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驻军 过境军
第一节 驻军
一 明代驻军
明末,在汝宁府设守御千户所,共有马步兵壮1546名,马52匹。汝阳县有马兵壮134名,步壮112名。
二 清代驻军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政府在汝宁府建汝宁营,有参将1员,驻汝宁府城(今汝南县城),统辖光、信二州及汝阳、上蔡、确山、正阳、新蔡、西平、遂平、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水12县。中军守备1员,驻守汝宁府城,兼辖汝阳县。汝宁营共有马、守兵750名,其中马兵150名,守兵600名。
康熙元年(1662年),驻汝阳县城守兵180名。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增添马兵3名,守兵27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裁减马兵17名、守兵226名。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添马兵6名,守兵24名。驻防汝阳县城马守兵193名,其中马兵32名,弓箭兵49名,鸟枪守兵40名,藤牌守兵25名,大炮守兵20名,号兵6名,参将衙兵掌稿2名,营书10名,守备衙门掌稿2名,营书6名,把总衙门营书1名。
军备武库在府城关帝庙靠西,库存马上长枪18杆,守兵长枪21杆,双手带23口,火药2028斤14两5钱,铅弹1724发,锣锅46口,帐房45顶,梅花桩49副,梢子棍112副,片刀553口,铁信炮5位。汝阳县城,有铜炮8位,分镇四门。有马兵铁花盔甲54顶副,守兵铁梁棉盔甲262顶副,龙大纛7堂,鸟枪106杆,藤牌25面,片刀25口,虎衣、虎帽25顶身,腰刀350口,号枪307件,号褂307件,子母炮4位。以上器械随时发给各兵佩戴操演。
在府城西门外设有校场,有点将台、演武厅。
咸丰十年(1960年)捻军陈大喜、张凤林部驻张岗(今汝南县张岗乡)、卢岗等地,至同治二年(1863年)止。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四月二日,捻军陈大喜、张凤林等率众4万攻下王霍寨(今属汝南县金铺乡北),驻兵1月零3天,因清兵围困西撤。
三 民国驻军
民国7~9年(1918年~1920年),河南督军赵倜为巩固地盘,扩充巡缉队,其弟赵俊为汝南等10县统带,驻守汝南城。
民国11年(1922年)5月,冯玉祥部田维勤旅以剿匪为由,驻守汝南,作恶多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田部参加对奉作战,直系兵败,田维勤只身逃回汝南。后以陕军纪元林部为基础,由旅扩编为师,继而为军。驻汝南城东关1个团,其它各部分驻外县。民国17年(1928年)8月,程希贤率部来汝,加上冯玉祥将田召回洛阳未归,田属下李茂森、纪元林率众逃离其盘踞多年的汝南县城。
民国21年(1932年)8月,国民党骑兵第四师(后改为骑兵第十三旅)驻汝南,师长刘凤歧。
民国26年(1937年)12月,国民党第四十五师,驻汝南整补,师长刘进,于次年3月撤离。
民国32年(1943年)6~8月,国民党106师驻汝南,师长沈克,全师驻汝南以东,师部驻县城。同年,第三十七补训处驻汝南(今党校处),驻兵30余人,1944年撤。
国民党“五省联运处”于民国29年(1940年)在汝南城关开元寺组建,民国33年(1944年)2月,改为豫鄂皖边区独立兵站分监部。专运军事物资和兵员,凡是由第五战区老河口第五兵站总监部补给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安徽省府、鲁苏战区于学忠部、韩德勤部及山东省府的兵员和物资,均由内乡后勤部第五办事处运交汝南“五省联运处”,然后再分段运往指定部队。联运处在汝南驻4年余,辖6个接运所,4部无线电台(站),2个运输中队。官兵调配由第二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负责。罗敏任主任(少将衔)。
国民党汝南团管区,民国26年(1937年)组建。归属信阳师管区领导,司令赵观成。民国30年(1941年)改为汝平师管区,直接归省军管区领导,司令秦靖宇,驻兵30余人。于民国33年(1944年)移驻新蔡。主要任务是接送壮丁。
民国30年(1941年)5月,鲁苏豫皖边区司令汤恩伯部,派驻汝南1个中队,同年7月撤走。
国民党豫南挺进军总指挥张轸,于民国33年(1944年)5月在汝南建立特训班,学员60名,于同年8月结业。
民国33年(1944年)5月~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占据县城,日军川河中队160人,驻扎在今城关西大仓和原信义中学。
民国33年(1944年)8月,汝蔡遂总队4个连在工委书记张子明、总队长张九英的率领下,与冀鲁豫军区八区会师于黄埠以南的宋家寨。6月,这支部队在汝河沿岸的范营、代堂、小盛庄、姚湾一带驻扎。
民国38年(1949年)8月,解放军一纵队骑兵团(俗称黑马团、白马团),驻今汝南韩庄乡雷寨一带,协助地方剿匪。9月,奉命撤走。
四 建国后驻军
195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0065部队驻汝南城关,团部在现人民武装部院内,团以下为4个炮兵营和1个教导营,团长袁得温,副团长李有贵,政委曹家峰,参谋长丁少梦。1955年7月调防。
196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留盆公社设一通信站。1972年12月归武汉军区代管,1977年元月划归武汉军区通讯站领导。1983年元月由连级建制降为排级建制。1985年撤销。
第二节 过境军
民国16年(1927年)5月4日到13日,北伐军张发奎部第十师师长蔡廷锴,第二十六师师长吴中喜,率部参加对奉军作战,在汝南的老君庙、宋村、大李庄、高井、桂庄等地驻防待命,以便参加上蔡战役。
民国27年(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失陷,在抗日紧急关头,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第三批东征军,由肖望东带领先遣队100多人枪,经汝南、上蔡、西华、扶沟与睢杞太地区抗日游击队汇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民国28年(1939年)10月9日,胡服(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家属共300余人,从确山竹沟,经汝南、项城去豫皖苏边区。
民国34年(1945年)2月26日,河南挺进兵团一营,配合汝正确总队第五大队2个连,及汝蔡遂总队2个连,消灭三桥乡祝庄惯匪祝凌云部后,当日撤走。
民国36年(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4个纵队12万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南下,8月23日到达汝河北岸。同时,国民党十八师也由汝南向平舆方向急进,妄图南北夹击刘邓大军。同年10月,豫皖苏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黄霖,率一个营和一个机炮连的兵力活跃在和孝、官庄一带,歼灭汝南县保安队百余人,获枪百余支。
同年12月24日中午,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队五十九团,配合军分区独立团、汝南县大队、汝正确县大队解放汝南县城,后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