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行业
第一节机械工业
县乡镇企业中机械加工维修业脱胎于50年代的化铁、打铁、铜银匠等个体手工业。1953年,王桥、水屯、老君庙、官庄、马乡、和孝、王岗、留盆、金铺、常兴10个区(乡)组织个体工匠,各自办起了铁木业合作社。生产铁木农具和铁制生活用品。1958年,一些厂购进了蒸汽发电机组,皮带机床、台钻、鼓风机、化铁炉、吊杆锻锤等简单机械设备,改手工作业为半机械化作业。产品有马车轴承,铁木农具等,生产实效仍很低。后来各乡(公社)把染业、缝纫、榨油以及理发、食堂等小工业组都并入铁木业社,改厂名为综合厂。1962年后,又将其他工作组划分出去,恢复成为机械专业厂。此后,乡镇机械工业一直处于维持和断续发展阶段。
汝南县乡镇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机引农具、制砖机、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汽车、拖拉机、内燃机配件、铁、木制农具、铸铁管、木工锯条、轴承等简易机械和配件。
主要产品和生产企业简介:
一7寸步犁
1958年7寸步犁在全县推广使用,王岗公社农机厂开始生产该产品。因7寸步犁比老式土犁具有省力、耕幅宽、翻土平整、破土性能好、机械强度高、操作灵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产品一直畅销。1959年至1985年,累计生产7寸步犁68.25万部,犁配件3.54万件,产值达1814万元。
二 双碗式打面机
农民称这种打面机为“小钢磨”、“碗子磨”,是农村替代石磨的第一代机械磨。1977年7月,三里店公社农具厂在县内首先试制生产,产品销往平舆、正阳、息县、沈丘等地。1979年后,被辊式打面机取代。双碗式打面机滞销停产。三里店公社累计生产双碗式打面机200台。韩庄农修厂也曾生产该产品,因产量低很快停产。
三 红薯打粉机
红薯打粉机于1977年引入汝南县。留盆、王岗、马乡、韩庄等社办机械企业先后投入生产。1979年、1980年两年全县共生产打粉机716台。此后因红薯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制粉能力过剩而停止生产。
四 汽车拖钩
1967年官庄公社农机修配厂首先试制生产解放牌汽车拖钩,并很快投产。老君庙、金铺、留盆、水屯、三桥、王岗等社办企业相继仿照生产。1978年全县有8个社办企业生产该产品,总产量10000余套。1981年后,水屯、官庄、老君庙、王岗、三桥、金铺、马乡7个厂因没图纸,单靠样品加工、手工锻打,使用钢材牌号杂、质量不稳,销路不好,陆续停产。
留盆乡轴承厂1978年开始生产解放CA-10B汽车拖钩。1982年改按样生产为按图纸生产,改手工自由锻造为模具锻造。安装1台小型炼钢炉,专门铸造拖钩零部件。产品外形一致,表面光滑,质量合格,销路打开。1982年产销2000套。开发生产黄河150型、东风140型汽车拖钩。1984年生产3种拖钩2600套,创产值24万元。
五制砖机
老君庙乡机械厂1983年开始生产220型制砖机。1984年和孝乡农具厂开始生产250型制砖机。产品销往正阳、新蔡、平舆、上蔡、周口、淇县、临泉等地。
六 铸钢件
1976年,老君庙公社农具厂从云南昆明工学院引进180千伏安0.5吨和50千伏安0.2吨2台电渣冶金炉,从事精密铸钢件生产。1977年被河南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直接投资20万元。1978年,该厂又安装1台70公斤电渣冶金炉,独立成为老君庙公社铸钢厂。1979年,生产东方红-75拖拉机链轨板13515块,分离爪1286个,刹车环385公斤,实现产值25.4万元。1980年后,大型拖拉机滞销,配件失去市场,停产3年。1983年,该厂技术工人承包经营,启动70公斤冶金炉,生产小头车轮,矿山配件等产品。生产铸钢件9吨,获利8000元。1984年生产铸钢件45.4吨,创产值8.8万元,利润1.3万元。
七 轴承
1971年留盆公社铁工厂开始生产轴承。滚珠为手工砸制,产品精度低,只能用在马车上。1973年,该厂从洛阳轴承厂买回次品轴承毛坯和零件,生产胶轮马车7913、7911型轴承。月产300至1000套。1974年,该厂购进滚珠磨床、80吨冲床、C6130车床等设备,又改装了1台轴承圈内圆磨床,成为轴承生产专业厂,并改名为留盆公社轴承厂。产品有305、205等10多种规格。1979年,因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销路不好停产。
八 铸铁管
1973年,大王桥公社(今罗店乡)农具修造厂,承担驻马店地区外贸铸铁管生产任务,由外贸部门供应灰生铁,沙型铸造,日产4000根,有3寸x6米、4寸x6米两种规格。1979年生产铸铁管18000根,产值16.7万元,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1980年生产14090根,有2000多根因质量问题,外贸部门拒收,运至郑州降价处理。1981年停产。
汝南县乡镇企业还生产有手扶拖拉机磨擦片离合器、吸膜式水泵、木工带锯机、木工锯条等产品。但都因产品简单粗糙,销路不好,或很快停产,或低产量维持,效益不高。
第二节 建材工业
建国前,县内只有少数地主豪绅之家建有砖瓦窑。1949年,人民政府将砖瓦窑收为公有。1952年后,农村以互助组或合作社为单位,开始兴建集体砖瓦窑,集体投入工料,集体分利。1958年,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砖瓦等建筑材料需求大增。全县近三分之一的村队建起窑场。窑业生产沿袭传统工艺,手工制坯,柴草烧成,主要生产青砖和小布瓦。单窑容砖量在1~4万块之间,单块砖耗柴0.5公斤左右,每窑生产周期为5~7天。1970年以后,砖瓦窑发展更快,全县约70%的大队建起了砖瓦窑,燃料由柴草改为烟煤。产品一部分用于民建,一部分用于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1974年秋,三里店公社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14门轮窑。窑场购进1部日产1万块砖坯的制砖机,招收农工40名,年产能力300万块红砖,彻底改变旧的砖瓦生产传统工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75.8”洪水过后,汝南城乡土坯房损失惨重,在国家支助下,出现建房高潮,促使本县建材工业快速发展。社、队砖瓦窑开足马力生产,又新增建一些窑场。同时一部分公社相继建立轮窑场。1976年,全县机砖产量4599万块,比1974年增长10.38倍。1977年产量增到7490万块,比上年增长62.86%。1980年,全县21个社镇,建轮窑场17个,1982年18个。1985年部分行政村也建起轮窑厂,全县乡镇企业共生产机制砖14240万块、瓦94万片。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乡镇工业中,还建立一批水泥制品厂、石灰场、河砂场,产销效益都很好。建材工业是汝南县乡镇企业中发展最快,从业人数最多,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
第三节 食品工业
一 面粉加工
1953年,和孝面粉厂建立,它是汝南县最早的乡镇办面粉加工企业。有立式石磨2盘,用柴油机作动力,每天可加工小麦2000多公斤。1959年,又安装铁片磨3盘,用汽油机带动。后因国家粮食市场管理很严,国营面粉企业生产扩大,于1960年停产。
县农村自70年代开始引进使用机械磨。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原始石片磨, 以人或畜力作动力,各家自磨自用。农村使用的第一代机械磨是双碗式打面机,以柴油机或电动机带动,开始为队办,以后发展到户办或联户办。
1978年8月,光明公社建成1座日产1万公斤的面粉厂。有MFY20型面粉机1台,职工36人。此后小型对辊式磨粉机在全县乡村大量发展,1978年达到343部,一大批面粉加工专业户也应运而生。1984年全县拥有小型对辊式磨机578部,全年加工面粉4746万公斤。同期,乡、村办集体面粉厂达到37个,其中日产0.75至1万公斤的面粉厂17个。集体、个体面粉厂全年加工面粉515万公斤。除满足全县农民需要外,还销售到焦作、舞阳、平顶山、湖南、黑龙江等地。
二 油料加工
1970年以前,县、社及个体油料加工主要是以芝麻为原料,加工小磨香油。1970年以后,油菜、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小型螺旋式榨油机随之引进,油料加工也相应发展。1979年10月,红光拖拉机站购进95型螺旋式榨油机2部,单台日加工菜籽能力1500公斤。1980年全县乡村二级拥有榨油机28部,其中三桥公社有15部。1984年乡、村办榨油厂10个,年产食用油372吨,个体农民和联户经营办厂有100多家,榨油机110部,全年加工食用油337吨。
三 豆制品加工
豆制品主要有腐竹、豆腐干、豆腐乳、豆瓣酱、千层豆腐、豆腐脑、大豆蛋白肉、豆芽、豆制酱油等。豆制品加工主要以个体和联户经营为主,散布全县。乡、村两级办企业有三里店乡红旗豆制品厂,主要产品有腐竹;三里店乡拖拉机站,主要生产大豆蛋白肉;三里店乡利民食品厂,主要产品是鸡汁豆腐干。
四 糕点、糖果
生产糕点糖果的厂家集中于城关镇。有镇办综合糕点厂,回民糕点厂、食品罐头厂。乡办糕点糖果加工企业中,较早的是三桥公社辛庄食品厂。该厂建于1979年10月,当时有烤炉1盘,职工3人,请武汉退休师傅3人,主要产品有鸡蛋卷、花生糖、麻糖等。日产量15公斤。1980年底,职工增到81人,烤炉3盘,日产量达到1250公斤。当年产鸡蛋卷17.5万公斤、糖果0.5万公斤,产值32万元。1983年,辛庄食品厂改村办为部分社员联办。同年,三里店、韩庄、王岗等乡综合厂,老君庙面粉厂,也季节性生产各种糕点,供应农村市场。
1984年,三桥、三门闸、三里店、水屯等乡农民几家联营或个体经营糕点、糖果加工业有10多家,生产10多个品种,当年共产各种糕点4万公斤,糖果 0.7万公斤。水屯乡王坡村农民史明富,自购2部制糖块机,招工20人,办1个糖果厂,在驻马店市设1个批发零售门市部,1984年盈利5000余元。
第四节 运输业
一货运
1953年,从事运输业的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农业合作社的运输队,为粮库、供销社等国营和集体单位运送货物。运输工具为马车和架子车。70年代初,全县基本没有个体运输户。留盆、金铺、王桥、常兴、张岗、舍屯、板店、大王庄8个公社组织有专业运输队,人员128人。大队运输队26个,人员133人。社队运输车辆89部,其中汽车19部,拖拉机70部。当年社队二级运输收入219万元。
1982年后,政府鼓励发展个体运输,不少农户购买了中小型拖拉机,农忙务农,农闲跑运输,逐渐形成一批运输专业户。马乡安庄村赵学勤,全家8口人,1982年买28型拖拉机1部,当年搞运输收入8000多元,家庭总收入13000余元,成为全乡第一个“万元户”。1984年全县个体和经济联合体运输户134个,1985年,运输专业户达到427户,总收入232.6万元。
二 客运
1980年以后,国家逐步放宽政策,允许个体运输户经营客运。部分农民自筹资金,购买机动三轮摩托,在各乡至县城间开展客运,既解决了群众的乘车难问题,也增加了家庭的收入。1984年全县个体户拥有运输机动三轮车45辆,1985年,增加到90多辆,常年营运,全年客运量达80多万人次。
三 装卸
1953年,各乡分别成立装卸队。每个队15人左右,承担当地粮食、供销等部门的粮油、棉花及农资货物的装卸、码库工作。装卸职工大都是本乡所在集镇上的农民。因集镇人多地少,劳力富裕,就从事务工,增加收入。人民公社时期,装卸队职工向生产队交纳误工补贴款,购买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1981年后,装卸队实行单独核算,除向乡里交纳管理费,向税所交纳税金外,其余收入归己,多劳多得。1985年,全县乡级装卸队21个,职工330人,年收入50多万元。
第五节 建筑业
建国后,部分乡把泥瓦匠组织起来,成立建筑合作社,从事专业建筑。因当时基建任务少,时常没活,建筑队逐渐解体,建筑职工分散务农。60年代末,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部分社队组建一批水利专业建筑队,承建小型桥、涵、闸、井、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工程。
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和地方“五小”工业的兴起,中小建筑工程越来越多。1975年后,各公社相继成立了建筑队,承担乡所在机关、部门的建设项目。如办公楼房、学校校舍、乡影剧院、乡镇企业建筑工程等。1977年,全县社、队二级建筑队有20多个,从业400余人。1978年,在全党大办农业,压缩农村务工劳力、使之归队务农精神指导下,大部分社队建筑队解散,只有3个社办建筑队保留下来。年收入仅1.6万元。1983年后,乡村建筑队再度恢复发展。一大批个体和联合体私营建筑专业户相继产生,他们或由1人带头、或由几人联合,在当地或到外地承包建筑工程。1984年全县个体、联合体建筑队62个,1985年发展到360个,从业人员7574人,总收入265万元。三门闸乡徐庄村农民罗启功,联合当地农民40多人,组成农民建筑队,常年在平顶山等地承包建房,平均每人年收入2000余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设备逐渐由过去的“一把瓦刀二把锨”向半机械化发展。1984年,乡级建筑队基本上都装备有钢结构井字架、升降机、盘车、混凝土搅拌机、震动器、电焊机、水平仪、经纬仪、水磨石机、带锯机、木工刨锯机等设备。在技术水平上,每个建筑队都有1至2名能看懂工程图纸,能领导和指挥全部工程建筑安装施工过程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建筑施工能力从仅能承建一般砖木结构,到能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框架结构。职工队伍由原来的单一泥瓦工,向泥、瓦、木、钢筋、电焊、装饰、安装、油漆等专职专业工种发展,培养出一批施工技术较高的专业队伍,能够承建四层以下工业和民用普通建筑。
第六节 造纸印刷业
1953年,县城关镇造纸厂成立,主要以废旧纸为原料,生产包装纸等。1977年,红旗公社投资27万元,建立汝南第一个社办造纸厂。主要设备有787x1092 型单缸纸机、打浆机、锅炉、蒸池、切纸机等。以麦草为原料,生产包装纸、黄板纸、瓦楞原纸。纸浆年生产能力700吨,成品纸实物产量约400吨。
1980年至1985年,罗店、水屯、马乡、官庄4个乡办起了小造纸厂,产品仍为包装纸、黄板纸和瓦楞原纸,年生产能力分别在200至900吨之间。
1985年,全县5个乡镇办纸厂共有职工340人,年产机制纸1564吨。汝南县乡办纸厂产品档次低,规模小,盈利水平都在数千元至1万元之间。以上5家乡办纸厂全是采用化学制浆工艺,需水量大,企业又无污水处理设施,每吨纸需排放未治污水40-50吨,年污水排放总量在50万吨左右。
印刷业以小印刷为主,主要设备有四开印刷机、圆盘印刷机等。产品有学生作业本、果签、纸包装、各类表、帐、信封、稿纸等。乡办印刷厂有留盆、三桥、和孝、官庄、张楼、马乡等6家。1985年,全县乡镇、个人、学校机关办小印刷厂40多家,仅城关就有30余家。
第七节 皮革制鞋业
县制革生产多属农户个体经营,各乡皆有。制革工匠走村串户收购生皮,产品多为车马栓具之类的皮件,自产自销,或订货加工。1953年,和孝、马乡等乡以铁厂为基础建立皮革组,这是最早的集体制革企业。1978年后,余店、王岗、三桥、老君庙、常兴等乡相继办起了皮革厂,职工一般10人左右。1975年,和孝皮革厂开发生产黑纹牛皮革,销往信阳、武汉等地。因成本高,利润低,很快停产。其他厂也因产品档次低,销路不好,相继停产或转产。1984年仅存和孝、老君庙、余店3个乡办皮革厂,年总产值7.4万元,利润1.2万元。
制鞋业是汝南乡镇企业中厂家最多、规模最大、产值及效益最好的行业。1980年以后发展更快。全县新建乡镇办、街道办及个体办制鞋厂40余家,其中城关镇就有30余家,从业人员3000余名。加上农村及乡镇街道中从事打鞋背、做鞋底、缝毛里的家庭个体人员,人数5000余人。1985年,乡镇制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6.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6%,不但居乡镇工业各门类之首,而且在全县各工业门类中也排在前面。乡镇制鞋工业中有劳保鞋厂、南湖服装皮鞋厂、三门闸皮鞋厂等一些骨干企业。
第八节 养殖业
县农民传统的养殖项目主要是家畜家禽。传统的大牲畜饲养有牛、马、驴、骡和少量水牛。建国后至80年代,主要是生产队集体饲养,用于农业耕作、拉运、磨面、拉水车等。1979年,全县大牲畜65743头,平均19.3亩可耕地1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牲畜也随同土地分包到户,由社员个体饲养。1980年以后,大牲畜发展很快,农村中出现不少养牛专业户、专业村,以集中养牛作为家庭副业收入。198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19983头,平均每10.6亩可耕地1头。
其他养殖项目主要有猪、羊、鸡、鸭、鹅、兔、蜂等,水产养殖有河蚌育珠、鱼、鳖、河蟹、水貂等。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和大队建了养猪场、繁殖场、养鱼场。1979年初,全县有社、队二级集体养殖企业334个,其中社办41个,队办293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社办养殖企业仅存三里店鱼场、繁殖场、王岗渔场3个,队办养殖企业全部停办,一部分转给个人承包。
1976年初,红光公社投资20万元,在韩坡干沟西建了1个中型养猪场,占用土地600亩,招收职工150人,建猪舍350间。场内还开发有酿酒、养鱼、养鳖、制酱油、醋等生产项目。为解决饲料问题,又把猪场附近的社办菜园合并入猪场,开发饲料生产。该乡还在场内办1所农业中学,建教室12间,1976年在本乡招收学生50名,进行养殖、种植等专业普及教育,学校于1978年停办。1977年,该场养猪存栏300头,养羊200头,1978年养猪存栏500头。1979年后,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附近生产队农民索要被调用土地,猪场停办,人员解散,把留用的120亩土地合并入韩坡林场,原有猪舍、房屋全部拆除,恢复为耕地。马乡养猪场建于1975年冬,职工33人,猪舍80间,调用生产队土地200亩。1976年至1980年,每年存栏生猪120头,出售商品生猪40多头,仔猪400多头。同时还办有酿酒、磨油、做豆腐等副业,综合利用副产品作饲料。1980年猪场停办,土地退还生产队。三门闸公社大傅庄大队,1966年派2名农民外出学习人工育珠技术,回来后投资1000元,在大队部附近坑塘内投育河蚌4000个,因技术和管理不善,没有成功。1982年,该队又从江苏吴岭县聘请18名育珠技术人员,投资3.1万元,招工40名,投养3万个河蚌,占用水面30亩,进行人工育珠。1983年采收3次珍珠,第一次收4公斤珍珠,售给本县医药公司,收入4480元,全部作工资付给外聘人员。第二次收珍珠2公斤,被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拿去做样品。第三次采完,收珍珠19公斤,没有销路,被江苏私商以平均每公斤303元低价买去,全部总收入仅万元。除去工资和费用,投资全部赔进去,育珠下马,欠银行贷款2.7万元。该村1982年搞蘑菇养殖,投资2万元,由于操作及消毒不严,杂菌感染,接种8千余瓶,报废50%,第二年裁培300平方米蘑菇,收获鲜菇1000公斤,因销路不好,用大缸淹制,结果全部腐烂变质,损失殆尽。为还贷款,卖掉3部旧拖拉机,1部东方红40型,1部链轨东方红54型,1部50型,引起群众很大不满。
个体养殖业在1980年开始发展,并很快形成一大批养殖专业户、专业村。1985年,全县养殖专业户1046个,年养殖收入317万元。
第九节 种植
县乡镇企业中种植业主要有粮种推广繁殖、培育树苗、种植果树等。1958年,光明公社(即老君庙乡)办汝南县第一个集体林场。1964年,全县社办农场、林场6个。1968年,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安置大批知识青年,许多公社、大队办农场、林场。1979年底,全县社队企业中种植企业69个,其中社办15个,队办54个,总占地8898亩。这年产粮食106.5万公斤,水果42.6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放宽,一部分农民在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口粮问题得到基本保证的条件下,把目光转向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上,引种果树、药材、蔬菜、花卉、特种树苗等,并逐渐扩大种植面积。1983年种植企业134个,其中乡办33个,村办10个,占地19970亩,产粮346.4万公斤,水果38200公斤,育苗收入45.7万元。此后,在农村承包责任制影响下,各乡、村农、林场也分别把土地承包给场职工或附近农民种植,由承包者自由确定种植项目,形成一批经济植物种植专业户。1984年底统计,全县种植专业户325个,当年收入2119万元。
老君庙乡林场建于1958年,位于老君庙乡南2公里处。当时平调老君庙大队土地600亩,裁培100亩苹果树,60亩梨树,440亩农田。办1所农业大学,招生3班,125名学员,5名教师,1959年停办。停办后,留用1名教师任技术员,42名学员转为林场职工。1962年,退还生产队土地400亩,保留100亩果园,50亩苗圃,50亩农田。1982年,乡政府把林场123亩农田承包给省农林科学院在该乡的农科所,每年每亩土地提小麦100公斤。下余土地和果园承包给林场1位技术员,全部承包费为每年上交3000元,职工由承包者雇佣。
三里店林场建于1969年底,调用傅楼大队土地265亩,招收职工27人,育树苗30亩,其余种植粮食作物。1970年7月以后,开始接收下乡知识青年,1975年,共有知青120名,列为汝南县知青基地。1980年,场内知青全部回城,林场改名为三里店公社种子场。并把土地分包给场内25名职工,每亩每年上交承包粮250公斤。1982年改为每亩每年上交承包费60元,其余收入归承包者。
常兴乡农场建于1964年,调用生产队土地700亩,抽农工200人,建房70间,购置东方红75、54型链轨拖拉机各1部,大牲畜30头。1965年接收下乡知识青年40人,种植有水稻、小麦、油菜等。1966年产水稻15万多公斤。1970年,该场又接收郑州、开封、汝南县下乡知识青年总计100多人。1981年知青全部回城,场内仅余5名农工,留土地50亩,其余全部承包给附近农民。
第十节 其它行业
县土特产品种类很多,主要有竹编、草编、苇编、纺织、烟花爆竹、土陶制品、蜡烛、猪鬃、贝壳粉、肥皂、洗衣粉等。土特杂品生产大都是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或半机械化生产。
农民利用当地资源,在农闲时间从事生产加工,自产自销、随产随卖,虽本小利薄,但量大面宽,从业人多,是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副业项目。
1979年,和孝公社购进6部半自动草编机,利用当地稻草资源,组织10名职工,成立草编厂,生产草杉,草袋,年产2万条。同年,该乡又购进6部莆席纺织机,招工10名,从湖北购进莆草,生产莆席,每台日产10条,产品销往信阳、罗山等地。后因原料涨价,利润下降于1982年停产。
1983年,留盆乡从江苏引进技术,并聘请12名技术员,组织25名职工,办起了猪鬃加工厂。成品猪鬃交售给省外贸公司,年产量1000公斤,获利9000余元。
此外,乡镇办土特杂品生产企业还有:1984年韩庄、老君庙分别办起烟花爆竹厂;1976年三桥公社建起了塑料厂,生产农用塑料管;1984年老君庙乡投资12万元,购75型和45型吹塑机3部,办起了日产0.5吨的地膜厂和贝壳粉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