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渔业
第一节 资源种类
一 水面资源
县有湖泊洼地440平方公里(包括宿鸭湖167平方公里),大小坑塘1万多处,水深一般为1.15米至2.5米,坑塘总水面4590亩。坑塘一般在群众生活区,有树叶、杂草、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适宜于浮游动、植物的繁殖。宿鸭湖常年水面15万亩。哑河计有14处,总长67公里,其中10处与平舆县共有,属汝南县水面有4963亩,平均水深3至5米,水面比较稳定。全县共有养渔水面16万亩。
二 鱼类
县境内有鱼类38种,分属鲤形、鳗形、鳢形、刺鳅等目,17个鱼科。其中以鲤形目包括众多,占10个科,26个属,30个鱼种。常见鱼种有鲤、鲢、鲫、草、青、鳊、鳝等。另外,还有甲鱼、虾、螺、蚌等水生动物。
因全县气候差别不大,各地鱼种及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明显的差异。1980年,县境从外地引进“越南红”、“中州鲤”、“白鲫”等新的鱼种。
第二节 渔业生产
一鱼苗
建国前,鱼类自然繁殖多,人工放养少。50年代开始,逐步变为人工养殖。1963年,在城北建鱼池约20亩,人工孵化鱼苗,后又在汽车站北扩建鱼场50亩。1964年,县外贸局在刘大桥建养鱼池繁殖鱼苗。
1974年,县宿鸭湖水产管理站在三里店公社桂庄北建鱼池62亩,购进鱼苗孵化设备,搞鱼苗孵化业务,成为县鱼苗生产基地。1980年春,县在城北八里铺建立鱼种场,有鱼池36亩。1985年,县共有鱼苗孵化场5处,年产鱼苗6033万尾,鱼种产量4800万尾。
二捕捞
旧时的捕捞鱼具有网、鱼叉钩,浊水布网,清水叉鱼,一直沿用到建国以后。60年代开始,以聚乙烯、尼龙等材料代替传统的棉、麻、丝作网具。70年代,网具改用锦丝、涤纶等化纤编织。随着鱼业的发展,捕捞工具和方法不断改进,在塘池中使用拉网,在水库内使用粘丝网。1978年,宿鸭湖投放鱼苗500万尾,捕捞313.7吨,其中群众自捕176.1吨,国营捕捞137.6吨。1975年捕捞460吨。1979年至1983年,宿鸭湖渔业生产公司,售商品鱼2189吨。1985年,全县捕捞1221.8吨,其中鱼类940吨,虾类281.8吨。
1985年底,县有渔业生产合作经营单位24个,养鱼联合体251个,1004户。家庭养鱼2975户。渔业劳力4034人,其中专业劳力556人。水利渔业局渔业生产公司有机动鱼船3艘,计100吨,280马力。非机动船11艘,计11吨。有200吨/11000立方米冷库1座,冷藏能力30吨/次,速冻能力5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