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报 刊
一《汝南县报》
1956年4月创刊,中共汝南县委主办,四开四版。1958年,改为《汝南日报》,每天一期。1960年12月停刊,计出967期。
二《汝南县志通讯》
1982年6月创办,汝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主办,为四开四版不定期发行。每期印刷3000份。1986年停刊。计出15期。
三《科技活动》
1980年3月创办,县科委主办,每年出版四期,四开四版,每期印刷2000份,1985年,改名为《汝南科技》。
四《汝南文艺》
1980年创刊,县文化馆主办,每年出2~3期。
第二节 广 播
一 广播建设
1950年5月,县建立收音站,供机关干部收听中央、省委指示。1951年5月,县文化馆购置100瓦扩大机1部,建起县收音广播站,在县城中心教场等街道安装5只喇叭,为县有线广播之始。1956年3月,县人民广播站建立,7月,接管县文化馆的广播器材,另添1台500瓦扩音机,两台电子管收音机和1台钢丝带录音机,交流发电机、煤油动力机各1部,同时开始播音,全县安装喇叭130只。1957年,始在部分乡建小型广播放大站,1960年撤。1963年,县站增加1台1500瓦扩音机,1965年,添置“430”转播前机两台,农村入户喇叭40000只。同时,恢复公社放大站,信号由一级馈送改为二级馈送。1972年,省广播局配给“红声”牌调频接收机1台。1975年,农村入户喇叭达70000只,“七五.八”洪水过后,农村入户喇叭减至30000多只。同年12月,县广播站架通第一条通往三门闸乡的广播专线线路,以后,分期分批修整、埋设县至公社、公社至大队的广播地埋线,架设一部分架空线,建立一套独立的信号系统。县城也由木杆架空双线传输改为木杆专线传输。1983年12月,各公社放大站改为乡广播站,各行政村建立广播放大站,乡站配广播、机线员各1人。1985年,县入户喇叭120061只,喇叭入户率达93.4%。县广播站拥有扩大机4台,前置机2台,调频机1台,转播前机2台,高频信号发生器1台,低频信号发生器1台,电唱机1台,录音机5台及其它仪器。乡有扩大机36台,行政村有扩大机282台。县城有8条主要线路,总长100000米,每隔100米安装1只带单箱高阻抗喇叭。县至乡站明线长达135000米。在年底全省评比中,汝南县被评为省广播事业建设先进县。
二 广播内容
1956年7月正式播音到年底,每天定播一次,时间为2个小时,遇有特殊情况,随时更改。1957~1958年,播音时间改为早、中、晚不定,共3.5小时。自1959年开始,播音时间改为早、中、晚三次,计5个小时。广播站自建站开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联播》、《简明新闻》、《快讯》、《农民之友》等新闻节目和《天气预报》、《农业知识专题》、《公安与法制》、《地方戏曲》等专题节目和其它文艺节目。1957年9月,开始增加县新闻节目,以后又陆续自办《对农民广播》、《农业科技》、《生活顾问》、《周末文学》、《可爱的家乡》、《为听众服务》、《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汝南风貌》、《专题广播讲座》、《地方戏曲》、《周末文艺晚会》、《音乐》等30种自办节目。1984年下半年,开始每周四次播出《地区新闻》。
三 通讯联络
1956年,县委组织通讯组,同年,广播站建立。至1960年,县直单位、各社镇计设立通讯组50多个,有通讯员100余人,到1966年底,县还发展业余通讯员54人,县站计编印11期《通讯员学习参考资料》。1980年,县站多次聘请高校讲师,河南日报社、省电台的编辑、记者来县讲学,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1985年,县站拥有一支100余人的通讯队伍,收到稿件5485件,播出稿件3970件。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450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31篇。被省报刊、电台用于头条的有7篇。
第三节 电 视
1970年初,县工人俱乐部、文化馆购回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72年5月,县委购进一台上海产1048型35厘米黑白电视机。1974年夏,县部分局委和大型企业合计购进24台电视机,1977年发展到213台。1985年,县有电视机2400台。主要收看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