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沿 革
县城位于汝河之南,故名汝南。古代,从地理上将中国分为九州,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汝南位于中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
春秋时期(前506年),汝南属蔡国地。战国时期(前299年),蔡被楚灭成为楚国北部边境区。
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汝南初属颍川郡,后属陈郡。
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置汝南郡。治所在今上蔡西南的黄埠,辖37县。东汉时期,汝南郡治所由上蔡的黄埠迁至今平舆(射桥)附近。
三国时,汝南属魏国,治所在安城(今县城东南22.5公里),汝南郡治所由平舆迁至今河南息县。
西晋时,汝南县属上蔡县,归汝南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汝南县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后秦的边区。公元418年,汝南郡治所由息县迁至悬瓠城(今汝南县城)。
南北朝时期,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属北魏、北齐、北周。刘宋文帝元嘉末,因洛阳司州陷于魏,侨立司州于汝南。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468年),豫州、汝南郡、上蔡县治所均设于悬瓠城。东魏置行台(中央代表机关),也在悬瓠城。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559年),改都督诸州军事长官为总管,当时汝南设有总管所,后改为舒州。
隋开皇初,废汝南郡,改舒州为豫州。隋仁寿四年(604年),因洛阳改为豫州,原豫州更名溱州。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溱州为蔡州。之后,又改为汝南郡。大业初,分上蔡县,置汝阳县,治所设在悬瓠城。
唐初(620年),汝南郡改为豫州。唐玄宗即位不久,又改豫州为汝南郡。唐肃宗乾元初,又改为豫州。唐代宗时,因讳“豫”字,又改为蔡州。五代梁,唐、晋时,汝阳城仍为蔡州治所。后汉时改为防御州。
北宋时(961年),改防御州为蔡州,淮康军治所也设于此。汝阳县仍属蔡州,隶京西北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攻陷蔡州,改蔡州属南京路,置镇南军于蔡州汝阳县城。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年(1293年),于舞阳截断汝河,使上游水流经郾城、西华,入沙河、颍河,下游水患解除,人民生活相对得以安宁,故改蔡州为汝宁府。
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于1642年8月攻占汝宁府,捣毁明王朝在汝宁府的行政机构,烧掉了崇王府,派部将金有章为防御使驻守汝宁。清,汝阳县隶属汝宁府,治所在汝阳县城。
民国2年(1913年)改汝阳县为汝南县,治所不变。1932年在此设立国民党河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月,汝南县全境解放,县治所不变,并为中共汝南地委临时专员公署所在地,同年4月汝南地委与桐柏第一、第二专署合并,改称确山行政公署,8月,确山行署迁信阳,改称信阳专区,汝南县属之。1950年,另置汝南市。1951年4月,汝南市撤销,改为汝南县辖镇。1965年5月,分信阳专区置驻马店专区,汝南县划归驻马店专区(后改称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