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职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学校
一 汝南初级师范学堂
开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民国5年(1916年)并于豫南师范。
二 汝南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民国6年(1917年)设于城内大成街(今县委地址),原名师范讲习所,修业1年,民国8年(1919年)秋,改为修业2年,民国13年(1924年),改为修业3年。民国18年(1929年)秋,改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26年(1937年)改为汝南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生3班,计120人。民国29年(1940年)曾迁于平舆南三里桥老围子。民国32年(1943年)夏,迁回城内北门里胡姓宅院内。民国33年(1944年)春,日军侵入,学校又迁平舆杨埠镇东岗寺。民国34年(1945年)迁回城内后龙亭街(现汝南印刷厂地址)。1949年秋,合并于汝南县联合中学。
三 汝南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2年(1913年),称淮西精舍二等女学堂,地址在鼓楼街,后移于灌坑沿守备营旧址,改称县立高等女学堂。民国5年(1916年)改为汝南县女子师范讲习所。民国18年(1929年)1月,改为汝南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民国21年(1932年)迁至城内文庙。民国23年(1934年)附属于汝南县女子初级中学,为女子师范班。
四 汝南县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
民国35年(1946年)在汝南城内灌坑沿重建。学生4班,195人,教师14人。1949年秋,合并于汝南县联合中学。
五 河南省百泉乡村师范学校 于民国26年(1937年)10月,由辉县迁到汝南城内大成街(今酒厂家属院及工业局地址)。民国33年(1944年)7月,因日军犯汝,迁至新蔡县麻李店。民国34年(1945年)8月迁回汝南,民国37年(1948年)迁至信阳鸡公山。民国38年(1949年)春,并入信阳师范。
六 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联立师范学校
民国31年(1942年)秋创办,地址与联高同校,学生6班280人,于民国38年(1949年)停办。
七 汝南县初级师范
1950年春,县委决定在原汝宁中学旧址办1所短期师资训练班,招生对象是失业失学知识青年,修业期1年。当年暑假招生1班,寒假招生2班,由于当时各部门急需有文化的人,这3班学生均提前结业,分配到行政、财贸、教育等部门工作。1951年改为汝南简易师范,招新生6班,其中二年制二班。同年秋,短师班迁往北门里郭家院(现党校),至1952年冬,共计毕业13班,培训650人。1952年秋,改名为汝南县初级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毕业后由县文教局统一分配。其课程大致与初中课程相同。至1956年夏,共毕业12个班,700人。1955年秋发展为中等师范,易名为河南省汝南师范学校(迁至南大街新建校址,属地区领导)。
八 汝南幼儿师范学校
1960年春,县委决定在汝南高中东侧(现汝南一中)新建校舍48间,经省、地同意,招收新蔡、上蔡、西平、遂平、汝南、正阳、平舆7个县的学生。8月招收中幼师班4班160名,初幼师班2班80名,教职工21名,1963年停办。
第二节 其它专业学校
一 信阳农业学校
宣统二年(1910年),在私立淮西中学堂旧址创建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改为汝宁府官立中等农业学校,同年十月,奉令改为汝宁府官立甲种农业学校。辛亥革命后又改为河南省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民国5年(1916年),迁至城南南湖。民国10年(1921年)改为河南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民国16年(1927年)改为河南省第二职业学校,民国21年(1932年)改为河南省立汝南园艺科实验场(场校合一)。民国27年(1938年)秋,学校迁往镇平县五岳庙,民国28年(1939年)迁回汝南。民国30年(1941年)改为省立高级职业学校。民国32年(1943)年日军侵占汝南时迁邓县,民国34年(1945年)迁回。民国36年(1947年)学校迁至信阳岘山寺。民国38年(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在汝南正式招生,易名为河南省信阳农业学校,1956年迁至信阳。
二 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农林实验学校
校址在汝南西关(现拖修厂家属院)。民国22年(1933年),由国民党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承办,实行“场校合一”,有实验地392亩,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每年1班,在校学生近二百人。有时还开办6个月的讲习班,民国31年(1942年),奉令停办。
三 民众职业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在城内灌坑沿建校,招收女生两班96名,后改办为“草帽辫科”,颇受社会赞许,共毕业120人,分布全县各区,学校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乡间轮流传习技艺,不久停办。
四 汝南县初级农艺职业学校
校址在城东万冢乡郭寺,民国35年(1946年)创办,教师9人,学生80人,学习农业知识技能。民国38年(1949年)春,合并于汝南联合中学。
五 昆仲职业学校
民国34年(1945年),汝南籍河大教授陈嘉坤在本村(老君庙乡陈湾村)创办私立昆仲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3班,学生190人,民国38年(1948年)解体。
六 汝南初级农校
1958年,县委决定改汝南县第一初级中学为汝南初级农校,迁南湖园艺学校旧址,开设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业机械3个专业,教职工63人。1965年春,由地区农业局接管,更名为汝南园艺学校。后改为河南省汝南园林学校,归属河南林业厅。人事归地区林业局。现有学生14班,学生近800人。
七 汝南县卫生学校
1958年4月,县卫生局创办,地址在县医院,学制3年,招生113人,分3个班。教师由医院医生兼任,1960年停办。1974年3月,在北门外重新建校,培训赤脚医生数期。1978年,开设中西医班、药剂专业班、护理专业班、妇幼保健班4个专业,至1985年培训各类医药卫生人员1506人。
八 汝南县工农技术专科学校
1969年创办,地址在北关外汝南高中,内设8个专业,招收400人,学制1年,由县补助生活费,1972年停办。
1960年春,河南省委决定在汝南县试办1所农业性质的高等学校,地址在汝南北关(现小五金厂),定名为汝南大学,学制5年,达到大专水平,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同年7月,参加信阳地区高中、中专统一招生,招收农业、机械、水利3个专业,学生120人,每专业40人。教师由县调配,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8月开学上课,到1962年9月,因国民经济调整停办。
1982年县委根据“六五”计划中关于普通中学也要适当增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把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改为农业中学的精神,决定把和孝、水屯两所高中改为农业高中,均为6个教学班。每校都有实验田数十亩。
九 汝南技工学校
1959年秋,在东关大街路南油厂旧址创办,学生由各公社保送,设钳工、车工、铸工3个教学班105人,教师7名,1961年停办。
1961年,县政府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县农业中学进行压缩整顿,县保留农业中学10所,16班,学生72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