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图书 档案
第一节 图 书
一 馆藏图书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城北修建“笃志书院”,设尊经阁3间,内藏书数目不详,后毁于兵火。
民国13年(1924年),汝南县民教馆建立,有藏书房3间,阅览室3间,藏书30000余册。各区普遍建图书室,藏书多则5000余册,少则百余册。
建国后,机关、学校建图书馆(室)较多,其中较大的图书馆(室)有工人俱乐部图书室、汝南第一高中图书室、汝南二高图书室、县图书馆。工人俱乐部图书室建于1951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合并于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图书丢失严重。70年代后期,新添图书近10000册,1985年,藏书30000册,向工会会员常年借阅。汝南第一高中图书室藏书较多,是建国前河南省立六中图书室藏书的一部分。1985年藏书总数40000册,其中线装善本书约1000册。图书分类建卡,有专人管理,限内部师生借阅。汝南二高图书室藏书10000余册,有专人负责。1979年10月,在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县图书馆,有阅览室和图书室7间。1985年藏书15000册,有政治、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12类图书。设有图书室的单位还有人大常委会、人武部、农业局、工业局、教育局、卫生局、县人民医院、文化局等单位,其规模较小,藏书多则2000册,少则1000册。
县20个乡文化站都有图书室,1985年藏书总数25000册,藏书较多的乡有罗店、留盆、三桥、老君庙均在2000册左右。县内各行政村文化室有图书报刊阅览室201个,藏书14700余册,报刊杂志750份。
二 图书发行
民国时期,县城有新文书社、聚德堂书店、奎文堂书店、徐德堂书店、中和书局等私人书铺,主要经营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书、线装古书、中学及小学课本等。
民国38年(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成立新华书店。建国后,对图书发行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政策,私营书店被取缔。1957年,新华书店有工作人员9人,年销售额50万元。60年代,店员组织图书下乡销售额年均80万元。1985年,书店有工作人员23人,县城有门市部1个,设马乡分店1个,年销售总额超120万元,共销售图书387万册。
第二节 档 案
1956年8月,县委、县人委分别建立档案室。次年,县直机关相继有6个单位建立档案室,开始对积存文件进行清理、立卷、归档工作,搜集旧档案材料315份,文化古物159册(件)。从县档案馆建立至1959年底,接收县委、县人委、县直各单位及撤销机关的档案13个全宗3655卷,资料6548卷,集中统一管理,并编写部分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同时对各机关的文书档案工作,机关档案室的业务进行指导、监督、检查。60年代前期,档案文件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正常发展,整理、接收部分局委档案418卷。“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处于停止瘫痪状态。1979年,档案工作开始恢复。1980年建立档案局,次年恢复档案馆。各机关、单位相继建立档案室63个,开展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工作,接收一批专业档案,搜集散存在社会上的一些历史档案资料,编制案卷文件目录、县委全宗档案干部任免目录、分类目录、专题档案目录等检索工具。为加强对科技档案和专业档案的管理,建科技档案室17个,健全材料的归档、管理和使用制度。对会计、地名、教学、工商等专业档案,加强分类管理,计组卷58456个。到1985年,馆藏档案8251卷,资料6315册,包括革命历史档案4个全宗32卷,长度为0.3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档案6012卷,专业档案1971卷,照片档案3册,长度77.47米;一般历史档案24个全宗233卷,长度为3.76米。馆藏图书资料1115种,6315册,包括地方志388册,家谱16册,各种目录241册。为落实政策、历史研究、县志编纂等工作提供利用档案37112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