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民政协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56年3月1日,政协汝南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机关内设有秘书室和学习委员会。1957年4月20日,县政协召开委员扩大会议,决定增设工商、文教、卫生、民族、宗教、综合6个工作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政协停止工作,1979年恢复工作。
1980年设办公室、学习委员会,同年12月17日,县四届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增设7个工作组,即文史组、文教组、卫生组、民族宗教组、科技组、工商组、对台宣传组。
1984年6月,改设3委3科1室。即:学习委员会、提案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办公室和秘书、宣传、联络3个科。次年2月,增设咨询服务科,撤销原秘书科。1986年6月,经县委研究决定,全县21个乡(镇)建立政协参事组,县直局委建立11个工作组。
第二节 委员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汝南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56年3月1日在县人委礼堂召开。出席代表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宗教、各人民团体、台属、侨胞、各爱国民主人士等共67人。会议听取中共汝南县委副书记傅良太作的《关于建立汝南县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报告》,学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政协副主席白宗鲁传达省政协主席吴芝圃《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报告》。通过讨论、民主协商,会议选举出委员25人,其中党员9人,占36%;非党人士16人,占64%,组成汝南县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傅良太被选为主席(兼),商存德、张宗杰、尚天培、白宗鲁、徐晓中为副主席,谢君恕为秘书。
政协汝南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60年3月17日到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政协委员43人,列席18人。会议听取县委第一书记兼政协主席傅良太作的《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县委副书记刘占明作的《关于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报告》。通过学习讨论,作出5项决议:1.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决议;2.关于政治学习的决议;3.关于选举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的决议;4.关于政协常委会的工作决议;5.关于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决议。会议选举傅良太为主席,刘占明、丁学廉、白宗鲁、徐晓中为副主席,常委11人。
政协汝南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63年2月25日召开。到会政协委员共45人。会议听取和审议《第二届常务委员会以来的工作报告》和《提案审查工作报告》,选举第三届委员会主席张力,副主席朱景颢、曹荣科、白宗鲁(回族)、徐晓中,常委15人。
政协汝南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0年4月8日至17日召开。参加会议的委员有75人,代表14个界别。这次会议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会议,会议的重点是继续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议听取中共汝南县委书记游洪儒在四届一次会议开幕式上讲话,听取县委统战部长彭景兰作《政协汝南县委员会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刘俊英作《闭幕词》,通过讨论,一致通过。会议选举政协汝南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主席刘俊英、副主席彭景兰、潘殿贵(回)、张绍英、白宗鲁(回)、夏耘,常委17人。
政协汝南县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5月16日至22日在县委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政协委员105人,其中有中共党员、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爱国人士、各人民团体成员、少数民族成员、宗教人士、台属、归侨、侨眷、特邀人士、农民代表等,代表16个界别。会议主要贯彻学习新时期的总任务。会议听取中共汝南县委书记胡定松作的《开幕式上的讲话》,县四届政协主席刘俊英作的《关于四届以来的工作报告》,县政协副主席潘殿贵作的《县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讨论一致同意。最后,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主席王金政,副主席潘殿贵、陈振业、夏耘、祝融,常务委员22人。
政协汝南县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3月26日至31日召开。出席县政协委员161人,列席会议人员35人。听取和审议县政协主席王金政作的《政协汝南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五届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报告》,县政协副主席潘殿贵作的《关于五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出席会议委员列席汝南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委员们提出具有广泛代表性提案101件,经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分别交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理。会议增选县委统战部部长冯文刚为县政协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 参政议政
政协汝南县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通知》和全国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规定》,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自五届一次会议至二次会议,县政协各位主席、副主席参加四大班子会议达20余次,就县大政方针、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听取汇报,商讨意见,研究决策,有不少意见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有的被采纳。
在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县政协召开4次常委会,其中2次听取和评议财政局、税务局、物价局、教体局、农业局、农经委等6个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每次都进行热烈讨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针对他们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县政府曾两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对政协委员们的提议作专门研究,并明确专人负责办理。
二 处理提案
县政协四届四次会议至五届二次会议期间,提案委员会共收到委员提案84件,全部审查立案,经过研究整理,分别送请中共汝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有关部、委、局等21个单位登记、转办、处理,作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交待。对于条件不具备,需要创造条件办理,或按政策规定不能办理的,有些单位也向提案人作出文字说明。
三 整理编纂文史资料
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于1984年4月五届一次会议时成立。之后,征集文稿近百篇,计80万字,7月,即编印《汝南文史资料》第一辑,计8篇,30000字。由于征集稿件多,于12月又编印《文史资料》第二辑,计14篇,52000字。 1985年,编印《文史资料》第三辑,21篇,80000余字。
四 “三胞”联谊
县政协充分运用委员联系面广,海外关系多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三属”(去台人员亲属,居住港澳人员亲属,海外华侨亲属)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宣传“一国两制”的方针,座谈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的“九点建议”和邓小平谈“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等,通过他们介绍祖国大陆的发展情况,介绍全县各个方面的变化及家乡的新貌,进而增进海内外人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向心力,凝聚力。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与“三胞”开展联谊活动,协助政府做好招商引资,外引内联,洽谈项目,引进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工作,到1985年底,共引进洽谈项目4个,创办台属企业5家,利用台资2800万元。
图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