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疗队伍
一 中医人员
清末、民国年间,县有中医药人员445人,其中城关132人,乡镇313人,另有流散行医者26人,卖药者15人。建国前夕,县有中医药人员105人,全是个体行医,无技术职称。县内中医的行医方式多数是医药同堂,既看病又卖药,可分为6种形式:1.坐堂医生。个人开设药铺,行医兼卖药。2.聘用医生。3.中医中药人员联合开办药店。4.半农半医。5.游医游药。6.开方医生。不设店堂,不卖药,只开处方。县境内较有名气的中医有宋代的杨大均;清朝的张汝浜、尹大海;民国时期的赵仁斋、张子甫、闫聘三、毕阴五;建国初期的肖秉周、李华亭、张爱堂、王鹤仙、白宗鲁、吕雨亭等。建国后,县内实行中医带徒,举办中医学习班的办法,不断扩大中医队伍。1956年两次培训中医66人。1968~1969年,举办中医培训班、针灸学习班,培训学员130人。1974~1980年,县卫生学校举办6期赤脚医生培训班,每期一年,共培训、复训986人,中医中药为主要学习内容。1985年,县计有中医药人员532人,其中县、乡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180人,城、乡卫生所、街道诊所及个体行医的中医药人员352人。有主治医师2人,医药师36人,医药士110人。
二 西医药人员
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外国人开办的济世医院中,有两名外国医生。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建平民医院,有医务人员12人,其中西医2人。建国前,县内西医药人员40多人。建国后,西医药人员迅速发展,医学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1985年底统计,有西医药人员17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