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幼儿教育
汝南县的幼儿教育起步于民国20年(1931年),开始在城内建设街第二小学附设1个幼儿班,入班幼儿20余人,因条件限制,于次年停办。
1951年,汝南县城关在第一完全小学附设1个幼儿班,入班儿童15名,专职教师2名。1952年,县政府在城内校场街慈善会旧址创办汝南县直幼儿园,并将第一完小的幼儿班并入,该园仅有1班,入园幼儿30人,教职工2人。后班级、人员逐渐增加。设置语言、认识环境、计算、美工、音乐、游戏等学科。当年购置风琴3架,跷板2架,滑梯1架,木马2个。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城关、工厂、农村人民公社、大队都“大办”幼儿园、托儿所,全县共建园(所)543处,入园(所)儿童18887名,教职工753人(其中县幼儿园的儿童230人,教师12人)。这种局面,仅维持1年,至1959年,除保留两所幼儿园外,其余园(所)全部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1975年,汝南县城乡只有1所幼儿园。1976年,大办“五七”教育网,城乡幼儿园猛增到821所,入园儿童达到17903人(其中县幼儿园473人),因缺少必要的条件,到1979年都相继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幼教事业得以正常发展。县教育局采取“以校布班”的办法,强调农村小学增办学前班,城关街道要创办幼儿园。1984年,汝南县建幼儿园3所,学前班36班,在校幼儿2265名,教职工83人(其中公立35人,民办48人)。1985年,县直幼儿园发展到12个班,入园幼儿720人,教师36人。各乡(镇)共建幼儿园4所,设41个班,入园儿童900人(不包括学前班),教师68人。另外,还有个人办的幼儿园3所,每所1班,入园儿童115人,教师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