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
民国36年(1947年)9月,中共汝南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后,根据上级“争取时间、摧毁国民党政权,建立我们的政权和地方武装”的方针,迅速建立起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农村普遍建立起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当时称为民兵。由于战斗频繁,民兵一般由乡队直接领导,乡队设乡队长和指导员。民国38年(1949年)1月,县全境解放后,各乡组建乡中队。1953年6月,按照军分区武装干部会议精神,县建立基干民兵团,区、乡设基干队。1956年,全县75个乡,1个镇,共建民兵中队288个,785个分队,2102个小分队,共有民兵34946人。1958年9月,在毛泽东主席关于“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当年11月建立民兵师,下设18个民兵团,176个民兵营,1192个民兵连,基干民兵42842人,普通民兵21750人。
1959年撤销民兵师。根据毛泽东主席1962年关于民兵“三落实”的指示,1964年9月,全县组建一个民兵师,并恢复团、营、连、排、班建制。1966年至1969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级民兵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根据毛主席关于“战争打起来,组建地方部队,大县1个团,中县2个营,小县1个营”的指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关于组建县(市)民兵独立营、团的指示》,1969年秋,县建立基干民兵战备团,县以下设民兵营252个,排7685个,基干民兵班93404个。1973年,县基干民兵战备团更名为武装基干民兵团,1975年,更名为民兵指挥部。1976年组建武装基干团1个,连14个,排77个。是年又组建专业技术连。1981年为落实中共中央(1981年)11号文件,按照总参、总政《关于调整民兵组织的报告》精神,全县对民兵组织、民兵组织范围、民兵年龄、民兵组织层次进行调整,增设专业化连队。常兴、三桥、老君庙、三里店、三门闸、水屯公社,分别组建1个六O迫击炮、八二迫击炮、反坦克火器、通信、侦察、重机枪连,县直单位建立1个高射机枪连。并规定,各级民兵组织的政委由同级党委、支部书记兼任,民兵营长为专职干部。1985年除县设民兵团外,下设民兵营26个,连119个,排318个,班1104个。并由原来的单一步兵种发展为多兵种的民兵组织。
第二节 训练
1958年以前全县民兵训练,以区、乡为单位自行训练,1958年后以公社为单位训练。时间在每年的冬季,每次训练不少于90小时。从1977年以后,县武装部每年对民兵干部和教练员集中训练一次。民兵训练由县统一课目,统一时间,在各乡分别训练。1979年开始,为提高训练质量,逐步落实“干教合一”(即民兵干部都能当教员),把训练时间由原来的5~7天,增加到1个月。1984年以后,实行全县集中统一训练,并在民兵训练中与部队挂勾。1984年集中马乡、和孝两个乡的100名民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炮二师三十团进行挂勾训练,部队参加官兵23人,训练课目为一五二加榴炮基础操作。
图252
第三节 民兵代表大会
第一届民兵代表大会于1956年11月4日至10日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463名,其中乡队长24人,担任党团支书的50人,模范民兵62人,即将应征入伍的民兵231人,其它96人。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总结一年来的民兵工作,布置今后工作任务。2.贯彻当年征兵工作。
第二届代表会于1960年1月23日召开,25日结束。参加会议的代表670名。会议评出9个先进单位,570名先进个人。选出出席省代会的民兵代表65名。会议认真研究了加强民兵建设,提高民兵军事素质的措施,号召民兵进一步贯彻县委提出的1960年生产建设规划。
1965年7月26日至29日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参加代表319人,其中民兵干部代表101人,民兵188人(女民兵24人)。会议号召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以济源县留庄民兵营为榜样,加强民兵建设,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第四届民兵代表大会于1973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县城召开。会上学习马列及毛泽东著作,认真贯彻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经验,研究制定全县民兵建设的规划和措施。
第五届民兵代表大会于1977年12月3日至7日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650名,其中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代表69人,先进个人278人,特邀代表4名,民兵武装干部、主管民兵工作的各公社党委书记、各局委负责人等列席代表299人。代表中女民兵代表67人。县委书记谢彦章在开幕式上讲话,10名先进单位代表和个人在会上发言。会上认真总结上次代表会以后民兵工作的经验教训。根据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新形势,制订加强民兵建设的规划。
第四节 民兵贡献
一 解放汝南县城
汝南县于民国36年(1947年)9月建起民兵组织,当年12月24日中午,配合正规部队第一次解放汝南县城。击毙国民党河南省第八区专员谢肖良,俘敌官兵1725名。到民国38年(1949年)1月,县全境解放,共参加大小战斗数十余次。
二 支前
民国38年(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发起著名的渡江战役,汝南县成立支前司令部,月底,全县有500名民兵随军南下。
三 平息匪特暴乱
1950年7月,汝、正、确边界地区发生反革命暴乱。和孝、马乡、常兴、官庄等地的区、乡政权先后遭到袭击。7月23日下午,匪首魏万福指挥3股匪徒200余人,分头偷袭王集、冯楼、柏丈屯、常兴、曾庄5个乡公所,打死打伤乡干部4人,抢走民兵枪47支。7月23、24日,汝南县大队民兵200余人,配合信阳军分区1个连,共歼匪34名,伤12人,俘205人,缴获长短枪71支。
四 抗洪抢险
1954年7月17日全县遭受水灾,六区代堂乡民兵分队长救出同村王治国家6口人。据统计,当年仅一区参加治河的民兵就有2006人。
1975年8月,全县遭到特大洪水灾害,宿鸭湖水位猛涨,大堤上险情不断,县武装部组织大堤沿途的三桥、老君庙、红旗、金铺、张楼等公社5个民兵营的2000多名民兵做好护堤、护路等防护工作,并组织基干民兵500人,在三桥公社廖屯村堤段挖堤炸坝,解除驻马店、西平、遂平、确山等县市的险情。老君庙公社孙屯大队民兵营长贾振生带领37名民兵,在水中连续拼搏4个多小时。水屯公社新生大队民兵副教导员高明远带领民兵划船在宿鸭湖水面,一天一夜没合眼,打捞从汝河上游漂浮过来的群众280名。
1982年7、8月份,县境内连降暴雨,县城先后两次被洪水包围,交通中断,在抗洪抢险中,全县参加民兵2500人,组织68个抢险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