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 源
第一节 土 地
明、清时期汝阳县总面积共2862平方公里(含今平舆县),合可耕地4293000亩。洪武初年(1370年),官民田地91453亩。因各地官府统计时统计人员徇私和标准不一,这些田亩数据并不可靠,“多有二三亩合一亩者;其地皆有浮余”。有“九亩作十亩”“九亩五六分作十亩”,“而因此一二分之虚地虚粮无从推去”。到弘治十八年(1505年)县土地增加到145156亩,比40年前增加53763亩。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为592130亩。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需求也逐渐增多,加上沉重的赋税,迫使广大农民不断开垦荒地,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县有新旧成熟地共838264亩。
民国26年(1937年),县耕地3026120亩。1951年4月,汝南、平舆分治,县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可耕地1621800亩,人均耕地4.0亩。随着人口的增加,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县耕地不断减少,1966年底,有耕地1423743亩,每人平均3.0亩,而到1985年末,还有1271799亩,每人平均耕地仅1.75亩。在全部耕地中水田13165亩,占总耕地的1.03%;旱地1258634亩,旱地中有水浇地117498亩。
一 耕地面积
二 土壤及其分布
县土壤共有4个土类,4个亚类,11个土属,32个土种。
(一)黄棕壤土类 汝南县只有黄褐土亚类。根据母质不同,又分为黄胶土、老黄土、白散土3个土属。
(1)黄胶土 分为壤质浅位厚层黄胶土、壤质中位厚层黄胶土、浅位少量砂姜黄懈土3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大王庄、马乡、官庄、和孝、水屯、韩庄、金铺等乡。面积130056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54%。该土质地粘、重,耕层浅,耕性差,适耕期短。
(2)老黄土 分为黄老土、壤黄土、白黄土3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汝河,臻头河及其它支流两岸的高台地上,多集中三门闸、三里店、官庄、舍屯、金铺等乡。面积333253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9.06%。该地质地适中,耕性良好,适耕期长,耕层较厚,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适种作物广。
(3)白散土 分为活白散土、死白散土2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大王庄、马乡、和孝等乡。面积294631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6.85%。该土易耕,适耕期较长,保水保肥性较好。
(二)砂礓黑土类 根据黑土层出现的部位,有无石灰反应,分为砂礓黑土、灰质沙礓黑土、灰白土、黑老土4个土属。
(1)砂礓土 分为青黑土、深位少量砂礓黑土、深位薄层砂礓黑土、黑懈土、浅位少量砂礓黑懈土5个土种。主要分布在留盆、板店、金铺、罗店、舍屯等乡。面积172339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9.86%。该土对作物有选择性,质地粘重,适耕期短,遇雨发懈,遇旱裂缝,口墒难保,漏水漏肥,怕旱怕涝,不易捉苗,但养苗拔籽好。
(2)灰白土 分壤质薄层灰白土、壤质厚层灰白土、壤质厚层黑土底灰白土、粘质薄层黑土底灰白土4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地区的三桥、马乡、王岗、官庄及韩庄、老君庙、水屯等乡。面积212614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2.16%。该土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较强,通透性较差,粉砂粒多,雨后易板结、淀浆,有机质、磷素缺乏。
(3)黑老土 又称为两合土。分壤质薄复黑老土、壤质厚复黑老土、粘质江复黑老土、粘质厚复黑老土、壤质老土、粘质老土6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水屯、南余店、留盆、罗店、金铺、板店等乡,位于洼地边缘。面积431757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24.69%。该土耕性良好,适种期较长,保水保肥性能好,肥力长而稳,养苗拔籽,适种作物广,是比较好的土壤。
(三)潮土类 县境内只有潮土亚类,下属灰砂土、灰两合土两个土属。
(1)灰砂土 分灰粗砂土、灰细砂土、灰青砂土、肥壤灰青砂土4个土种。
位于河漫滩或河流故道上,面积22189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29%,多集中分布在张楼、三里店、罗店3个乡。该土耕性好,透水性好,保水保肥差。
(2)灰两合土 属灰小两合土、灰两合土2个土种。位于砂土外侧的沿河阶地,集中分布在沿河的张楼、三里店、张岗、三桥等乡。面积128932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37%。该地有夜潮现象,质地适中,耕性良好,保水保肥,不怕旱涝,养苗拔籽,适合种多种作物。
(四)水稻土类 在汝南县仅有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分为黄棕壤性淹育型水稻土、砂礓黑土性淹育型水稻土2个土属。该土分布在常兴、和孝2个乡的薄山灌区内。
(1)黄棕壤性淹育型水稻土 仅有白黄土田1个土种。面积847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0.05%。
(2)砂礓黑土性淹育型水稻土 有青黑土田、壤质老土田、粘质厚复黑老土田3个土种。面积1510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0.86%。
三 土壤养分
(一)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一般在PH(即土壤酸碱度)6.3~7.8之间。其规律由北向南PH 渐低,水田比旱地低。旱地耕层较低,PH6.3~7.5,下层PH7~8,点片盐斑及有石灰反应的地块,PH8~8.7。
(二)土壤有机质与氮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07%,幅度为0.50~2.19%。有机质含量1~1.5%的面积,占63.6%。有机质含量0.6~1%的面积,占29.4%。其中以留盆、三门闸、罗店、常兴等乡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在1.20%以上。其余乡有机质含量多在1~1.2%的范围内。
土壤全含氮量在0.030~0.110%之间,平均0.076%。含氮0.050~0.07%的面积占51.7%。0.075~0.100%的面积占45.2%。以留盆、板店、三门闸、水屯乡较高,平均0.085%。其它乡都在0.065~0.078%之间。以砂姜黑土含量较高,为0.092%。黄胶土、壤黄土、两合土为0.065~0.076%,灰青土最低为0.507%。
(三)磷与钾
土壤全磷((P_2 O_5)含量为0.025~0.140%,以粗砂土、灰质砂姜黑土、小两合土、老黄土含量较高,为0.120~0.200%。灰白土、白散土、黑懈土含量较低,为0.052~0.080%。
土壤速效磷含量为0.1~95PPM,平均12.1PPM。低于10PPM的为缺磷土壤,这类面积占60%。其中低于5PPM的为极缺磷,面积占30%。以留盆、舍屯、张楼、金铺等乡含量较低,为4.4~9.5PPM。尤其留盆乡最缺,仅有4.4PPM。以三门闸、三里店、张岗等乡含量较高,为16~20PPM。其余的乡多在11~15PPM。
速效钾含量丰富,平均113PPM,高达269PPM。其分布规律由北向南递减,北部留盆乡平均为156PPM,南部大王庄乡114PPM。
总的看来,全县土壤养分是氮少、磷贫、钾较足,有机质含量低。
第二节 水资源
汝南县属于中等富水区。水资源总量7.81亿立米(不包括地上、地下重复水0.51亿立米),可利用总水量2.08亿立米(不包括地上、地下重复水0.51亿立米),目前只利用了4860万立米,占16.4%。
一 地表水
多年平均经流深259毫米。河川经流总量3.88亿立米,水库1.63亿立米,塘堰坝和哑河蓄水量0.04亿立米,共有地表水5.55亿立米。目前可利用的地表水仅1.25亿立米,占22%。78%的地表水由于时空分布不均衡,沟河又缺少控制工程,所以大部分属于过路水。
二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资源2.77亿立米,含水层埋深一般在20~45米之间,以接受自然降雨补给为主。允许开采量1.71亿立米。根据地质、地貌和含水程度,县地下水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
(一)富水区 位于宿鸭湖灌区三干渠以北至南马肠河两岸的留盆、板店、三门闸乡大部分,水屯乡东北部和罗店乡。水位埋深1~3米,动水位5米,单井出水量在50吨/小时以上。
(二)弱富水区 位于英河以北,汝河沿岸,刘大桥以西,水屯乡练江河以北部分。水位埋深2~4米,动水位5米,单井出水量30~50吨/小时。
(三)弱水区 位于英河以南,三桥以北,沿臻头河至汝河下游,吕岗河以西,练江河以南,薄山灌区北干渠三渠以北。水位埋深2~4米,动水位5米,单井出水量15~30吨/小时。
(四)贫水区 位于三桥以南,马乡西北部,和孝、大王庄乡的缓岗地带,
金铺以北的岗地,水位埋深小于3米,动水位大于10米,单井出水量15~20吨/小时,个别地方小于15吨/小时。
三 过境水
过境水10.25亿立米。分三个部分:一是宿鸭湖通过泄洪闸、退水闸下泄的过境水量7.43亿立米;二是北汝河过境水2.556亿立米;三是小洪河支流过境水量0.26亿立米。
第三节 植 物
一 农作物
(一)粮食作物 小麦(分红麦、白麦)、大麦(分芒大麦、米大麦)、大豆(分黄豆、黑豆、天鹅豆、茶色豆、青豆)、玉米(俗称苞谷,分白玉米、黄玉米)、豌豆(分白豌豆、黎豌豆)、蚕豆(俗称兰花豆)、扁豆、高梁(俗称秫秫,分带壳高梁、无壳高梁)、稻(分籼稻、粳稻、糯稻)、谷子(分黄谷、红谷)、红薯、小豆(分红小豆,又名药小豆、白小豆、杂色小豆)、豇豆(分红豇豆、白豇豆)、绿豆、荞麦(分大籽荞麦、小籽荞麦)、菽子。
(二)经济作物 芝麻(分黄芝麻、白芝麻、黑芝麻)、棉花、油菜、烟叶、花生、黄(红)麻、亚麻、蓖麻、向日葵、芋头、土豆(又称“马铃薯”)。
(三)瓜、菜作物 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笋瓜、打瓜、甜瓜、地瓜、丝瓜、白菜、黑白菜、菠菜、芹菜、苋菜、辣菜(又称芥菜)、萝卜、红萝卜、胡萝卜、葫芦、韭菜、大蒜、大葱、洋葱、茄子、辣椒、蕃茄(又称西红柿)、豆角、眉豆、四季梅、荆芥(又称香菜)、芫荽。
二 林木
(一)用材林 榆树、杨树(分法杨、白杨、加拿大杨、荷兰杨)、柳树、椿树(分香椿树、臭椿树)、楝树(分苦楝树、川楝树)、槐树(分刺槐树、国槐树)、桑树、柏树、桐树(分汉桐、梧桐、泡桐)、楸树、梓树。
(二)经济林 苹果树、梨树、桃树、枣树、杏树、李子树、石榴树、葡萄树、樱桃树、柿子树、沙果树、桔子树、白腊条、紫穗、荆条、杞柳、竹子、花椒树、无花果树、皂角树。
三 花草
(一)木本 杜鹃花(又名山茶)、海棠、牡丹、月季、桂花、梅花、石榴花、玫瑰花、玉兰花、昙花、茉莉、三月雪、六月雪、罗汉松、侧柏(又名扁 柏)、紫荆、芭蕉。
(二)草本 荷花、菊花、大理花、鸡冠花、蔷薇花、迎春花、牵牛花、兰花、鱼籽兰、仙人掌、仙人球、云竹、天竹、文竹、水仙、虞美人、万年青。
四 野生植物
(一)药用类 半夏(俗称药狗蛋、野芋头)、夏枯草、枸杞、土黄芪、苍耳子、地黄、穿心连、金银花、香附子、蒲公英、半枝连、鱼腥草、薄荷、野菊花、青蒿、香蒿、扁征、马鞭草、蔷薇花、月季、地丁草、龙胆草、解蒲草、金银花、木必花、独叶金枪草、败酱草、枇杷叶、桔梗、地必船、益母草、白扁豆、五方草、仙鹤草、蒺藜、车前子、艾、白茅根、兔丝子。
(二)水生植物 苇、莲、菱、芡实、葫芦、荸荠、水杂草、水浮莲、水花生、水黄瓜、绿苹、荑蒲、蒿瓜、臭蒲等15种,这些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做饲饵、有的是中药、有的可用于编织。
(1)可食类 鸡头莲、水浮莲、菱角、茭白、荸荠、慈菇、莆草、芡实、水戎芒、水杂草、水花生、水黄瓜、蒿瓜。
(2)苇类 芒苇、荻苇、麦茬苇、龙须苇、槐草。
(三)野菜 野苋菜、面条菜、娥耳石、鸭鸭蒜、野芫荽、灰灰菜、灯灯棵。
(四)杂草 抓地秋、茅草、牛舌头棵、狗舌头棵、旱蓬草、节节草、三棱草、瓦松、野古草、苜蓿、狗尾巴草、涩蒌秧。
第四节 动 物
一 饲养动物
(一)家畜 黄牛、水牛、奶牛、马、骡、驴、猪、山羊、绵羊、兔、猫、狗。
(二)家禽 鸡、鸭、鹅、鸽子。
(三)鸣禽 画眉、百灵、金丝雀、八哥、鹦鹉。
(四)其它 蜜蜂、桑蚕、土元、水貂、鹌鹑。
二 野生动物
(一)兽类 野兔、鼠、黄鼠狼、蝙蝠、壁虎(俗称蝎虎子)、刺猬、獾、松鼠、蛇。
(二)鸟类 麻雀(俗称“小雀”、“小小雀”)、喜鹊(俗称“麻喳子”)、燕子、斑鸠、黄鹭、老鹰、啄木鸟、猫头鹰、鹭鸶、黄鹂、老雕、乌鸦(俗称“老鸹”)。
三 水生动物
(一)养殖类 鲢鱼(俗称“鲢子”)、鲤鱼、草鱼、金鱼、对虾。
(二)野生类 鲫鱼、乌鱼(俗称“火头”)、鳊鱼、鲫花鱼、白条、黄鳝、泥鳅、虾(俗称“蚂虾”)、蟹(俗称“螃蟹”)、元鱼(俗称“鳖”、)、龟、青蛙(俗称“蛤蟆”)、蟾蜍(俗称“赖蛤蟆”、“赖包子”)、哈蜊、河蚌。
四 昆虫
(一)农业昆虫
益虫 瓢虫(分“纹柰虫”、“七星柰虫”、俗称“花大姐”)、赤眼蜂、食蚜蝇、胡蜂、蜘蛛(俗称“蛛蛛”)、晰蜴(俗名“壁虎”、“蝎虎子”)、螳螂(俗称“刀螂”)、蝴蝶、蜻蜓、蜈蚣、土元、金小蜂。
害虫 红蜘蛛(分麦蜘蛛、棉蜘蛛,俗称“火龙”)、蚜虫(分麦蚜虫、棉蚜虫、俗称“腻虫子”、“高梁蚜虫”、“菜蚜虫”)、粘虫、小麦吸浆虫、小麦线虫、水稻线虫、红芋茎线虫、蚕豆象、豌豆象、保象、棉柃(俗称棉桃虫)、红铃虫、稻苞虫、棉金刚钻、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棉造桥虫、盲椿象、桃小食心虫、桃柱螟、红芋卷叶娥、二十八星瓢虫、大二十八星瓢虫、蝗虫、豆天娥(俗称“老豆虫”)、豆荚螟、豆杆蝇、大豆食心虫、大豆造桥虫、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
(二)园林昆虫
(1)林业益虫 赤眼蜂、小姬蜂、七星瓢虫。
(2)林业害虫 刺槐蚜(俗称“豆蚜虫”)、杨黄卷叶螟、大袋娥(俗称“布袋虫”)、榆兰金花虫(俗称“榆虱子”)、椿皮灯娥、叶蝉、木蠹虫、梨茎蜂、象鼻虫、叩头虫、果食心虫、浮尘子、竹蝗虫、黄风蝶、天牛。
(三)其他昆虫
蝇、蚊、蚤、蟋蟀、蝈蝈(俗名“蚰子”)、蚂蚁、蜗牛、蚰蜒、蜣螂(俗名“屎壳螂”)、蝉(俗名“知了”)、马蜂(又称“细腰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