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生礼仪
第一节 生 育
一 坐月子
生育俗称“坐月子”,产妇则叫“月子婆”。旧俗妇女自生孩子之日起1月内不得进入他人宅院,至今此俗仍沿习下来,甚至妇女流产后也要满1个月,若一旦进入他宅需烧香烧纸去掉血污气之后方可。
二 报喜
孩子生下后,记住所生之年、月、日、时辰,由其夫携礼物去岳父母家报喜。生男为“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俗称“大喜”、“小喜”。
三 送粥米
婴儿出生后12日,由其祖父母择吉日通知亲友。届时,亲友备鸡蛋、红糖、油条、馓子等物前往探产妇、婴儿,并馈赠婴儿首饰、被褥、衣帽、三四尺花布之类的礼物。近亲则另备其它东西,如米、面、麦数十斤,俗称“布袋礼”。亲友返回时,主人需往每个亲友篮内留少量的馓子、油条压筐。有的赠给挑夫或车夫红包。
四 走满月
产妇满月(自生孩子时起),娘家接女儿、外孙往住数日,称“走满月”。回时,外祖母在婴儿背上放桃树枝,鼻子上涂锅烟,意为驱邪避灾。同时给脸上抹胭脂粉,身上带线穗子,过桥时扔硬币一枚,谓支“买路钱”。
第二节 婚 嫁
一 提亲
也称说媒或提媒。由男女双方父母托媒人为自己的儿子(女儿)寻找门当户对之家,从中说合,若双方父母同意,则通过媒人交换庚贴(上书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若年庚相合,双方无异议,则由男方下聘定亲,否则作罢。建国后,“合亲”渐废。虽仍由媒人提亲,经双方父母同意,但需征得儿女意见。
若均无异议,再由男方下聘定亲。也有男女自由恋爱,或经媒人提亲,男女一见既合者。
二 相亲
男女双方同意后,由媒人、父母领着子女到对方家庭了解情况。男女及家长同意后,再约定时间,由男女双方见面直接面谈,以便了解语言、人品诸方面的情况。
三 定亲
男女双方同意后,双方家长互赠礼品。(一般由男方先赠)俗称“压柬”,也叫“定亲”,意思是此婚事已定,男女不得另寻他(她)家。传柬日,男女双方请一媒人,称作“三媒”。上午媒人到女家,转交柬贴、彩礼,下午到男家送交女方柬贴,此称“传柬过贴”。柬贴用红纸,上书姓名,出生年月日,属象、祖宗三代。折中骑缝书写“白首到老”或“永偕秦晋”字样。
四 定好
也称“定日子”或“送日子”。男方家要迎娶女方,确定某月某日为迎娶成婚日告知女方家。男方要择好吉日,备下礼物,请媒人连同书送去(也有口头传达的)。女方要回书,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若不同意要说出理由,以备男方择吉日迎娶。“定好”一般要提前几个月通知女方家。
五 嫁娶
迎娶吉期凌晨,男方派人持帖抬礼盒(冠戴盒),送至女家,盒内装陈曲、条帚、金银首饰、供品、荤甜食品等,还有1只雄鸡(代替雁)。女方即回礼,并带母鸡1只,以示发亲。娶亲时把新娘嫁妆一同抬回。嫁妆一般为桌、椅、柜、凳、茶几、箱、灯、脸盆等。
娶亲这天新郎家悬灯结彩,大摆酒宴,十分热闹。新郎身穿礼服(长衫上罩对襟马褂),乘红色四人抬彩轿,(共两乘,一为新娘用),1对红纱宫灯作前导,在锣鼓爆竹声中,升轿、启程。后跟两乘蓝轿,两个迎亲的男女青年乘坐。新郎至女家后,略用茶点,即登堂行礼,拜祖。礼毕,女方设宴招待之后起轿。新娘着红袄、红棉裤(俗称“催妆衣”,夏天也穿),红巾蒙面。女方将男方抬来的礼品收入,另送上1只母鸡(代雁),让其随轿抬回。有的女方也有两个男女送亲的,乘蓝轿随新娘一同前往。并有1男孩和新娘一块乘轿去压轿。沿途过桥,要扔馒头,撒制钱(铜钱),放铁炮,用红毡盖着新娘的轿门,意为镇邪。新娘出嫁时,必须低声哭泣,意为怀念父母养育之恩。
到家后,新郎先下轿至院内,新娘下轿时,属相相克的人要回避。帮忙的人用烧红的犁铧泼上醋,绕轿3周,意在驱邪。落轿要按指定方向,有着盛装少女4人到轿前,两人将轿门打开,递上首饰和花瓶(意取保平安之意)。另两人扶新娘下轿,轿前红毡铺地,由女嫔扶着新娘踩着红毡一直走到香案边,边走边有人向新娘头上撒喜钱、麦麸。院正中设花烛香案(桌),上置点燃的1对红蜡烛,正中有盛满粮食的大斗1个,内插蒙红巾的秤秆上挂1个铜镜和大葱,意取称心如意,四季长青。
有傧相指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妇对拜,由年长有德望者,说些祝福的吉祥话。礼毕,女嫔导新娘进入洞房,脱去“催妆衣”,挂在洞房右侧,换好衣服。就坐。此时,男女客人都来祝贺,邻居来看新媳妇,小孩要喜钱,同时举行宴会,招待宾客,声乐大作。
晚间新婚夫妇行“合卺礼”,并备有酒菜招待来客,亲邻都来助兴凑热闹,说笑话,名叫“闹房”。
第三天新娘回娘家,新郎偕行,名叫“回门”,有盛宴招待。不俟日落,必须返家,婚礼至此告成。
4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逐渐改变。知识青年有谈恋爱结婚的,也有经媒人说合的,结婚时仍悬灯结彩,贴喜联,锣鼓喧天,乘轿亲迎,举行宴会,招待宾客。但举行婚礼时,新娘不穿催妆衣,穿较好的服装,披婚妙。不行跪拜礼。在亲友中选一人为司仪。婚礼开始,由司仪指挥,按事先拟好的仪式单进行。大致如下:1.新郎新娘就位(他们立在香案前正中央)。2.证婚人就位。3.介绍人就位。4.主婚人就位。5.来宾代表就位(他们分立在新郎新娘两侧)。6.新郎新娘向祖先三鞠躬。7.向介绍人一鞠躬。8.新郎新娘向主婚人一鞠躬。9.向证婚人一鞠躬。10.向双方家长一鞠躬。11.向来宾代表一鞠躬。12.新郎新娘相向一鞠躬,并交换结婚戒指。13.向结婚证书上盖章。14.礼成。
农村情况无大改变。农村穷人为生活所迫,往往将自己未成年的女儿,送给人家当童养媳,也有招养老女婿的,男赘女家,谓之“倒插门”,还有“娃娃媒”,指腹为婚的。
建国后,颁布新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的婚姻,实行婚姻自主。婚礼也很简单,只要到有关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买些糖果,招待一下亲友即可。70年代以来,结婚时,新郎家人仍带着四彩礼和鞭炮坐车到女方家(新郎有亲自到女家娶亲的,也有不去的)。车到后,燃放鞭炮。到新郎家后,放鞭炮、撒喜糖、喜烟等,迎接新娘和送亲的。中午备的酒饭,客人和新婚夫妇,共聚一堂,参加宴会。
80年代,提倡勤俭办婚事,举行集体婚礼。婚礼举行时,由司仪按程序指挥进行,新婚夫妇互行鞠躬礼并合影留念。婚礼到此完成。
汝南县的和孝乡、留盆乡、城关镇回民居住较多。他们与汉族人的婚礼不同,嫁娶时,女到男家,不拜天地,由新郎跪求阿訇诵经祈祷,然后举行宴会,酬谢宾客。
第三节 丧 葬
汝南人去世后办丧事,以家之有无决定,一般人家是:老年病人垂危时,先将先祖牌位移到别屋。给弥留病人换上装老衣裳,移灵床至正堂中间停放,名叫“寿终正寝”,一定要头朝外停放。死后,亲属立即在鞋上糊上白布,男戴白帽,女系白巾,名为“穿孝”。用白纸糊门,夜晚同到十字路口烧纸报神,名为“报庙”。老少围尸大哭。第二天发出讣告,通知亲友,告知死的时间、开吊和安葬日期,在远处的近亲和子女接信后,要回家“奔丧”,女的不进家门在路上就放声大哭。在灵床前,挂上白色素帷,摆上香案,供上灵牌(写有死者姓名的木牌),放上供灵鸡,鸡由孝子搦死,拔毛洗净,放盘内摆上。还摆有贡品和香、蜡、纸、炮等物。死者头前要点长明灯(植物油灯),悬挂挽联。家庭条件好的,还请僧道念经,超度死者灵魂。
亲友这时都陆续前来吊孝。孝子头戴孝帽,身穿孝服,腰束麻,披发赤足;女去簪耳、着孝服,腿扎白布带,穿白鞋。吊唁者送钱、挽联、祭肉或香、蜡、纸、炮等。知客将礼物收下,把客人领到灵堂吊唁,礼傧(司仪)唱礼,客人鞠躬或跪拜,僧道奏哀乐,灵堂举哀哭,孝子给来客磕头。“吊孝”礼毕,知客(招待员)领客人到客室款待。3日后(有停一期的,有停两天的)把死者抬人棺内,名叫“入殓”。棺内铺黄布单,死者身上盖白被单,称为“铺金盖银”。殡葬前,先在家中行“家奠礼”,再发丧殡埋。出殡日期要请人看个吉利日子。起棺出门外,孝子摔老盆(瓦盆)于棺前,起棺时,抬刍灵(纸人、马、车、楼房和童男女等)的、僧道、乐工走前边,孝子披麻戴孝,持哀杖,走在棺后,孝眷乘车随后,在路上有人致祭时,孝子要叩头道谢,近亲一直送到墓地安葬为止。
葬后孝子要到亲邻处叩头谢孝,3日后圆坟、烧纸,7天一烧纸,谓之烧期纸,一直烧到5期。百天、周年还要上坟烧纸。孝子不过百天不能理发。3年内过春节不能贴红对联:第1年什么也不贴,大门上用黄纸写“守制”二字贴上, 不迎客不出外拜年,第2年贴兰色对联(或紫色的),第3年贴黄对联。子女们都服丧3年,孙子们1年,丧礼到此结束。
1978年汝南县建立火葬场,县城居民及机关职工死后由“土葬”改为“火葬”,开始时“火葬”为数很少。1985年3月,汝南县人民政府发出贯彻殡葬改革的通知,规定公职人员死后必须火葬,此后火葬才逐渐在县境内推广。
回民人去世后的葬礼与汉民有所不同。回民死后,在家停尸不得超过3天。其子、侄辈,男戴白布孝帽,女的头裹白布(也有戴黑袖纱者),不准哭,不陪葬衣物。
埋葬要在上午,先把尸体用水洗净,用白布裹身。男用一丈余的“撇拉罕”(伊朗语:内衣)1件穿身上。外裹8尺长白单子1条,7尺长白单子1条;女的除“撇拉罕”外,腰里裹4尺白围腰布1件,外边再裹上上述大小不等的白单子各1件,然后再用3尺长白布盖在尸体上把尸体抬至“塌布”(伊朗语:抬尸用具)。这时死者亲友绕尸走一圈,向死者告别。最后盖上“布”罩,抬至主房前,由阿訇致“展达子”(哀悼词),再抬放经匣上,送往坟地。妇女都不出门送葬,男亲友皆手执清水香(高香)跟随。到坟地后,由子、侄把“买提匣”(经匣)放在挖好的墓穴内,将尸体装里边,面向西方。“买提匣”无底,木质长方形上盖苇席,用土封成南北向长方状坟,也有用砖砌的“圈墓”,但外边仍用土封。埋葬封土时,由阿訇诵经,不用音乐,不烧纸,不放鞭炮。回民死后,必须葬在回民“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