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普及
第一节 科技宣传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宣传工作十分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县广泛宣传、推广科技知识和科学技术。从1951年开始,举办文化扫盲班,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向学员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当年有5000多人次接受科普教育。县每年都要召开1~2次大型会议,以会代训,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传授农作物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种田技术。1958年,县科委、科协联合创办《汝南科学报》,该报设有科技知识、生产技术、先进经验、发明创造、科普活动中的先进人物事迹介绍等栏目,共编发5期计7500余份。1973年,县科委利用墙报,在县工人俱乐部举办《科学画廊》14期,充分利用科技短文、照片、图片、漫画等形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县科委成立科技电影放映队,配备电影放映机、幻灯机、录音机、照像器材等。1973~1985年,深入农村巡回放映科教影片100余场,观众达25万多人次。1982~1983年,全县各乡镇举办季节性“农业技术培训班”,忙停闲开,开设遗传、作物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植物生理等7门课程,参加培训人员达4200多人次。编印以工业、农业工具改革和炊具改良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小册子20000余份,发至工人、农民手中。1985年,围绕“星火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举办星火人才培训班15期,共培训星火人才15000多人次,其中普及型技术人员12000人次,提高型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
第二节 科技的引进与推广
一 引进新品种
(一)农业
小麦 1952~1954年,引进“白玉皮”、“金大2905”、“西农6028”。1955~1958年,引进“中农28”、“碧马1号”和“4号”。1959年,引进“内乡5号”、“矮粒多”、“南大2419”。1961年,从信阳地区引进“阿夫”、“阿勃”春性品种。经种植筛选,“内乡5号”、“矮粒多”、“阿夫”、“阿勃”逐步成为县小麦种植的当家品种。1977年,引进“7023”春性品种。1978年,引进“百农3217”。1980年,引进“洛阳7602”、“宝丰7228”。1983年,引进“西安8号”、“偃师9号”等高产矮杆品种。1984年,全县小麦实现良种化,县城南主要种植“7107”、“7602”、“偃师9号”。
玉米 1956年,引进推广“金皇后”、“白马牙”。1966年,引进“丹玉6号”,同时,自育杂交“豫225号”、“郑单2号”、“豫农704”早熟麦播玉米品种。1983年,引进“掖单2号”、“烟草14号”,全县实现玉米良种化。
大豆 1973年以前,品种低劣混杂,产品低而不稳。1974年,引种紫大豆。1976~1978年,分别引进“7033”和“跃进5号”。1982年,引进“锈变30”、“锈变31”。1983年,又引进“郑州64-1”良种,全县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
棉花 建国前,县主要种植“中棉”、“托籽棉”,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1953年,引进“大斯棉”,较“托籽棉”增产88%。1955年,引进“岱字15号”。1964年,又引进“郑光棉”。1979年,引进“河南79”、“河南69”。1982年,引进“中棉10号”。经试种“河南79”、“中棉10号”增产幅度大,成为当家品种。
芝麻 建国前及解放初期,县内种植品种主要为“汝南叶二、叶三”、“小籽黄”、“上蔡紫花叶二、叶三”等传统品种。1954年,引进“南阳11大杈”、“霸王鞭”、“沈丘大”等品种。1977年,又引进“驻芝4号”、“驻芝2号”、“河南1号”。1980年,引进“中芝7号”、“易阳白”、“郑芝1号”等白芝麻。这些品种丰产性能好,抗病、耐涝、适应性强。经试种,“中芝7号”成为当家品种被普遍推广。
油菜 1950年前后,县内只种植一些少量的菜型和白菜型农家品种。品种单一,产量过低。60年代后期引进“胜利油菜”。70年代初期,引进“四川油包”,一般亩产在40~75公斤,由于与小麦同熟,调茬不易,随之被淘汰。1979年,引进“甘油5号”,1980年,又引进“南阳41”、“郑油2号”等高产、早熟、适应性强品种,使全县油菜种植良种化。
(二)林业
建国后,林业部门不断引进适合在县境发展的优良树种,使全县林木品种不断更新换代,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自50年代以来,引进推广的经济林优良树种有美国杨、加拿大杨、大官杨、沙兰杨、意大利杨、欧美杨、泡桐、川楝、水杉、白榆、白毛杨、箭竿杨等。果类树种有苹果、梨、桃、杏、葡萄、核桃、李、梅、枣、无花果等。
(三)畜牧业
自1954年始,县内先后引进“苏大白”、“约夏克”、“巴克夏”、“长白”、“杜罗克”、“汉姆夏”等良种猪,土种猪于60年代已基本淘汰,到1985年,全县生猪存栏达124628头,全部实现良种化。1958年,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品种杂交改良,之后又引进德国肉、毛兼用羊,使县内山羊有较快发展,到1985年,良种羊发展到137565只。1957年来,不断引进“南阳黄牛”、“伊犁马”、“泌阳驴”等优良品种,至198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19983头。
二 引进新技术
(一)农业
小麦种植推广有合理密植、药物拌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玉米种植推广有麦垄点播、育苗移栽、宽窄行种植等技术。棉花种植推广有麦棉套种、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棉铃虫综合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同时还推广有小麦叶面喷肥、油菜喷硼、芝麻打顶不打叶、油菜大壮苗移栽、小麦氮磷配比施肥等技术。
(二)林业
推广泡桐埋根苗和温床催芽育苗,杨树埋棵育苗和嫁接育苗,刺槐、苦楝、紫穗槐种子凉水冲洗、浸泡催芽,直播育苗等新技术。
(三)水利、气象、广播、电讯等行业也引进了一些新技术。
三 推广沼气技术
汝南县的沼气推广利用工作起步较晚,1975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沼.气推广利用办公室,属县科委的职能科室。经技术培训后,在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下,先后在水屯、红旗(今三里店乡)、红光(今三门闸乡)、三桥、板店、余店、和孝等公社试办,每个单位抽调3人进行本公社的沼气推广利用工作。当时每个公社建20立方米沼气池10个,获得成功,此后,在全公社进行推广。1981年12月成立“汝南县人民政府沼气领导小组”,具体业务工作转交县农委负责,配专职技术人员5人。1982年在全县修建沼气池500多个,容气8000余立方米。几经起伏,至1985年,全县已不存在使用沼气的单位。
第三节 科技测报
一 气象测报
1953年1月,汝南县测候站建立,工作人员少,设备简单,只作一般的气象观测工作。1954年后,随着人员和设备的增加,观测项目逐步增多。1958年开始天气预报业务,制作短、中期天气预报,发布10天、1个月、3个月的长期预报和天气展望。并逐步在各公社建立气象哨,开展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1965年,气象站研究的科技成果(写成论文)在洛阳召开的全国气象学会第一次预报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其中有4篇收入会议学术论文汇编中。从开展预报至1985年,年均发出预报500余次,为县工农业生产做出有效地服务。到1985年,可根据抄收中央电(视)台的天气形势和预报广播,填绘天气形势图,根据无线电传真天气形势图和短、中期预报图,结合本站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整理,及时作出短、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70%以上。采用的仪器主要有:气压表、气压计、温度表、温度计、湿度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雨量器、雨量计、日照计、蒸发器等。观测的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地温、冻土等,同时还开展系统云、指示云、地方性云和特殊天象观测。
二 地震测报
1977年3月,汝南县地震办公室成立,具体业务工作由县科委代管,配备专职干部2人,开展地震和防震知识的宣传及地震测报工作。办街头宣传栏2期,印发地震宣传挂图200幅,地震知识小册子3200多册,办培训班1期,培训70余人,放地震知识科普片10余场,观众达20000多人次。在全县18个公社建立地震防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33个宏观哨。县地震办建立有中心测报站,具体汇集各点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判断有无异常,以便作出预报。
1978年,地震测报工作停止,人员并入县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