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艺
第一节 民间文学
汝南县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建国后,县政府多次组织人力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和整理。1962年5月,县文化馆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城乡,开展收集民间文学的工作。1983年,县文化局成立“汝南县民间文学搜集领导小组”,抽调27名文化干部,收集有关民间文学资料200万字。1984年,文化局内部出版《汝南县民间故事选》第一集。县内业余文化工作者对民间文学也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在地区以上刊物上发表有关汝南县民间文学作品近百篇,体裁主要是故事、传说、歌谣等。
第二节 民间艺术
一 民间音乐
县内民间音乐主要有唢呐音乐、寺庙音乐、打击音乐3种。
唢呐为簧管乐器,俗称“喇叭”、“响器”,故民间称唢呐音乐为“吹喇叭”。该乐以唢呐为主,笙起伴奏作用,敲梆以示节奏。曲牌有《十八板》、《迎官调》、《百鸟朝凤》、《云里游》、《抬花轿》等20多种。唢呐艺人利用特制的大小窝子奏出豫剧、曲调、越调等地方戏剧的各种不同行当的唱段,声情并茂,优美动听,深受群众欢迎。建国前,唢呐艺人倍受歧视,地位低下,从事这种行业的艺人很少,全县不足30人。建国后,唢呐艺人作为民间艺术家受到尊重。1950年,县城举办春节民间文艺汇演,城关有肖、王、杨、陈4家唢呐班参加。
1953年,王桥唢呐艺人王守伦、杨成斌等3人参加省唢呐汇演,王守伦获二等奖,杨成斌获三等奖。1982~1985年,县文化局每年春节都举办唢呐调演,促进了唢呐艺术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唢呐班13班,人员52人。
寺庙音乐由管乐、打击乐组成。管乐以管子为主,类似唢呐,音低沉,多吹佛经曲牌。打击乐以大钗为主,也有大锣、小锣、小钗、木鱼、碰铃等。明清时期,府县黉学、南关吉祥寺、南海观音阁、舍屯固城寺皆有设置。每逢佛门弟子亡故或民间丧事,和尚便行超度礼仪,进行演奏,并伴有舞蹈。建国后,寺庙音乐绝迹。
打击音乐由大锣、小锣、大钗、小钗和大、小皮鼓奏出,以鼓点指挥,常用曲牌有《紧急风》、《四季头》等。每逢喜庆盛典,在街头演奏,沿习至今。
二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俗称“玩艺”,姿态各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民国以前,每逢年关、庙会、灯节或其它喜庆盛典,不论城乡,各行各业,皆自筹资金,举办“玩艺”,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县民间舞蹈种类有37种,主要有龙舞、狮舞、打虎舞、鹤蚌舞及竹马、旱船、跑驴、肘阁、高跷、推小车、扑蝴蝶、二鬼扳鳖、九莲灯、拉驴等。建国后,从外地传入很多更为新颖的舞蹈,如秧歌舞、跳绳舞、鞭竿舞、腰鼓舞、花鼓舞、红绸舞、扇舞、花环舞、大头舞、大刀舞、斗鸡舞等30多种。“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舞蹈被视为封建旧俗,给以批判和取缔。1978年后,县文化部门历年举办舞蹈调演活动,民间舞蹈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县民舞代表出席省民间舞蹈汇演,演出“鹤蚌舞”获优秀民舞奖。1985年灯节期间,县代表队在驻马店地区民舞比赛中演出的“鹤蚌舞”、“猪八戒背媳妇”,分别获一等和三等奖,被河南电视台录像转播。
三 民间工艺
县内多能工巧匠,其制作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争奇斗艳,制作手法更是巧夺天工。手工艺品大体可分10大类。用泥制成的古色古香的泥巴狗、小叫吹、公鸡、老虎、狮子、麒麟,以及五颜六色的泥娃娃等;用竹子制成的有竹笛、小喇叭、竹刀、竹剑、竹碗、毛篮,染成各种颜色的竹铃铛,供玩乐用的牝牛(空竹)等;用木头制成的玩具有花棒棰、金箍棒、长把大刀、短劈刀、花宝剑、花木斧等;用纸制成的小风车、纸翻花、纸牦牛、纸盔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鬼脸及多种扎花图样;用绸绫做的小花帽、风帽、海索帽、猫头鞋等,多为幼儿所用;缝制的小巧的香布袋是端阳节儿童戴在身上的饰品;用布做成的各类布娃娃、布老虎及布绣花枕头、兜兜之类,品种多样;石制品有小儿玩的石猴、石口哨、鸽子等玩具;玉制品有儿童戴的玉锁、玉戒指、玉牌子,妇女用的玉帽花、玉簪子、玉镯子,另有玉酒壶、玉烟嘴、玉手章、玉镇纸;铜制品有幼儿玩的手铙、镗锣、铜铃,文房用具铜墨盒、铜笔架、铜镇纸,也有铜壶、铜盆等生活用品;银制品有儿童戴的银脖圈、长命锁、银手镯、脚镯、银印、银铃铛、银哈蟆、银八仙之类,另有妇女配戴的银首饰;吹糖人、捏面人的工艺制作虽不及上述普遍,但在民间也久为流传。