂校14处,联校1处,入校学习的职工2168人,占职工总数的99.5%。
1981年5月,县总工会恢复县职工业余学校,校址设于工人俱乐部院内,首次招收学员459名。到1985年底,先后开办有高中文化班、业务技术班、音乐美术班、自修大学等26个班,累计招收学员8837人。
四 文体活动
1951年3月,县工人俱乐部建立,向职工开展图书借阅和一些规模较小的文体娱乐活动。1954年,工人俱乐部设有线广播室、图书阅览室。藏书由千余册增至4930册,并开展多项文娱体育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人俱乐部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工人俱乐部,内建有灯光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游艺棚等,藏书增至13000余册。
1983年2至3月,县总工会在工人俱乐部举行首届迎春灯会,展出各种类型彩灯180多盏,城乡观众达10多万人次,河南电台为此作了消息报导。
1985年1月,县总工会、教体局联合举办“五代人”火炬接力环城赛,参加比赛的有老干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幼儿园小朋友及县直各局委干部、职工计580人,河南电视台作了新闻录像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